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小说中诗情画意的艺术追求_废名_何立伟抒情小说文体比较论.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108382916
  • 上传时间:2019-10-2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68.4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健男荩 现代小说中诗情画意的艺术追求 ———废名、 何立伟抒情小说文体比较论 每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都是社会、 文化、 时代 氛围和作家个人追求多种因素混合而酝酿出来的 对小说抒情性文体的自觉追求在中国有着悠远的 历史, 正如杨义所说的 “我国向有 ‘诗国’ 之称, 小说 受诗的渗透从而产生意境, 始于唐代唐人传奇往 往作为应举的士人送给达官显贵的 ‘行卷’ , 因而追 求 ‘文备众体, 可见史才、 诗笔、 议论’ , 这便为诗笔 侵入小说打开了大门” [1]此后, 在宋话本、 元代戏剧 和明清小说中, 这种对小说抒情性的追求作为或隐 或明的脉络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到了 20 世纪 20 年 代, 农业社会的解构已经渐趋明朗, 作家对宗法社 会和谐的美感体验开始显露出来;在文化方面, 文 人的名士之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血脉里固有的东 西, 对飘逸潇洒的静美的向往是根深蒂固的; 而此 时也在营构着这种时代氛围,现代作家多来自农 村, 对乡土的思考出现了不同向度的追问, 一种是 站在现代性角度的批判, 另一种是怀旧情绪支配的 赞美; 同时这也是作家个人追求的结果, 废名、 沈从 文等作家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主情性格使 他们产生诗美的冲动。

      现代抒情小说在多种机缘的 共同推动下达到成熟杨义曾把第一个十年短篇小 说的创新、 成熟与繁荣, 产生的写世抒情的新审美 原则概括为 “对生活作新颖的浓聚; 对心理作深刻 的剖析; 对哲理作象征的暗示; 对风格作诗化的处 理” [1]这样一种小说的创作风格在当代小说的创作 中也有佳作, 如汪曾祺、 何立伟等的小说创作, 表现 出对现代抒情小说的延拓 一、 田园牧歌情调的复调变奏 复调 (或称 “多声部” ) , 原是一个音乐术语, 批 评家借此转喻特定的小说艺术形式批评家米 · 巴 赫金首先提出了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指出传统小说 通常以情节方式或心理方式通篇构成一种独白的基 调与此不同, 复调小说在于同时呈现许多同等价值 的思想和它们的各自世界这里使用 “复调” 的概念, 一是借助巴赫金的小说理论来谈论废名与何立伟的 小说,更主要的是把抒情小说作为废名唱响的主旋 律, 同时在其他作家的创作努力下形成的 “多声部” 的合唱 “变奏” 的介入则是突显出在当代抒情小说 的创作中所展现的与初创时期的不同旋律 在废名和何立伟的作品里我们都能感受到很 浓郁的田园牧歌情调巴赫金把田园诗生活的基本 事实界定为 “爱情, 诞生, 死亡, 结婚, 劳动, 饮食, 年 岁” [2]。

      早期的废名在二三十年代的农村中, 用诗人 独具的慧眼和敏感的心灵努力寻觅、 捕捉着古朴田 园的遗风, 描写哀而不伤的故事, 塑造安于自然、 达 观超脱的人物他以一颗充满仁爱的儒者之心, 描 绘了故乡处于生活底层的民众的众生相, 通过对各 色小人物的观照,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的同情、 欣 悦和悲哀在废名笔下, 有浣衣的寡母, 唱戏的孤 老; 有纯情的少女, 有多情的少男; 有或劳作于果园 或辛苦于菜地的老农, 也有给人打杂寄人篱下的雇 现当代文学研究10 工; 甚至还有庙里的苦和尚正如对废名产生过极 大影响的周作人所言:“他所描写的不是什么大悲 剧大喜剧,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这却正是 现实 [3]这种现实和同时的 “乡土写实派” 作家蹇先 艾、 许杰等人的创作不同, 废名是以诗人的心灵、 诗 人的眼睛在平凡的人生中领略到了他人所忽略的 充满诗意的美在 《竹林的故事》 里, 作者以一支凝 练而有才情的笔, 写竹林、 茅舍、 菜园、 少女, 笔触之 间皆是一派牧歌式的青春气象 《桥》 则使体现废名 宗法社会田园牧歌情调的写作达到了极致这部长 篇小说描写的内容本应算作悲剧旧式婚姻制度使 少男少女过早订下婚约, 铸成了爱不能婚, 婚非所 爱的矛盾。

      但在小说中我们却连淡淡的悲哀都不 见, 代之的是诗意和欢笑程小林虽然眷恋着温柔 淳厚而又贤惠的琴子, 但更倾心纯情飘逸颖慧的细 竹, 而这悲剧的情感却被作家诗化了, 因为在文中, 一切都是那样和谐、 美好, 小林、 琴子、 细竹看山悦 性, 赏塔寄情, 采花折柳, 情溢于中却从不谈情废 名在以一种恬淡的态度架构着一条通向远离尘嚣 的古朴乡村的桥 何立伟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废名抒情小说的影子, 可以说他们共同唱响了对田 园牧歌情调的情感追寻, 但是在何立伟的作品中已 经出现了旋律的变奏何立伟的早期小说创作和废 名的小说创作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淡化小说的时代 背景, 突显乡村牧歌式的优美安恬, 但在手法的运 用上又有不同之处在废名的小说中我们很少看到 时代背景的交代, 在 《桥》 中, 我们通过程小林出外 接受新学的细节尚可听到时代细微的足音, 在 《竹 林的故事》 中, 我们无法判定这故事是在什么时代 背景下演绎的,废名的作品中时代背景淡化近于 无何立伟的小说创作也在淡化时代背景, 但是他 的淡化依然是有迹可寻的, 甚或有彰显之势 《白色 鸟》采用一种对比的手法来展现那逝去的时代, 作 家描写了两个少年快乐幸福的生活, 他们在水边采 马齿苋, 嬉戏, 淡泊沉醉于蓝天、 绿草、 向往鸟的和 谐静谧之中, 而那锣声如一支无情的楔子插入这安 详之中, 而 “黝黑的少年” 所言的 “开斗争会” 唤醒了 人们在祥和的自然环境之外的社会背景意识, 作者 设定的 “扣子” 也在这里得以解开: 外婆由城市回到 了乡下,而且在中午打破常规让他到外面玩;“听 话, 莫出事, 没断黑不要回来” , 也许这场斗争会的 主角就是 “外婆” 。

      “斗争会” 的切入无疑打破了前面 平静、 祥和的美感氛围, 但在这种破坏的过程中, 更 加激发了我们对于那种田园牧歌生活氛围的向往 和追求何立伟在 《小城无故事》 中以 “小城” 和 “栀 子花” 为意象婉转地传达作家追求向往平和、 古朴、 美善的人生境界, 营构了现代社会人与人、 人与社 会的矛盾隔膜而形成淡淡哀怨的整体氛围小城宁 静、 祥和地守护着一方子民, 小城人迎朝送暮地生 活在淡泊的生活中 《小城无故事》 其实有故事, 那 守门人的细孙女如何变成了手握栀子花的“癲女” 就是个 “谜” , 她的身上一定藏蕴着凄美的故事但 这故事重要吗?相对于小城流水般逝去的日子, 相 对于小城悠长的旋律, 那一段插曲只是昙花, 是长 河中的浪花, 人们何必只为了一朵浪花, 而漠视长 河呢?小城人聆听着岁月的交响, 并不刻意去追求 什么, 相反那三个外乡人的功利性正相映衬小城人 的朴素、 淡泊, 他们活得自然、 质朴 废名和何立伟的抒情小说都体现了巴赫金在 《小说中田园诗的时空体》 中所概括的 “田园诗里时 间同空间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 生活及其事件对地 点的一种固有的附着性、 粘合性” 的内涵[2]。

      废名的 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小说注重空间意识的展开, 淡化 时间意识 《竹林的故事》 《菱荡》 《桃园》 等小说我们 只看到空间上情景的描摹, 而时间的流动在这里似 乎停滞了即使是长篇小说 《桥》 中, 小林跨越了儿 童期到青年, 但时间的流逝在他的身上似乎没有留 下任何的痕迹, 长大的小林依然那样纯真,“树顶上 也还有一个鸟窠, 简直是二十年前的样子” , 鸟窠如 故, 人依旧, 岁月无痕而在何立伟的抒情小说中, 在注意空间意识的同时, 时间的意识得以加强 《白 色鸟》 中的关于 “文革” 的时代背景的隐约表达,《小 城无故事》 中主人公由 “某年, 守城门兼打更鼓的老 人死了, 孑遗下一个不足岁的细孙女” , 三十年后变 成了手握栀子花的 “癫女子” , 时间的流逝在她的身 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废名与何立伟的抒情小说都可以作为复调小 说来解读,既可以作为现世的生活情态的描摹, 也 可作为避世的生活情怀的追求, 但作品中的主旋律 应该是对田园牧歌情调的畅想 二、 水墨写意情境的多重渲染 现代抒情小说在小说创作上淡化情节线索, 淡 现当代文学研究11 化人物性格,淡化甚至废黜小说模拟现实的功能, 这是一种突破与尝试。

      但任何一部作品都应有它所 侧重、 有作家所刻意追求的地方 “中国现代小说的 语言和中国画, 特别是唐宋以后的文人画的关系是 非常密切的中国文人画是写意的现代中国小说 也是写意的多” [4]现代抒情小说继承了中国传统水 墨写意画的情境追求,“空白在中国画里不复是包 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 而是溶入万物内部, 参加 万象之动的虚灵的 ‘道’ ” [5]在废名与何立伟的作品 中造成的巨大空白正是对于这种 “道” 的追求 “所 谓艺术空白, 就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有意隐去或省略 掉有关部分, 不作具体描绘, 而将其虚化, 放到文字 描写的背后,然后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重现出 来, 或者在朦胧中产生特殊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 段” [6]这种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 简单的情节背后隐现的是静美幽深的小说主旨 宗白华曾经说过: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 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更深的 情, 同时也透出最深的景, 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 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 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 替 世界开辟了新境, 正如恽南田所说 ‘皆灵想之所独 辟, 总非人间所有!’ 这是我的所谓 ‘意境’ 。

      [7]而展 读废名的小说, 迎面而来感动我们心灵的正是小说 的意境 《菱荡》 中, 菱荡圩重重远山横卧, 茂密层林 掩映村庄, 藏匿着白墙小庙, 林中偶而传出斧头砍 树的声音, 却无法找到伐木人的影子, 使人联想到 王维诗句中所写的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的寂 静;《竹林的故事》 渲染了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 舟” 那般静谧而朴质、 温馨而圆融、 有趣味而有雅兴 的田园风光美, 用这种和谐之美刻画三姑娘的纯净 朴素, 从而古朴沉郁的格调也便跃然纸上……在这 些小说中都预设了空白, 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意境中 驰骋自己的想象废名用诗化的笔调来营造意境的 主要方式是: 用丰富的联想来制造意境比如 《桥》 中由 “举灯照花” 联想到 “寒壁画花开” ; 由说梦意会 到 “宛在水中央” 之美; 由 “红花绿树” 体会到 “红争 暖树归” 之妙由庙殿顶的一只风铃, 画上的一把 伞, 梦中的一棵树觉出宇宙的存在甚至还用诗意 的对话来造境: 看着她们梳头谈论着 “头发林” ; 打 杨柳时说杨柳 “哑着绿” ; 清明扫墓时说 “ ‘死’ 是人 生最大的装饰, 坟同山一样是大地上的一个景致” , “年轻人死了是长春”这些对话都是不采用诗歌形 式的哲理诗, 是作者赋予主人公独有的关于诗的意 境的思考与体现。

      其次作者善于营构气象氤氲的意 境氛围, 这正如 “中国画的作者因远超画境, 俯瞰自 然, 在画境里不易寻得作家的立场, 一片荒凉, 似是 无人自足的境界” [7]在他的笔下 “高山为之远, 全赖 乎看山有远人, 山其实没有那个浮云的意思, 不改 浓淡”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 ;“这时 一对燕子飞过坡来,作了草的声音” ;“这个鸟真是 飞来说绿的” ;“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 ; 孩子们玩柳 球时,“白条绿球舞动了这一个树林, 同时声音也丰 满了”……这些对实境或幻境所做的清雅飘逸、 含 蓄脱俗的描写,就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奇朦胧、 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样的氛围氤氲空灵, 无人而自 足而又人浮其间, 自然使读者遐思飞动 废名诗化小说的语句不追求流水般连绵不断 的展开, 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停顿和跳跃, 在句子 与句子之间有着长长的空白, 但这空白又并非无所 有的空白, 而是有着丰富的潜台词, 因而也就可以 被看作是一种具有很强暗示性的有意味的沉默从 废名早期的作品来看, 应该说小说的基本结构与形 式还是具备的,故事的发展线索还是有迹可寻的, 比如 《柚子》 《浣衣母》 但是越往后发展, 散文化的 特点越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