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劳务工作机构建设典型材料.doc
7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安定区劳务工作机构建设典型材料劳务经济是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 的经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 化的必然趋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 利于输出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有利于引进先进劳动力,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三 化”进程;有利于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 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发 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收入稳步增长,而劳务经济也从当 初的外出务工挣钱,成为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增长 的一项支柱产业劳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与基层劳务工 作机构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的 劳务机构有:区劳务工作办公室1个、乡镇劳务工作站(劳 动保障所)21个,驻外劳务工作站2个,共计24个;劳务 工作人员:区上在职16人、乡镇在职63人,共计79人; 村级劳务信息员323人;劳务基地317个;区级劳务培训基 地3个,乡镇级劳务培训机构21个,共24个一、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到位安定区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区全 区总人口 48万人,农业人口 38万人,农村劳动力21. 11万 人,全区富余劳动力充裕,劳务输出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近 年来,按照省、市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战略部署,审时 度势,因地制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 视劳务,在全市乃至全省首先提出了将劳务输转作为一大产 业来抓的工作理念,从2004年开始,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 列纲领性文件,为推动全区劳务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政策保 障,实现了从行业到产业的飞跃,劳务人均纯收入由2003 年的326元提高到了 2011年的1000元以上,占到了全区农 民人均纯收入的35%截止目前,全区已完成输转劳动力8.8 万人(次),其中组织输转4. 6万人(次),预计全年劳务 收入将达到11.6亿元事实证明,劳务输转是农民增收的 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劳务输转投资小、见效快,是 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战略 措施二是搭建服务平台,人员配备到位为了切实把劳务经济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区上除了成立 了安定区劳务工作办公室外,确定各乡镇都有一名副乡(镇) 长分管劳务工作,配备了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好、政策业 务娴熟、工作能力强的副科级劳务工作站(劳动保障所)站 (所)长,安排了 1-2名乡镇一般干部作为乡镇专职劳务专 干,并延伸至每村至少1名村级劳务信息员,形成了劳务工 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的工作机构。
通过搭建乡镇(街 道)、村社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将劳动力市场业务向基 层延伸,依托乡镇(街道)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为劳 动者提供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等优质服务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基础建设到位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的方针政策,2008年,区委、区政府抢抓国家发改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试点项目”之际,经多方争取,我 区被列为全国20个、全省3个试点项目县(区)之一,改 建了 1个区级服务中心,改扩建了内官、噓口、李家堡、西 巩等4个乡镇公共就业服务中心,项目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 对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输转、服务等方面的取得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四是设立驻外站所,机构建设到位为做好劳务输出中的职业中介、服务引导和维权工作, 提高组织化、有序化输转程度,经省、市、区委批准,我区 在山东青岛、浙江义乌和新疆乌鲁木齐各设立驻外劳务工作 站一处,其中山东青岛和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已纳入政府编 制,并配备了副科级的劳务工作站站长,同时安排了 2名工 作人员。
驻外劳务工作站的主要任务是为全区乃至全市城乡 劳动者在省外务工经商提供服务,具体职责是及时有效收 集、核实、传递劳务需求等信息;寻找用工需求企业,建立 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直接或合作开展培训和劳务输出 中介服务;为当地定西籍劳动者提供跟踪管理和服务,依法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我区外出异地就业劳动者回乡创 业等五是加大技能培训,培训设施到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早在 1994-1995年实施了 “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 紧接着在1996-1997年实施了 “中国农村就业促进试点项 目”1998年经省就业局审批,在安定区成立了 “甘肃省中 部劳务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办公场所设在区劳务工作办公 室2005年,区委、区政府通过整合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师 资资源,成立了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区劳务办),下 设职业中专、农广校和就业中心三个培训基地,并在螺钉厂、 汽车管理厂等建立实训基地19处,各乡镇也采取多种形式 开展引导性和技能培训,区、乡统筹管理,充分挖掘和利用 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各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建设,劳动 力技能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1年, 自全省劳务品牌培训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通过积极争取,每 年培训至少500人以上的农民工,并通过考试鉴定,颁发资 格证书,切实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素质,实现由劳力型向技 能型的转变六是考察对接并举,基地建设到位按照“巩固老基地、占领新市场、合作讲信誉、提高求 质量”的要求,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把就 地就近转移和外出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农民就业 的领域和层次,着力在全国各地开辟了以山东青岛、浙江义 乌和新疆为主地域相对集中、用工需求量大、生产生活条件 好、工资待遇高的劳务基地300多个,形成了以山东、浙江、 天津、新疆为龙头,东进西出、南北并举、辐射全国的发展 格局同时,我们积极与省外兄弟县(区)劳务办对接,实 现长期友好合作,通过实地考察,引进青岛汇思前程劳务服 务有限公司,在我区设立了办事处,开设了服务窗口,并与 天津滨海新区和江苏无锡开发区积极衔接,将我区确定为其 人力资源供给基地,并享受新区劳务合作有关优惠政策二、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工作打算虽然,我区在劳务工作机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但与上级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一是由于乡镇劳务工作站 和区驻外劳务站缺乏经费保障,工作人员差旅、生活、交通、 住宿、通讯等费用得不到及时报销,工作比较被动和滞后; 二是由于乡镇(街道)对劳务基地外出考察不够,劳务站(所) 长对用工情况和工资待遇、生活等方面了解不够,致使劳务 基地选择有时不够准确;三是培训经费少,培训工作无法保 障,开展培训相对被动,正常培训无法开展,致使培训机构 积极性不高。
下阶段,我们将充分发挥区、乡劳务机构的职能作用, 不断强化基层劳务机构建设,实现人员、阵地、制度三到位, 有效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实现劳务经济的转型跨越发 展一是人员补充到位针对部分乡镇无劳务站长、劳务专 干不专等情况,我们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积极与相关 乡镇衔接,力争尽早配备人员,确定专人负责二是平台搭建到位根据各乡镇、街道的特点,大力宣 传劳务政策,加强阵地建设,制作上墙版面、开辟劳务信息 专栏,使劳务机构建设各具特色,力争消除以往“无看点、无 亮点、无特点”的“三无”局面三是规章制度到位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区、乡 劳务工作职责、人员岗位职责、统计报表制度等规章制度, 以制度机制规范劳务工作运转,实现劳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 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