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doc
5页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文化与人格是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交汇的一个研究领域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目的在于要探明并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于该社会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奋进而阐释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会共享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交汇点上,先是人类学家,后来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尽管这些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但是在一大批学者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个有关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还是初步形成了这个体系由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由以本尼迪克特(RBenedict)为代表的理论模式和国民性研究这样三个部分组凑一、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文化与人格的最初研究始于马林诺斯基和米德其实,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那里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鲍亚士就谈到,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的行为与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传统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怀疑,首先得自对爱斯基摩人和范库弗岛的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研究由于鲍亚士是一位文化决定论者;因而他具有“文化对普通人牢固如铁的约束”的认识他指出,一个人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是因为他已获得构成他社会特征的反应模式,因此假如我们要明了他正在做什么,我们便要探究他民族的风俗。
显然,他明确提出了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主张在他的推动下,一种崭新而大有发展前途的对人格问题的探讨就从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比鲍亚士稍晚点的另两位研究“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先驱是马林诺斯基和米德马林诺斯基在其《性与压抑》一书中,检视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的理论,提出在初布兰社会存在着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初布兰群岛是母系社会结构,其训练儿童的责任及家长的权威由舅父而非父亲承担马林诺斯基由此问到:弗洛伊德所叙述的恋母情结是所有文化都可发现的普遍现象,还是某种特殊家庭制度的产物?马林诺斯基对初布兰人的梦作了分析他了解到,在有关性的梦中,几乎没有和母亲有关联的,相反与姊妹有关的倒有人承认在初布兰的民间传说中,也没有发现奥狄浦斯式的传说,但兄妹乱伦却成为其神话的主题初布兰人是否对父亲怀有敌意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因为,儿子们觉得父亲是温和的但是他们时常表现出对舅父的敌意这样,鸟林诺斯基得出结论:在初布兰社会中,父子之间没有冲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也逐渐自然地削弱于是奥狄浦斯情结的基本原则仍然存在,但其表现形式已随文化丛结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米德所做的研究在其著作《萨摩亚人几的成年》中得到了详尽的讨论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男女在青春期所经历的压迫感,是长大成人必须具有的“自然”条件。
而米德则将美国与萨摩亚的女孩子的发育模式作了比较,试图探明西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情感危机的根源究竟在青少年本身的特质,还是归结到文化的因素通过对50个萨摩亚青春少女的研究,她发现没有一个时期可以同美国同龄人中以激动和紧张为特征的时期相对应萨摩亚人青春期没有紧张、感情危机和反抗的特征在那些正经历青春期的姑娘们与那些还要过两年才达到青春期的少女们,或那些两年前就达到青春期的女性之间,并不存在着篆他巨大的差异”,于是米德断言;美国青年的那些心理特征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社会制度和因袭的传统中,在青春期所出现的骚动不安、突变和危机方面,社会文化因素似乎是更加有意义的决定变项米德的研究揭示了文化对人格和行为的决定作用,这对于以麦独孤和罗斯的两部同名著作为诞生标志的社会心理学来说,不啻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在这之前,社会心理学完全是“一种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人的社会心理学”可是,“20年代后期,心理学开始在每一次有杀人类行为的概述后都加入‘在我们的家化中'这样的短语”,这应是米他的功德二、文化与人格的理论模式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马林诺斯基还是米德,都是以自己的研究充分证实了文化的多样性对人格与行为塑造的决定作用,并证明以往心理学对人的行为模式的描述与阐释并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意义。
尽管如此,他们二人却都没有表达出或建构出一个明确的文化与人格的理论来只是到1934年本尼迪克特出版了她的名著《文化模式》一书,才建立了这一理论的原型和范例接踵而至的是心理学家卡丁纳、人类学家杜宝娅和林顿,他们一起发展了“文化模式”的理论架构,并提出了“基本人格结构”的理论在开创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跨文化的研究方面,怀亭和查尔德走在了前列,1966年,由于他们出版了内容广泛的文化与人格的理论性专著《六文化系列研究》,而使得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一)文化形貌与理想人格类型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对居住在美国西北部新墨西哥州的闪族和平原印第安人以及美国西海岸的瓜求图人进行了比较说明上述民族在民族精神上的差异,她借鉴了尼采在研究希腊悲剧中提出的俩个概念—“太阳神型”人格和“酒神型”人格酒神型”人格追求价值的方法是断绝生存的种种限制,拼命想逃避其五官知觉加诸他的限制而进入另一种状态太阳神型”的人则不这一样,他总是从意识生活中屏除上述念头,保持节制本尼迪克特认为,就美洲整个印第安人而言,包括墨西哥的阿兹泰克人,都属于易冲动的“酒神型”人格,而新墨西哥州的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则属于“太阳神型”人格。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论的中心论点在于,在个体身上会印刻上其民旅的文化思想形貌这一形貌可以用“理想人格类型”这一术语来表示一切教导,规则、奖励和惩罚都是直接针对把所有的人塑造成理想的形象这一目标的,接进这理想人格形象的人就是社会赞美的对象在她对文化与人格关系的概念里,文化实质是独立于思想的自然过程,而且还具有自主性,思想高度地受文化的限制并几乎被文化所湮灭因而个人也就情愿地遵循着风俗的指令,即使是风俗直接违反了理性或本身实际的利益时亦然文化使得瓜求图的酋长们野心十足,在夸富宴上浪费他们的精力、时间和财富,也使得平原印第安人真的相信幻觉可使他无懈可击,刀枪不入显然,不同的文化会塑造出基本上迥然不同的人格类型尽管本尼迪克特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她的理论自1934年至今,仍对人类学、心理学、教育以及人们的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基本人格结构和文化投射基本人格结构是卡丁纳在理想人格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明显不同于前者的新概念卡丁纳和杜宝娅、林顿一起,根据人类学的考察,强调了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并认为文化与社会的变化为检验和发展人格理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主义背景他的理论的独特点在于,他力求确定社会制度对人格的影响方式以及人格对社会制度的影响方式。
根据精神分析的相互作用论,即社会与人格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也根据下述人类学的观察如果在一种有规则的独特文化模式下照料和抚育儿童,他们大多数会发展出一种类似的“基本人格”;在一个社会中,各种制度都能给儿童以情绪上的保证,因而使受同样文化影响的人具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性,卡丁纳提出了如下概念:1、制度所谓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得到传递、认可,一旦违反或越轨就将给个人和集闭造成障碍的思考和行为摸式”制度分两类依据特定文化而确立的儿童养育方式称初级制度它包括家庭组织、儿童基本训练形式、性禁忌与谋生技能等初级制度塑造着儿童对父母亲的基本态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的工具2、基本人格结构一个人的早期经验对其人格有着持续性的影响,而相似的早期经验又会使受影响的人产生类似的人格这样,在任何社会,依据在文化上标准化了的儿童养育方式,使大多数儿童形成了类似的行为和态度,并且持续、保留在成人当中这种行为和态度就是反映该社会特征的“基本人格结构”3、人格投射系统和次级制度某种宗教、神话、艺术、民间传说、禁忌等是具有某种基本人格结构的人们内心欲望投射的产物,卡丁纳称此类产物为次级制度由上述三个概念可看出卡丁纳理论的主要信条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概念。
这个概念提醒我们:一个特定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由初级制度塑造的,而基本人格结构又会通过投射系统塑造次级制度这样,我们实际上也看到了卡丁纳理论中所确立的一个三段模式:初级制度f基本人格结构f次级制度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依据该模式被创造的由此,也可以说卡丁纳理论试图确立两种观念:(1)基本人格结构的鉴别和作为对儿童养育习惯的反应而言,基本人格结构的形成过程;(2)基本人格结构转而对更大的制度化了的社会组织所产生的影响可见,其理论探讨的是文化与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文化对人格的影响问题卡丁纳理论着眼于对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文化组成、文化传统的传递、延续及发展的心理过程作出理解但是他在划分社会文化、个人、基本人格以及论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方面遇到了实践上的困难,这使他在论证上附加了各种条件,从而无形中削弱了他的基本观点此外,尽管他注意到了社会结构的问题,但是由于其精神病专家的职业习惯,他又把立足点放在了个人上面,从而想把基本人格作为社会化变动、发展中的一个常量这种机械的研究方称也受到了许多人类学家的质疑三) 怀亭—查尔德理论人类学家怀亭和心理学家查尔德吸收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在“儿童训练与人格”方面提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研究。
该研究及其理论论述了人格的发展、文化与人格的关系以及文化怎样通过人格的媒介加以整合等问题总的讲,怀亭和查尔德提出了下述观点:1、儿童训练在所有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任何社会中软弱无助的婴儿都应被改变为一个有责任感、服从其社会规范的成人”2、社会与社会之间在其规范方面,在训练对规范的遵从的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对儿童人格有着不同的影响3、特定人格的作用在于,它被投射到成人社会制度上,对这些制度的内容产生了影响无疑,上述三点和卡丁纳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下述观点中他们又明确地表露出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观点4、成人对儿童做出的和文化相一致的行为会予以鼓励,这种肯定的认可增强了重复这种行为的倾向;而对和文化不一致的行为则予以惩罚,因而会减弱其重复这种行为的倾向5、消极认可的强度和儿童被给予这种负强化的年龄阶段会导致社会化焦虑的产生,而赞许的反应则会导致驱力的减退或满足6、在社会化过程中,过分的挫折或者过分的满足会导致消极或积极的固滞现象于是,对于那些具有某种固滞经验的人来说,某些事物就更加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7、有些疾病是由社会化焦虑(严厉管教)引起的不论口腔、肛门或性方面,均发现社会化焦虑和疾病的解释有关,对疾病原因的文化信念与该文化处理疾病的方法有关。
除了上述观点,还应提及的是,怀亭和查尔德曾就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总结性地指出,儿童教养或社会化是受“维持系统”,即该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了人格的发展,社会化根据与群体相适应的需要来塑造人格,而且常常不考虑个人的需要个人的人格和需要在文化上的表达叫做投射体系,该体系由具有共同特征、在儿童训练过程中被社会化了的人格所塑造三、国民性的研究作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新发展—国民性研究主要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由于战争的需要,才使得文化与人格的专家把上述以同质部落社会为对象的“文化与人格”理论推而广之,用在了对由异质人群组成的近代各国的典型人格的研究上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剑》就是这一研究中最杰出的成果之一本尼迪克特通过日本文化历史的分析,接受了人类学家果勒等人的观点,认为日本的国民有一种强迫性的倾向,显示出一种讲求仪式、整洁和次序的习惯日本人的长处在于能够全心全意地朝着某一目标一直前进,但当发现此路不通时,他们能毫不气馁地朝相反的方向继续前进她认为日本人的国民性可以用“羞耻文化”来概括由于本尼迪克特受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因而她也成了一个童年期决定论者她认为:“从日本人养育儿童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西方人所描述的所有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
这种养育方式,使日本人的人生观具有两面性”许多人对欧洲各国及中国人的国民性也做了研究这些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首先试图以一些概括性的模式一如“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