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的关系.docx
2页历史论文-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的关系 探讨中国古代服装色彩文化与等级制度的关系 分析不同朝代中不同阶级的服装色彩特征 关键词:服装;色彩;等级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中国服装色彩运用渊源已久,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能御寒暑,满足人类本能的装饰欲望,而且是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出现 每一时代都会有过去的遗迹,也会有未来风格的萌芽,但总会有一种风格成为该时代的主流因此服装上所能看到的色彩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服装色彩常常成为时代的象征,作为时间和空间艺术的服装,它的美是运动的、发展的、前进的,它需要创造,需要推陈出新,这正是时代特征所具有的面貌,也是时代特征所需要的 服装色彩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秦代崇尚的黑色,就与当时盛行的“五色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色源于五行,由金、木、水、火、土而为五方正色—青、黄、赤、白、黑 《檀弓》有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赤《史记?殷本纪》也记述商汤:“易服色,上白然以考古发现言,所谓“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说法未必确实。
山西陶寺遗址墓葬所见的贵族服饰,有上衣为白色,下裳为灰色,足衣橙黄色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织物,有红色者可见,夏人尚黑之说,只是就其大概而言在出土的部分殷代墓葬中,一般贵族墓葬出土的麻织物,有白黄色相间,上以黑色线制末流贵族或上层贫民墓葬出土织物,以红底黑线绘制,填以白黄色而黑色或素色麻织物,主要见诸中下层贫民墓葬 所谓“旌之以衣服,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在夏商时期当已形成 《礼记?王藻》云“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绿、红、碧、紫、駠黄是也列采指有采色而不贰之正服由此可知,古时以正色为尊贵,以间色为卑贱,并十分看重衣之纯,贵一色而贱贰采《礼记?玉藻》记云:“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无论是冠服,还是蔽膝、束带,均以颜色的分别来指示衣着者的身份,其中赤(大红)、朱(朱红)居最高之地位 秦汉时期服装的颜色不仅受到后面要设计的美学因素影响,还深深地打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进而延伸出鲜明的等级意义秦尚水德,黑色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郊祀之服皆以袀玄”皇帝常服“玄衣绛裳”,即黑色上衣和深红色下衣,亦以黑色为主调。
西汉前期,服色制度颇为凌乱,赤色和黄色都曾成为朝廷确定的服装正色西汉中期以后,确定了黄色的尊崇地位 东汉皇族妇女礼服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为深衣,服色绀(青红)上皁(黑)下,配以“翦蔮,簪珥蚕礼服的服色为青上缥(月白色)下皇后入庙服和蚕礼服的服制与太皇太后、皇太后相同,只是头饰上有所区别 秦汉时期社会各阶层的服饰虽然不像西周时期那样严格区分,但仍带有明显的阶层和职业特征,人们从衣着上可以判定一个人的社会身份 秦汉时通常以“白衣“指代没有社会身份的人,白衣即没有任何装饰的衣服,其穿着者主要是农民普通百姓单调的服色与礼制限制有关,《春秋繁露?服制》“散民不敢服杂彩”的描写反映的正式这一现实《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载,汉成帝与期门郎和奴客微服私行,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遂穿着“白衣”白色和黑色是农民常见的服色洛阳西汉彩绘陶奁上的青年男女均为白色,老年男女着黑衣《汉书?成帝纪》载永始元年(前16)六月诏云:“青绿民所常服,且勿禁辽阳棒台子汉墓壁画绘男主人穿着绿色袍晋代“庶人不得衣紫绛”的规定,可能也是汉代遗志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