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学生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docx
4页初二学生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今日在图书馆偶然间觉察了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合订本,这 是特别难得的,现在市面上的大局部是节选本,并且还很贵,而这本 三联1987版的书确只有8.8元,所以抓紧借来一看了并打算从今 日起把一位学问分子的良心呈现于大家面前,也把自己的一些胡思乱 想发一发总体感受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西方的奥古斯丁的《忏 悔录》、卢梭的《忏悔录》,俄国的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都是宏 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 面对自己的大家,而《随想录》就是中国的《忏悔录》它没有美丽 的词汇,有的只是一颗心,用这颗心构造了一个*博物馆这就是我 的初读随想录的最为真实的感受读随想录总序(2022-9-28)感觉总序写的是言真意切,所以摘秒如下: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在*和“四人帮”横行的时候, 我被剥夺了整整十年的大好时间,说是要夺回来,但办得到办不到并 没有把握我不想多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情愿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 事情,留点痕迹我先沉着易办到的做起我预备写一本小书:《随 想录》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 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超。
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 不痛不痒,人云变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 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与宏大的“百家争鸣” 吧由这篇总序,我感到巴金先生随想录只是想说自己应当说的话, 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做为无力的叫喊留给世人评论了读“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着“(P9)这篇随想巴金先生回忆了“四人帮”时代的*、焚书的状况和“四 人帮”时代,除了他们喜爱的和对他们有利的书以外,一切都不准印, 不准看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希特勒他们煽 动学生“破四旧”,一切西方名着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都 被大破结果导致那七、八、九年间很少有人敢于挨一下西方文学名 着,除了*,她只读了少许的可怜的几本书,就好象整个中国就有她 一个读过西方作品了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确实是可 悲的事情巴金先生还分析了多印的必要性他说西方文学名着有汉译的原 来就少,旧社会给我们留的少,十七年间消失过一些新译本,但数量 有限,不能满意读者需要经过破坏后,在书店发卖的西方汉译实在 少得可怜因此书店门前读者经常排队购置翻译小说由此可见,当 时的人是多么喜爱学问呀,现在不用排队了,可是真正读书的人又有 多少呢?巴金在文中还说:即使我们要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也得 先学习,学懂了才能够批判。
像“四人帮”那样连原书也没有挨过,就 用“封、资、修”三顶帽子套在一切西方文学名着头上,一棍子打死, 当然痛快,但是痛快之后又怎样呢?这使我想到了熊十力先生教训徐 复观的几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可是效果却是不同的,徐先生因 这几句话,而转变人生而巴金先生的话却只成为无力的叫喊读“思念萧珊”(P16)这篇文章我是在中午应当休息的时候读的,我是含着眼泪来读的, 我是满怀着对*迫害人性的怨恨而读的读后,我久久不能安静,巴 金先生这篇文章,在真情中到达了对那个愚昧时代的控诉萧珊是巴金先生的妻子,巴金比萧大七岁,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十 多年,但却在那个没有人性的时代而永决巴金先生评价萧珊:她比 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她想转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 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士气萧珊曾经译过普希金和屠格涅夫 的小说,巴金先生评价虽然这些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 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制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他们是一种享受 由这些事实,我们可以觉察巴金先生对妻子的评价是特别中肯的,在 这些话语里面包含了自己对妻子永恒的爱在这篇回忆中,我看来了*对人性的迫害不仅限于肉体,更重要的 是精神上的打击。
文中提到周信芳的夫人在逝世前常常被打手们拉出 去当作皮球推来推去,打得遍体鳞伤有人劝她躲开,她说:“我躲 开,他们就要这样应付周先生了"萧珊并未受到这种新式体罚可 是她在精神上给别人当皮球打来打去这主要是想用自己多受一点精 神熬煎,可减轻对巴金先生的压力把人性彻底暴露了,但是在那些丑恶嘴脸的背后,偶而也会露出 有限的几张和善的关爱的面孔为巴金儿子看病的护士长,萧珊曾经 当作自己儿子照看了许多年的一位亡友的男孩这个男孩特地从北京 赶来,只为了看她最终一面这个成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 心倒并不象钢铁那样他得到电报后,他爱人对他说:“你去吧,你 不去一趟,你的心永久安定不了是人性之恶的突现,但是人性究 竟还有善,虽然少得很可怜对于文化的迫害,影响巨大巴金先生在文中说:为了纪念给“四 人帮”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才智和才华献给社会 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由此我想到了在*中死去的许多人,象顾准 夫妇、傅雷夫妇其实想一想他们只不过是学问分子而已,为中国解 放立下汗马功绩的许多元帅、大将都不能幸免于难,何况一介小小的 学问分子呢我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人的毁灭,更多的是对文 化的摧残,这种摧残才是最要命的,由于他加重了文化的断层,中国 现在已经具有很少的民族性了。
从巴金先生这篇随想,我熟悉到文学的作用,就在塑造灵魂,但 塑造的过程要留意方法,读书的广度,才能保证自己不被书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