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优秀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及反思.doc
11页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优秀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及反思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执教人:怀宁县栏坝初中 陈来胜 师:上课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生坐 师:刚才同学们和闰土这个苦人儿打了一堂课的交道,现在很累吧? 生:累 师:没关系,大家稍微放松一下,看老师给大家做一道题(屏幕同步显示) 在⊿ABC和⊿A’B’C’ 中, ∠A=∠A’ ,∠B=∠B’ ,∠C=∠C’, 请判断⊿ABC与⊿A’B’C’的关系 证明:在⊿ABC和⊿A’B’C’中 ∵∠A=∠A’, ∠B=∠B’ ,∠C=∠C’ ∴⊿ABC≌⊿A’B’C’ 请大家分析一下,老师做的题对吗?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生1:老师,你做错了,已知条件根本证明不出你的结果 生2:从题中的已知条件只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老师一直认为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它们的对应角的度数相等,那两个三角形就全等呢感谢大家,帮助老师纠正了这一错误! 刚才我听见是谁在嘀咕:咦,怎么上成数学课了?其实大家不知道,语文和数学的联系可大着呢! 我们还是来看这道题,证明过程中老师想得到的结论是什么?生(齐):是⊿ABC≌⊿A’B’C’ 师:老师用来证明这个结论的论据是什么? 生(齐):在⊿ABC和⊿A’B’C’ 中, ∠A=∠A’ ,∠B=∠B’ ,∠C=∠C’ 师:如果把这道题的求证过程写成一篇议论文,老师想得到的结论就是论点,老师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就是论据大家理解吗? 生(齐):理解了 师:只不过老师辛辛苦苦证明出来的结论被大家毫不留情地否决了,你们推翻我的证明的过程,认为我的论据不足以证明我的论点,这就叫做驳论哎呀,从这点来看,大家岂不都会驳论文了? 生笑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驳斥对方的观点的(屏幕显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你们谁能把自己课前搜集来的关于本文写作的背景知识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回答 师:准备得不错,老师这里也搜集整理了一些,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读一下? 屏幕显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国际联盟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有特殊地位日本的铁蹄进一步向华北深入这时失败的阴影、悲观的情绪笼罩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国民党的《大公报》社论中说:“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生1读屏幕上的文字 师:读的不错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的题目(屏幕同步显示文题) 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1:是一个疑问句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师范读一遍 师:再说,什么句子? 生2:老师,这是一个反问句 师:很好,这是疑问句中的反问句这个反问句所含的意思是什么? 生1: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大家是不是都这么认为? 生齐:是的 师:我们大家都认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是不是当时所有中国人都这么认为呢?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听老师把课文朗诵了一遍,大家看看文中对“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这个问题有几种答案? 生齐:两种 师: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生1:是国民党反动派 师:你们从哪儿发现的? 生2: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注释上发现的 师:很好,读得很仔细 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观点,他们的观点集中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 生3:在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 师:鲁迅先生的观点又是什么?生4: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鲁迅先生用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5:是文章的6—9自然段 屏幕显示:整体感知: 1—2段摆出对方错误的观点 6—9段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文章1—5自然段 生齐读 师:文章中有两处字音值得大家注意 师板书:慨叹(kǎi) 省悟(xǐng) 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对方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理由何在? 屏幕显示: 想一想: 对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他们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生1:先是信“地”、信“物”,再是信“国联”,然后是求神拜佛 师: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这些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齐:不能 师:对,这些依据只能说明中国人失掉的是什么? 生2:只能说明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 师板书:失掉的是“他信力”师:还能说明什么? 生3:还能说明中国人发展着“自欺力” 师板书:发展的是“自欺力” 师:在这里“他信力”和“自欺力”是鲁迅先生仿照自信力创造的词,目的是为了对论敌进行嘲讽 师:作者在这里是在针对对方的观点干什么了? 生4:反驳 师:对,直接说出你的论据不能证明你的论点,就像刚才大家反驳我的观点一样(板书:直接反驳) 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大家刚才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都用了一个“中国人”,这“中国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生1:是国民党 师:是不是太绝对?所有国民党人都是这样想? 生2:应该是国名党反动派 师:对,很好,是那些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的国民党反动派 师:大家请看,既然对方的论据不足以证明对方的观点,那作者为什么还一再强调这些是事实呢? 生3:这是作者欲擒故纵 师:很好,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增加讽刺效果请你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一个“总”可以看出国民党反动派沾沾自喜的丑态,“只”呢?“一味”呢? 生4:从“只”字可以看出他们可怜兮兮的样子 师:很好“一味”呢?(师提示)如果老师没记错,这像上一节课中我们学到的《故乡》中的闰土,一样的麻木不仁 师: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先生又是怎么认为的呢?请大家齐读文章6—9自然段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这里也有两个词的读音老师想请大家注意一下, (师板书:诓kuāng骗 抹mǒ杀) 师:哪位同学说说,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生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板书: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2:应该读出满怀自信的语气 师:对,应该满怀自信,斩钉截铁请你起来读一遍 生3读 师:大家齐读一遍,“我们有”,开始 生齐读 师:鲁迅先生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真有这样的人吗? 生1:有 师:这是些什么样的人? 生齐答: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师:大家能根据自已已有的知识储备,举例说说我们古代有哪些这样的人吗? 屏幕显示: 议一议: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举例说说古代有哪些人是这类人生1:有文天祥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拼命硬干的榜样 生2:我要说的是谭嗣同 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舍身求法的楷模 生3:杜甫 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民请命的榜样 生4:大禹治水 师:“三过家门而不入”,埋头苦干的典型 …… 师:我们还有许多这样的人,大家课下接着搜集整理这些人和前面的“中国人”一样吗?作者称赞他们是什么? 生5:这里的“中国人”和前面的不一样,作者称赞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师(故作无奈地):唉,中国古代确曾有“脊梁”,可惜呀,现在没有了 生(齐):还有 师:怎么?你们在哪儿发现了? 生1:“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 师:味道不足,这是个什么句子? 生(齐):反问句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下 生2读 师:嗯,有点意思了谁能将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生3: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师:请男同学齐读书中的原话,女同学齐读改后的陈述句 男女同学读 师:谁读得好些? 男生:我们 女生不满 师:大家读得都很好不是女同学读得不好,是老师改得不好,是陈述句用在这里不好 鲁迅先生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你们说说那时候有哪些这样的人 生1: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 师:嗯,不错 生2:老师,我看也有国民党官兵 师:哦,观点新颖,请你说说 生2:像淞沪抗战的国民党官兵,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 师:很好,接着说 生3:老师,我看长城抗战的官兵也是这类人 师:老师想到一个人,大家看他属于哪一类的人,本文作者鲁迅 生(齐):为民请命的人 师:很好现在看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真的错了作者论证我们有这样的人,也是反驳,是间接反驳(师板书:间接反驳)对于论敌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先生是怎样评价这句话的? 生1: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师:好,这一句大家看该怎么读?生2:气愤 生3:义愤填膺 师:很好,请你起来读一读,一定要义愤填膺 生4读 师:不错,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其实对方在这儿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生:以偏概全 师:哪位同学将文章的最后一段读一遍 生5读 师:“脂粉”通常用来干什么? 生(齐):用来化妆 师:对,比如:假设老师的脸上有一块伤疤,参加这样的优质课大赛,感觉不合适,那应该弄点脂粉掩盖一下,对吗? 生笑 师:所以作者告诫我们大家不要被人? 生齐:诓骗 师:“状元宰相”指的是哪些人? 生6:是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师:请大家联系文章第八自然段,“地底下”又指的是谁? 生:指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被摧残,被抹杀,不为大家知道的人师:很好由此看来,本段的“中国人”又有何含义?是不是所有的中国人呢? 生:不是,是不包括少数顽固分子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 师:古代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现代我们也不乏中国的脊梁,当今呢? 生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生2:两弹元勋邓稼先 生3:人民卫士任长霞 ……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式的片段(大屏幕同步显示天安门广场阅兵式画面) 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