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理点苍山植被研究.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37368605
  • 上传时间:2022-1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5.5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理点苍山植被研究摘要:本文对之前学者们对点苍山植被种类、分布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之后对点苍山植物资源及其利用进行了统计分类,表明点苍山植被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点苍山植物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破坏,部分植物濒危面临灭绝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点苍山植物破坏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了对策,对点苍山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开发利用做出了展望关键词:点苍山 植被分布 植物资源 植物多样性 开发利用1 概述大理点苍山是横断山脉中段的一座名山,座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地理坐标东经99°55′-100°12′、北纬25°34'-26°00′跨大理、洱源和漾濞3县(市)点苍山山脉由19 座海拔3 074~ 4122 m 的山峰组成,最高峰马龙峰(4122 m)与东坡大理盆地(1966m) 相对高差为2156 m[1]点苍山总面积577lOhm²,东坡属大理市,面积29300hm²;西坡属漾濞县,面积20610hm²;北段属洱源县,面积7800hm²[1]点苍山位于三江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即康藏“歹”字形构造褶皱带的东南边沿最强大的一条径向构造带这是一条她壳西升东降的巨型深大断裂带。

      洱海断裂是滇中高原与横断山区在本地区的分界,地层在强烈抬升过程中错断陷落,隆起地块形成点苍山断块山地,陷落地块成为断陷盆地并积水成为洱海点苍山区域内河流均为山地型源头河,属于澜沧江水系点苍山地处低纬高原,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5月至10月为雨季年均气温15.1℃.年均日照时数2276.6h.年均降水量1000-1lOOmm,相对湿度为65%[2]由于山体高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从山麓到山顶具有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及寒温带4个垂直气候类型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点苍山总面积577lOhm²,有林面积27702. 2hm²,主要有云南松林、华山松林、点苍山冷杉林、云南铁杉林、滇油杉林、柏类林、栎类林、旱冬瓜林、核桃林、箭竹林、杉木林、桉树林、山杨林等森林类型,蓄积量1599832m³,森林覆盖率86. 3%[1]经初步调查研究, 点苍山有种子植物170科755属约2330种,蕨类植物有35科74属192种[3]植物区系分区中,点苍山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滇西、滇西北横断山脉小区[4],是云南高原植物区,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红河中上游各区植物种的交汇点[5],南北植物区系在该地区进退交错混杂更为显著,具有众多中国、云南以及点苍山的特有植物种类,是很多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和分化中心。

      点苍山维管植物在全国维管植物中所显比重见表1,从表1中可看出点苍山地区虽面积不大, 但却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6]表1:点苍山与全国维管植物比例表(董晓东、徐成东、李继红,2002)Table1:Comparison of vascular plants bet ween the Cang shan and other regions in China类群科数属数种数点苍山中国比例%点苍山中国比例%点苍山中国比例%蕨类植物356355.567422532.8919226007.38裸子植物51050.00103429.41101935.18被子植物16529156.70745294625.2923302435710.45合计20536456.32849320526.492422271508.922 研究回顾大理点苍山是中国三大特有物种分化中心之一[7],也是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8]因此,点苍山植被的研究工作自19世纪后期以来,一直受到植物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将对点苍山植被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阐述:(1)早期采集;(2)现代研究2.1 早期采集本文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期间对点苍山植物的研究划分为早起采集时期。

      对于点苍山植被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世纪后期最早有法国人J.M.Dolavay ,于1883-1890年间在大理至丽江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采集后有英国人G.Forrest于1904-1931年及F.Kingdon Ward 于1911-1922年来云南大量采集期间都曾涉足过大理因而以点苍山为模式产地发表的植物种类是不少的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钟观光(1919)、蒋英(1930)、陈谋和吴中伦(1933 -1934)、蔡希陶(1933)、王启无(1935)、吴粗珍等(1938)、秦仁昌(1940)、刘慎得(1940)、冯国媚等都曾在点苍山或大理地区做过广泛的调查采集[9]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主要是对点苍山丰富植物种的采集与统计,并没有形成较为正式的文体记录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水平比较局限,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考大量的劳力劳动来完成的2.2 现代研究时期本文将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点苍山植物的研究化为现代研究时期在此时期,对点苍山植物的研究不仅限于对植物的采集、分类和统计,除了以上工作以外,研究者们开始更多的注重植被的分布特地及地带性规律(姜汉侨,1980),单一科属种植物的分布(冈天禄,1982),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开发利用(杜宝汉,1996),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赵体超,2001),植物所在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万晔,2005)和野生植物景观价值(杨晓霞,1999)、药用价值(包玉梅,2012)等研究。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研究者们更多的注重与点苍山植被的生境、分布和植物多样性保护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点苍山植被的研究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手段,RS和GIS技术(尤其是GIS技术)为植被分布和覆盖方面的研究提供的极大的方便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是这一时期点苍山植被研究工作的一大特点2.2.1 点苍山植被分布研究2.2.1.1 点苍山植被分布研究历程自中英联合考察团对点苍山植被进行考察之后,冈天禄等[9]于1980-1982年对点苍山植被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结果如下:东坡:2500米以下:灌丛草坡,以禾本科、菊科、唇形科等占优势2500-3000米:局部山坡为人工营造的华山松林(Pinus armandi),林下灌木层仍以杜鹃花科植物占优势3000-3350米:铁杉阔叶混交林,混生的阔叶树主要是一些常绿的栋类(石栋属Lithocarp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萌生成灌木状,偶有长成小乔木3350-3850米:冷杉杜鹃林,从3300米开始已有点苍山冷杉(Abies delavayi)的单株出现,株形矮小,而在3550-3850米的垂直带内成林分布第二层主要是数种杜鹃。

      群落外貌呈暗绿、黄绿相间林下种类比较单纯,主要是茶蕉子(Ribes glacile)和箭竹(Sinaruodinaria nitida)等构成灌木层,至3750米箭竹渐消失3850米至山顶:杜鹃灌丛,由几种杜鹃组成,覆盖面积宽阔,不同地区的灌丛常常各自由单一的种组成,局部地方有成片的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岩白菜(Bergenia purpaseens)和禾本科、莎草科的一些种类西坡:1750-2550米:云南松林,云南松是西南季风区的代表树种,在该地2400米以下的山地广为分布2350米以上的背阴坡还混生有华山松约2430米以上土壤深厚湿润处伴有滇油杉(Keteleeria evelvniana)及萌生的栋类2550-2900米: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的常绿株属、山茶科的一些种类组成上层,杜鹃组成亚层常绿阔叶林中灌木、草本种类丰富,主要是喜温暖湿润的种在2700米出现红豆杉 (Taxus yunnanensis),自此向上,落叶树种渐多2900-3190米:云南铁杉阔叶混交林林内除铁杉外混生有红豆杉,上层树种以落叶树种占优势,也有一些常绿成份,但通常居灌木层地位,林下鳞毛获Dryopteris sp.为优势。

      至2950米以上多箭竹生长3200-3700米:针叶杜鹃箭竹矮林,组成成份趋于简单,针叶树种以喜光、抗风、耐寒早的曲枝柏(Sabina rccurva var.coxii)为主,散生少数长势不良的点苍山冷杉,几种杜鹃占据优势,灌木层片主要是箭竹,草本主要是报春(Primula sp.)、红景夭、岩白菜、假百合(Notholirion bulbiiiferum)以及禾本科、莎草科、菊科、毛食科的一些种类,至3700米以上箭竹消失3700米至山顶:杜鹃灌丛草甸,杜鹃灌丛的种类近于单一,群落呈斑块状与禾草 占优势的高山草甸镶嵌分布低海拔至高海拔分布的是暖性和温性针叶树—云南松、油杉、华山松、铁杉,而滇西北诸高山生长的寒温性针叶树,分布于亚高山的冷杉,也仅有点苍山冷杉一种,它是我国大陆上分布最南的一种冷杉阔叶林的上层及下层也主要是那些喜暖常绿的种类分布其间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点苍山东、西两个坡面的植被分布有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1)西坡山地下半部发育着常绿阔叶林,而东坡没有;(2)西坡山地有大面积的马缨花,而在东坡坡面却没有这种杜鹃分布;(3) 西坡在2900米以上零星出现有铁杉,与其共同生长的上层树种以械树及蔷薇科、木兰科等存叶树种为主。

      而东坡与铁杉混生的主要是株类,局部地方还可见到其 自然更新的次生林,(4)点苍山冷杉虽能适应于土层浅薄,地势陡峭,地面岩石堆积的生境条件,但在西坡3500米以上的地段,常年风大,大气中相对湿度低于东坡,冷杉仅偶而可寻,唯沟谷局部阴湿环境的陡峻岩坡有稀疏长成的乔木,但几乎不见幼树、幼苗,有些冷杉已枯心折顶,呈衰老状态,难以发育成林东坡的这一带内点苍山冷杉成林分布这些差别均反映了与它们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水热条件的不同袁睿佳等[10]于2007年利用3S技术对点苍山东坡1966~4092m沿海拔梯度进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形图和ETM+遥感影像进行点苍山东坡植被制图,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叠加,对点苍山东坡植被景观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顶级群落进行了对比结果如图2所示:图2::点苍山东坡现状与原生的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的对比图(袁睿佳, 杨树华, 王宝荣,2008)Fig.1 The comparison of cruuent and natival vegetation and svil vertical distribution图2表明:点苍山东坡现状植被垂直分布格局明显, 具有6个垂直分布带,该垂直植被带谱与顶级群落垂直带谱相比有一定变化。

      这一结果与之前冈天禄、方瑞征[9]以及段诚忠[11]等在点苍山植物科学考察(1995)一书中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从植被分布特点及规律性来看,此结果与姜汉侨[12]的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续)一文基本一致2.2.1.2 点苍山植被分布特点的影响因素就植被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而言,植被的水平成带现象决定于地方的大气候条件,植被垂直带的形成则决定于山地的气候特征[12]对于山体而言,植被分布主要看垂直分布因此,点苍山植被垂直分布结构主要取决于点苍山的气候特征此外还受到地形地貌、土壤、日照等特有现象的影响[13]以及人为影响等气候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植被对气候要素的适应性与植被对气候的反馈作用[14]气候变化将严重地影响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地理分布和物候[19],表现在热量是植物生命活动能量来源水分是影响植物生理活动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