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冼夫人(上)内容简介.doc
18页冼夫人 (上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冼夫人是出生于古高凉(今电白县山兜丁村)的一位杰出女,性她是南北朝至隋朝时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为岭南乃至国家的安定统一和民族团结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周恩来同志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本书以小说的形式为大家讲述冼夫人的故事!本书是章回体小说,既有《三国演义》排兵布阵的磅礴气势,又有《水浒传》中聚义厅排座次,武林格斗的紧张场面,还有些似《红楼梦》宝黛之间的缕缕柔情,全书根据“正史”、“野史”、“稗史”、“地方志”及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涉及了冼夫人时期的岭南俚僚生活背景,办学兴教的故事,冼夫人智袭李迁仕的故事等等,全书在不断地探讨与丰富当中,本册为上册,包括了从“长关暮色将军影古岭残阳药圣魂”到“观草园勋臣骂座落金岛海盗兴兵”的十二章作者简介】崔伟栋,广东电白人, 1961 年 5 月出生,系电白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著作有《水浒人物札记》等 目录序一序二第一章长关暮色将军影古岭残阳药圣魂第二章隔岸生风催战火濒危惜玉露痴情第三章虎帐谈兵惊绝代龙潭脱险跃神驹第四章如敌如朋施妙语似真似幻布奇兵第五章惨雾愁云笼大堡腥风血雨起交州第六章渡水穿山飞将出惊天动地睡花苏第七章搜神公子遭厄难赴会女儿得奇珍第八章丽日高翔比翼鸟恶风险折连理枝第九章满腔赤诚兴教学一夜白发谱华章第十章好大喜功亡国柄同床异梦纵凶顽第十一章拔刺凤鸣高凉郡腾骧龙举大庾山第十二章观草园勋臣骂座落金岛海盗兴兵上册后记前言序一欧初新年伊始,接到当年粤桂边纵战友、原电白县县长、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蔡智文同志,说电白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新人崔伟栋,用三年时间,夙兴夜寐,写出了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的第一部。
我听了这个消息,甚为高兴及至看了小说打印稿及作者绘制的插图,果然很有特色冼夫人,是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女中豪杰电白是她的出生地和归葬地, 我曾经在电白战斗过、 工作过,对这块土地特别有感情我知道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冼府、 冼墓、冼庙“三冼”并存的历史遗址,有当年抗击孙卢联军围剿俚人的古战场,广泛流传着许许多多冼夫人当年平叛锄奸、爱国爱民的故事传说在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和冼夫人文化的熏陶哺育下,电白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是全国“五好县”和“百强县”几年前,电白出版了一部为专家学者高度评价的《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 ,我曾为该书写了序这是冼夫人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化,也是同类题材小说的创新,具有突破性意义冼夫人,生于梁,死于隋,赤胆忠心,为国为民,是伟大的军事家、 政治家和思想家, 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精神”的精髓是“爱国爱民”,我们要永远学习、弘扬这种精神在祖国还未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弘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小说,是一种形象化的精神产品通过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典型人物, 塑造冼夫人的英雄形象, 弘扬“冼夫人文化”,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有特殊的历史作用。
《冼夫人》作者崔伟栋,是电白一位基层干部,年当不惑,从小耳濡目染故里乡亲对冼夫人的崇敬几年前,他以冼夫人精神为动力,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版了一部颇有分量的图文并茂的十六万字文学评论集《水浒人物札记》 这是崔伟栋文学作品的处女作接着,他又克服了许多困难,撰写了这部长篇小说听说,为了写好这部三卷本长篇,他搜读了一百多部南北朝时期及前前后后的各种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跑遍了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许多地方,遍访当年冼夫人征战沙场的故地,体验融合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塑造了小说中的冼夫人形象和数百个小说人物,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原型和虚构、古代和现代等方面的和谐统一,作了可贵的、有益的、很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崔伟栋同志这种执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写作作风,非常可贵希望崔伟栋同志再接再厉,精益求精,早日写好长篇小说《冼夫人》第二部、第三部,为弘扬冼夫人文化,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 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7 年 4 月 9 日于广州(本文作者系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后记《冼夫人》上册后记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是一边写一边连载的,所以写得很辛苦,肯定也很粗糙。
《冼夫人》在《电白新闻》及网上发表后,反响较为热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一些读者还向我提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让我回答当时我只能这样解释:“能有那么多读者看我的作品, 我很高兴! 不管对我的作品赞赏或者批评,甚至是指责,我都高兴因为读者已经读了我的作品, 付出了劳动, 就这一点来说, 就足令我感动了但是,目前一些读者向我提出的一些问题,我暂时未能一一作答,就请大家谅解吧到什么时候,时间允许了,我一定逐一向热心的读者答复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现在《冼夫人》上册已经脱稿付印,趁这机会,我就向敬爱的读者谈谈我写作《冼夫人》的一些心得体会,权当作我的写作汇报吧二○○五年三月,我已写出三章《冼夫人》文稿当时,《茂名晚报》因《水浒人物札记》一书采访我时,记者发现了我写的部分《冼夫人》书稿说老实话,我自己当时对能否写好《冼夫人》心里都没底,只想偷偷写完了再作打算,竟是“暗箱操作”呐我便郑重其事地请记者千万别将这事捅出去后来到底让县有关领导知道了我写《冼夫人》一事,市文联张慧谋同志还让我把 《冼夫人》 第一章文稿送去阅了,于是有了后来的《崔伟栋印象》一文县领导与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同志阅了部分 《冼夫人》 文稿,决定在《电白新闻》连载。
我当时真的是诚惶诚恐,五味俱全,自知不是金庸之才,边写边连载,实实要了我的命,如今上了马背,不跑也得跑了我写《冼夫人》的消息公开后,得到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政协的肯定和支持领导们在各个场合多次表示关切我写作的情况,还有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均给予支持,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我县“冼夫人研究会”会长蔡智文同志赠送我大量有关冼夫人研究的资料,我捧着这沉甸甸的宝贵资料, 自是激动不已, 心里想, 写不写《冼夫人》,能否写好《冼夫人》 ,不光是我一个人的事了到今日止已三年时间过去,我只写出上册十二章二十八万字,即是完成整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在《电白新闻》报也差不多要载完,能否成功塑造出冼夫人的光辉形象来,现在书未写完,还不敢说,就算写完了,也不敢说,要说也得由读者说去在这里,我只能谈谈关于《冼夫人》上册创作中一些“历史”问题的处理一应如何写冼夫人时期的岭南俚僚生活背景一些同志看了《隋书 .列女 .谯国夫人》里面写到高凉冼氏“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便以为当时南越俚僚人平时是住山洞的这其实是误会了这个“跨据山洞”是指冼氏据险称雄罢了,并不是住在山洞的意思同是《谯国夫人》传里另一句“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这个“洞”也不是山洞的意思,这个“洞”是指部落村庄,如同我国各地对村庄的称谓各有不同,有的称村,有的称庄,有的称屯,有的称寨,有的称洞。
岭南一带不同于我国大西北,大西北天气干燥,住在山洞可以南方不同,溽暑多雨,在山洞里作暂时性的躲风避雨还可以,长期居住则不行所谓“湫隘嚣尘,不可以居”(《左传 .昭公三年》)还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当时俚人不会耕种,每到谷熟时节,即群出劫掠作物果实所有这些说法,实是牵强附会当时俚僚人的生活水平、生产技术诸方面或者较汉人落后,但他们也不至于落后到类如原始社会时期的“茹毛饮血”《汉书 .高帝纪》十一年诏文:“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赵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 俱赖其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早在秦时,岭南已是汉俚杂居,且汉族之文化已开始影响当地俚僚人了二我如何根据“正史”、“野史”、“稗史”、“地方志”及民间传说来创作《冼夫人》(一)首先我重点依据“正史”《隋书 .谯国夫人》 以及《资治通鉴》关于中心人物冼夫人事迹的记载我不能忘记我是在写历史小说,所以凡是“正史”记有的我都尽量采用其他主要人物的事迹描写,我也尽可能依据“正史”有些人物因没有出现在正史冼夫人传记里,但在另一些人物的独立传记中又可以查找到他们与冼夫人的活动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所以我也得重笔描写。
如蔡路养、刘蔼,这两人在正史冼夫人传记里并没有出现,可在陈霸先的传记却有记载于是,我在叙述“白口之战”时,重笔描写冼夫人直接或间接协助陈霸先全歼李迁仕、蔡路养、刘蔼联军再如李贲这个人物,在史料记载中与冼夫人没有干系,但与陈霸先却甚有干系,陈霸先就是因为镇压李贲有功,从而奠定他在岭南的地位我描写李贲,至少解决一个难题在《隋书 .谯国夫人》传里,陈霸先、李迁仕这两个人物于冼夫人来说起着重大的影响冼夫人是如何看出陈霸先的“忠”与李迁仕的“奸”呢?依据是什么呢?通过李贲“叛乱”的整个过程,读者便能找到答案这个难题一解决,从而也为日后冼夫人与陈霸先结成深厚战斗情谊打下坚实的基础二)野史、稗史与方志关于冼夫人的记载大都以正史为基础但也记有正史所无的“史料”如《广东通志》 载:“谨案粤中见闻,别有冼氏身长七尺;乳长二尺余,秦末五岭扰乱,冼集兵保境,蛮不敢侵及赵佗称王,冼赍军资物用人见佗,与论时事及兵法, 智辩纵横, 莫能折乃委以治高凉 ” 这个记述与唐刘恂 《岭表录异》 所载大同小异 这个“冼氏”,两本书都说是秦末汉初时人,显然不是冼夫人了但宋《太平寰宇记》又载有“冼氏墓,高凉人,乳长七尺”虽然没有说明这个“冼氏”就是谯国夫人,但似乎较为接近冼夫人。
在《冼夫人》创作中,这些材料我是不能直接用在冼夫人身上的,如果按这样描写起来,冼夫人岂不是怪人一个?与我塑造的美女冼夫人是不能相称的于是我在小说中将这野史记述改造成冯宝与冼夫人的闺中戏语再如马来西亚增江冼太庙的所谓《冼夫人庙祭奠歌》 ,又称“神咒”这首“祭奠歌”基本上是介绍冼夫人的生平, 如“高凉郡主冼太娘,丁村出世雷洞乡父亲之名冼辉耀, 母亲之名唐月华 父母所生三兄妹,冼太聪敏四海扬幼时姑嫂去采葛,采取葛麻造衣裳三从四德皆通晓,文韬武略亦高强 ”从遣字造句的风格来看,便知是明清以后的文章,属于民间山歌一类,里面记述虽然似是细致,但所描写的冼夫人比“正史”来说,就肤浅得很了,因此不能用三)民间传说中虽然也有很多关于冼夫人的故事,但大多是说冼夫人死后如何显灵保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