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的水 教案.doc
6页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知识结构 内容点析1.对水圈的概念和特点的阐释本节教材先由水圈的概念讲起,按“相互联系的水体” 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方面来论述地球水圈的构成和运动特点这两部分内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相互联系的水体”是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征,即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并通过水的三态变化,使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由于水的三态变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水循环构成一个动态的圈层又因各种水体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水圈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这两部分内容都强调了水的动态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要素总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观点2.水的分布特点图3.1与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明水的分布从水的三态形式看,存在着明显的分布差异,数量最多的是液态水,分布最广而数量最少的是气态水,固态水数量少,且分布受一定条件限制。
从赋存的空间上看,水存在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地下、冰川、大气以及生物体中,构成了各种水体其中海洋水是数量最多、占地表面积最大的水体陆地水的水量虽然仅占水圈总量的3.5%,但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淡水来源,也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之一图3.1反映了构成水圈的各种形态的水体,以及水在地理环境中分布的不均衡性特点3.“读图思考”中的设问意图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当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补给关系时,假若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则存在两种情况,即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由河水补给湖泊水;反之,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由湖泊水补给河水4.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材主要从水循环的概念、类型、过程与环节,以及水循环的意义几方面介绍了水圈的运动特点教材所给的水循环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其含义主要指地球上自然界的水是连续运动的过程这一概念突出了水圈水体运动的最主要的特征,并从水的运动角度反映了水圈连续性的特点,即正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水循环运动,才使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可以进行相互转化,使水圈成为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圈层。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即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小循环(内陆循环)这三种类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大循环包括的环节多,涉及范围大,下垫面条件复杂(包括海洋和陆地),另外两个循环包括的环节少,涉及范围较小,下垫面为性质单一的海洋或陆地这里虽然把海上水循环叫做海上小循环,但是应当让学生了解,海上小循环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大约为海陆间循环的九倍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5.“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内容组织这段教材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第二,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第三,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一方面通过水循环,海洋向陆地不断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另一方面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营养盐类第四,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总而言之,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之一,它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建议【引入新课】1.借用本章引言部分的内容,从水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出发,引入“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来导入新课。
2.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先让学生列举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然后教师说明“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其原因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3.运用有关图象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内容中去学习新课】1.对“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如下教学建议1)水圈概念和水的分布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学生可以列举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教师由此引出水体概念第二,教师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请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由此可概括出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运动第三,教师进一步设问“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水圈的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2)图3.2“读图思考”的教学,思考题1教师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入手,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后,可结合实例,如地处赤道地区的亚马孙河、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鄂毕河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并总结出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此外,从读图中还可以观察出,一条河流的补给水源可以有多种,在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区时,补给水源也会不同这一点可以以长江为例,让学生说出在长江不同河段补给类型有哪些变化思考题2,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讨论,并要求学生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两种情况下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学生能运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是地理基本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2.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有如下教学建议1)水循环概念与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或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在讲清水循环概念之后,再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三种类型,讲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三类水循环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包括的环节多少、涉及的范围大小、下垫面的条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等方面。
它们之间的联系则表现为三种循环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相互独立的运动过程,而是相互结合共同构成整个水圈的水的循环运动2)关于“活动”栏目的教学,活动1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将其纳入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活动2建议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上述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并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和展示教师也可以另行选择活动内容,特别是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例如当地地表植被若遭受严重破坏,可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和过程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哪些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3)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建议教师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如陆地平均每年可以得到多少来自海洋的水汽;水循环对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水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热量平衡所产生的影响;水循环运动对地表面貌的塑造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图片;陆地河流及其搬运作用对海水盐分的影响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活动参考答案】活动1.(1) 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3.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结构内容点析1.对洋流成因内容的选择洋流的成因实比较复杂的细致分析的话,洋流大体上有三种:(1)风海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全球绝大部分洋流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水运动,如大西洋表层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则由地中海流回大西洋;(3)补偿流:是由于某种原因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既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也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每一种洋流都讲,内容势必繁杂,而且有些知识略深,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材只以风海流为例,论述洋流的概念和成因2.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的设计意图风海流的形成与全球风带是分不开的为了直观地展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教材设计了这幅图从图上不难看出,洋流分布有以下特点:(1)以南北回归线的副热带高压为中心形成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为西风漂流,围绕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4)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反时针方向的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顺时针方向的西南季风漂流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组织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巨大的大洋洋流系统可以促进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而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2)洋流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与世界渔场的地理分布都有显著的影响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同时,两种洋流汇合可以形成“潮峰”,是鱼类游动的障壁,鱼群集中,形成渔场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西北欧的北海渔场和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处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此外,有明显上升流的海域也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3)洋流对海洋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海轮顺洋流航行时,航速要比逆洋流航行快得多当然,有些洋流对海上航行也会带来一些麻烦例如,北大西洋西北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