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_魏舒传(高中文言文阅读) 新编写.pdf
4页晋书魏舒传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 宅,相宅者云: “当出贵甥 ”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 舒曰: “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 身长八尺二寸, 姿望秀伟, 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 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 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 不以介意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历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 之短性好骑射, 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乂谓舒曰: “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 匮乏,舒受而不辞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 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 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 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 ”襆被而出同僚素无 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 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 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 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 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 出众议之表。
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 人之领袖也 ”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为冀州刺史,在 州三年,以简惠称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迁尚书,以公事当免 官,诏以赎论山涛薨,以舒领司徒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 *** 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 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命达以年 老,每称疾逊位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时论 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 十二帝甚伤悼,赗赙优厚,谥曰康 (节选自晋书 魏舒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 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B 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 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C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 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D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 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 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尚书令始于西汉,最初由宦官担任, 掌文书及群臣章奏;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 *** *** C“九族”的说法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关,封建社会实 行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 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魏舒外表愚钝,不修常礼他年少时不被亲友看重,只有 太原王乂了解他,常常在他匮乏时赈济他,他坦然接受而不推辞 B 魏舒为人坦诚,终被重用郡中上计掾访察孝廉,他百天 自学经籍而通过了答策,做了尚书郎,后又任职长史、太守、刺史等 C魏舒技艺精湛,一鸣惊人他任钟毓的长史时,钟毓因与 属下比赛射箭人数不足而让他凑数,他发箭无不射中,满座震惊 D魏舒简政爱民,不信邪说他任冀州刺史时,施政宽大仁 惠,取得了很好的声望;后因大胆任用“杀公掾 ”周震而生病让位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 表。
(2) 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 答案解析 1.C 解析:考生要了解语句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断句的难点 有:就(靠近,引申为去考试)、为高(以此表明高洁)、中(考中) 、 负(责任)、荣(荣耀)等,抓住这些关键点,揣摩全句句意,就容 *** *** 易断句了加上标点符号为: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 舒日: “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2.B 解析: B“尚书令始于西汉,最初由宦官担任”错,尚 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 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 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 即为宰相之任尚书令 3.D 解析: D“因大胆任用 杀公掾 周震而生病让位 ”错, 由“舒乃命之,而竟无患 ”“以年老,每称疾逊位”可知,魏舒最终 也没有惹上祸患,而是因年岁大了,常常称病让位 4. (1) 等到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众人没有能作出决断的, 魏舒便慢慢筹划,他的意见往往超出众人议论之外译出大意给2 分;“断”“徐”“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 (2) 当时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位至三公而能在荣耀时辞 职得到善终的,还没有过。
译出大意给2 分; “论”“辞”“荣”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