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统考历史总复习优化课件-第8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pptx
50页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8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历 史2022内 容 索 引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核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三纲五常”思想的学习,认识到其既有封建糟粕的成分,也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成分,培养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唯物史观(2)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汉代教育有关的历史材料进行历史解释,认识汉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需要注意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理解三个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一、历史背景1.客观(1)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主张目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2.付诸实践: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政治: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主要标准2)教育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2.影响(1)有利于汉武帝强化君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情境体验 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什么?提示 无为而无不为 概念阐释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1)“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思想是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2)“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思维提升 法律的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古代的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主题一主题二探究1史料实证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主题一王霸糅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探究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主题一主题二提示 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张目的: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主题一主题二【认知深化】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主题一主题二探究2史料实证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材料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摘编自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秦汉史探究根据材料分析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提示 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 主题一主题二【认知深化】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思想内涵: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具有“杂家”色彩,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与当政者的关系: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地位: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主题一主题二(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主题一主题二素养感悟 唯物史观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发展董仲舒的思想以儒为主、儒法合流,兼采阴阳家的思想及三代以来的天命神权理论,从而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新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符合秦汉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为汉代以后的封建统治提供了较长时期的思想庇护,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的稳定主题一主题二探究1史料实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主题二儒学独尊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材料董仲舒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摘编自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探究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提示 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主题一主题二【认知深化】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2 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题一主题二探究2唯物史观儒学对法律的影响材料所谓“春秋决狱”,是指在遇到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在当时,经过皇帝的认可,“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起了“判例法”的作用,故该书获得了立法意义,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春秋决狱”在汉代成为风气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之风的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
当儒生的法律解释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的时候,法律也就儒家化了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主题一主题二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法律的演变 提示 春秋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儒家道德成为立法的原则;春秋之外的儒家经典也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并开启引经注律的风气主题一主题二【认知深化】法律儒家化的影响(1)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及“重罪十条”等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主题一主题二素养感悟 历史价值观董仲舒新儒学的现实借鉴意义大一统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和巩固大一统局面;另一方面,它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用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二、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影响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黄老之学,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而西汉中期,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新儒学,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现实统治需要,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而不是兼收并蓄,故D项错误素养立意 2.(2019北京卷,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