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信心铭》及释义.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89581774
  • 上传时间:2019-05-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04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信心铭》及释义 信 心铭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一〉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莫存顺逆  〈二〉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纔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三〉万法齐观 归复自然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万法齐观,归复自然万法齐观,归复自然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四〉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什么叫「至道」?就是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水有源,木有本,所谓「至」就是到达,「道」就是践行的轨则,也就是法的极致、理的极则通俗地说,至道就是真理,而真理是普遍的,因此真理是一切,一切不外真理庄子说「道在屎尿」,他强调「道」是无所不在的既然无所不在,何必去挑挑拣拣、取舍寻觅呢?根本就一切现成,放下即是嘛!怕就怕你妄加拣择。

      什么叫拣择?简单地说,就是妄想分别倘能随顺不二法门远离分别,岂非一切现成?所以说「但莫憎爱」,就「洞然明白」了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  前面说过:对于空,有人把它解释成虚无或断灭,实际上它是无尽藏,是存在的共相和实相,是象徵着无量、无限的大有它具备了向上发展、向前创进的无限可能,怎能说空是没有?这就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的一个例子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什么叫做「现前」?就是说要想让真理展现在你的面前,就不可以有所选择,有所顺逆  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不识元旨 徒劳念静  内心如夹缠着两种概念,就会因矛盾而破坏了内心的统一、安祥,呈现出心智的分裂,这就是心病  什么叫「元旨」?「元」是指最初的,「旨」是宗旨、法则最初的真理是原来如此的法尔如果不了解原来如此、原本现成的真理,一个劲儿坐在那里静心息虑,并不是破除烦恼的根本之途何以故?昧却正因,不明根本故  圆同太虚 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是什么东西「圆同太虚」?是当人原本的心,原本是圆满无缺,无欠无余,至真、至善、至美的;就像心经所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只是因为你横生分别取舍,自障法眼,才背觉合尘破坏了原本圆满的心态。

      所谓「如」就是吻合、相应的意思,因为你有了取舍,生起边见,于是便情生智隔,与法不相应了  莫逐有缘 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  「有缘」与「空忍」是相对的所谓「有缘」,是指有可攀缘人们最易追逐、攀缘的不外声、色、名、利、得失、情欲……这些都是有缘可攀的「勿住空忍」是说也用不着强自压抑着,使心念不生,这跟解脱道是不相应的  六祖说「直心是道场」,但能平等视一切法,不生高下、取舍、爱憎之见,便是「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了  所谓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由明心见性而存心养性,做到「瞬有存、息有养」;倘若强自压抑,使心念不起就成了自缚了只要能保持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心怀,一切二边、取舍、追逐、攀缘所派生的烦恼,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止动归止 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 宁知一种  你想止动取静,却是越止越动,反而陷于边见,妄加取舍,与无为法根本不相应其实法本不二,只是欠悟而已  一种不通 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 从空背空  倘使你不能契入不二法门,执著两边的任何一边,都是徒劳无功的当你一念要排遣有时,便因执著有,而被有的谬执所汨没了;当你一念要趣向于空时,因为空已成了概念而不再是空了,岂不从空反而背弃了空吗?因为真正要与空相应,连空的概念都不许萌生才相应真空。

      当你把空变成系统的理论时,空何曾是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让人起执、起见,所以说「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 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 无处不通  禅是不立文字的文字包括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而文字则是语言的符号人的本心原本没有这些,所以过多的语言和思虑,反而与根本智不相应了当人停止分别、妄想和思惟活动时,理、事二障当下消除,内心充满禅悦的安祥,何曾有什么滞碍?自然就「无处不通」了  归根得旨 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 胜却前空  当你穷溯到众生和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时,同时你也便澈见了森罗万象的真实面目──大宇宙的永恒相,而把捉到禅的宗旨  庄子说「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到庙里也常常看到「过化存神」的匾额,这应该是照而不随的很好例子倘若追逐假象,迷途而不知返,那就丧失禅的无相、无住的宗旨了  只要短暂地返照你那原本的心,暂复心的原态,比你以前向空心处用力,舒畅、安祥得多了  前空转变 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 唯须息见  人心原本是无相、无住、无念的,由于见取才现出森罗万象,把自己那原本空灵自在的心体,转变成杂乱不堪了  二见不住 慎勿追寻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不要住在两边,凡是涉及到相对的见解,都应加以扬弃,片刻也不让它停留在心中。

         放下即是,若再追寻,反而挖肉成疮了  才起一念相对的想法,就会扰乱、破坏、迷失了你原本无念、离惑而又安祥的真心,而让心为妄想所占据,陷于纷扰不安之中了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万法无咎   禅是「一亦不立」的不二法门倘守一,则有其余,则一亦非一了 能够不生心,不起见,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自然是万法无咎了  无咎无法 不生不心既无病,何需药?所以「无咎无法」;真离念,不觅心,故云「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 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能」是主观的察知,「境」是客观的存在所谓「能随境灭」,如果没有客观的存在,你那主观的察知就不会发生;所谓「境逐能沉」,如果没有主观的察知,客观的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境由能境」,客观藉主观而显现;「能由境能」,有了客观环境,才能产生主观的内涵也即是「心本无生因境有」和「心生则种种法生」倘能泯能、所,一物我,就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了  欲知两段 元是一空  你想知道能与境的本质吗?那是无量、无边、无限可能的「空」,所显现的浮光掠影而已究实而言,万生万物,哪样不是由空里来,又往空里去呢?既是唯心所现,又何有来去呢?  一空同两 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 宁有偏党  只一空就含融了主与客、能与所、物与我。

      森罗万象,一法所印,当体是空因为万象森罗,却是空无自性  海水一味有何精粗?精粗尚无,偏党何从?故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大道体宽 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 转急转迟  真理是普遍的,所以说大道体宽道既是无量、无边、无所不在的,还有什么难易可言呢?   「小见」者,所见近而不远、狭而不广、私而不公、小而不大,故不免以偏概全,以蠡测海;见既不真不全,狐疑自属难免当然是欲速不达,转急转迟了  执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体无去住  「失度」则违中道,既离中道自难免陷于边见的邪路了什么是自然?佛经讲「法尔如此」,它原本是如此的,没有加工,没有破坏,没有用主观去改变它「体无去住」就是心经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的体相是无去住的  任性合道 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 昏沉不好  「性」就是本心、自性和般若所谓任性,就是唯认本心,保任自性能保任此事,自然就逍遥自在而又没有烦恼了才一执著妄念,钻牛角尖,便乖离真心了况且真心原本清净,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有一念之系已背离真心了何以说「昏沉不好」呢?昏沉是无明的表象,打坐着魔大半由于昏沉,所以不好  不好劳神 何用疏亲 欲趣一乘 勿恶六尘  「劳神」是有为法,既然无为又何有于疏亲呢?想趋向最上一乘的禅宗,就无须厌恶那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啦!因为一乘是不二的,既是不二,试问:管什么叫做六尘?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   既已不受六尘的扰乱,显然你的心已为正确的觉受所主宰。

        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  「有为」是业之本,「无为」乃解脱因虽然如此,苟非具有大智慧,能澈见法界实相,无为又谈何容易因此自古以来,造业自缚的比比皆是,无事、无为、无心闲道人殊少其人了,能不慨叹!  法无异法 妄自爱着 将心用心 岂非大错    真正的法是无差别的,所以也无可分别说密宗好、禅宗好,都是妄自爱着让真心起妄想,名为起惑造业,果然大错特错  迷生寂乱 悟无好恶  心迷时有动与静之分,有调和与杂乱之别,显然并非究竟;悟了的人,心境始终保持原本自在、安祥的觉受,根本说不上什么好恶悟后的心是平等心,以自他不二、相对非真故  一切两边 良由斟酌  「斟酌」是分别心,为什么有二边呢?因为你在斟酌,你就是在思惟,就是在分别当人一切放下,远离分别时,二边根本就不存在  梦幻空华 何劳把捉  由我们分别心所浮现的形象,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原本的,当然也没有一样是永恒的,都只不过是一种现象和过程而已既然如此,有什么追求的价值和意义呢?  得失是非 一时放却  真实的,原本不增不减,无得无失  眼若不睡 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 万法一如  梦是前尘幻影,若能得法眼净,自然无梦;倘能泯除差别觉受,做到「心一境性」,自然万法一如而如一了。

        一如体元 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 归复自然  唯有恢复不二如空的原本心态,才能忘却攀缘,远离颠倒  「齐观」者离分别之平等观是也能泯高下,一物我,自然回归于离言泯迹的法尔如此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 动止无止   当你把一切起心动念的原因,把一切产生分别心的因素,都消化掉时,就会出现全然离分别、离言说、不可方喻的境界,否则你要止住动的心,却不知道它是本无动摇的当你以为变动的停止下来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可以停止的实体  两既不成 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 不存轨则  相对既然非真,除了自觉更向何处觅一?阿谁觅一?  到达最究竟、最彻底的法的极则时,一切分别、思惟当下全息,既没有所谓真理,亦没有一定的价值标准,海阔天空,任意纵横  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 正信调直  契心平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