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正宪】《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doc
7页吴正宪老师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 的有意义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大家顿悟“原来学生可 以在如此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学习研究数学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 闹,形式多变、牵强附会、毫无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 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 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 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数学学习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很好思考和研究的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呢?情境创设的冃的是根据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 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 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 学习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 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
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 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冃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 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呢?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 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口主 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 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创设学习环境要遵循“实效性”的原则,为学 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学习环境,在课堂实 践中教师们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1、 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 的价值2、 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3、 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4、 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浮躁,表面化,要立足数学学科的本 质,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数学化,讲求数学思维的含量,促进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把握学习环境的创设耍能激起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真止使情境创设有价值、有实效创设问题情境 要不要注重科学性[片段3]某教师教学“倒数”,创设了某人进行体育锻炼时倒 立的情境教师指出:生活中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立,能从这个 情境中也能举一些例子吗?于是学生说出了生活中很多物体可以倒 立的现象(受教师例子的暗示直接迁移)。
随后教师又问:倒数是什 么?猜猜看学生齐答:将数倒过来怎么倒过来?学生说:1倒过 来还是1 , 8倒过来述是8 , 9倒过来是6 , 6倒过来是9 o[思考]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 题,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却把“生活原型”的引入当作是一种时 髦如此引入新课,可以说与数学内容格格不入,教师只在“倒”字 上下工夫,情境运用只是解决了 “倒”,而忽略了 “倒数”的本质含 义,这样的生活原型只能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干扰了止确知识的建 立教学情境强调生活但更耍“数学化”,生活化的情境不能喧宾夺 主,一定要具有典型性,讲究科学性情境创设一定要优选素材,进行数学加工,为解决更多的数 学问题服务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弥补教 材的不足,但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能引起学习上的共鸣, 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情境中的数学问 题有关资料衔接2:数学情境有效性摭谈针对当前某些数学情境变歪、变虚、变味的误区,笔者认为数学 情境必须摒弃浮华,返归实质,立足数学学科本质,以思维能力培养 为核心,还数学情境真、实、味。
真,就是有效的数学情境应和学生 的真实生活很贴近;实,就是实实在在,不拐弯抹角,让学生简简单 单学数学;味,就是追求数学思维含量判断情境是否有效,可以考 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能否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获 得最佳思维状态?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既能拉近数学 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使学 习毫无外部强加或者强迫的痕迹比如吴止宪老师《旋转与平移》一 课,先让学生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回忆生活中旋转与平移的现 象,生动直观地感悟、区分旋转与平移;再呈现一幅以方格图为背景 的社区平面图,让学生想像两个分别在不同位置的孩子如何到达学 校,进而让学生在方格图上画一画,数一数,进一步探究旋转与平移 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情境设计,一方面,学生通过在方格图 上数出平移的格数,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去学 校的途中还有旋转(转方向再继续平移),平移和旋转这两个基本概念 在同一情境中反复呈现,符合生活实际情况,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 受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点燃了智慧的火花第二,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并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 找到与之匹配的模型?数学把它的根须深深地扎进现实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千 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但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以其高度的抽 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数学绝不是简单 地等同于生活,而应高于生活数学情境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应该 “深思熟虑,准确切入”,决不能想当然地“拉郎配”有一个关于《倒 数的认识》的案例师生首先玩“倒着说”的游戏教师说“1、2、 3”,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就说“学生 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 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然后让学生做 “分数倒说”的游戏,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乍一看, 这位教师设计“倒着说”的游戏,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求倒数的一般方法(先化为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 置)如杲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情境创设是失败的,会产生副作 用执教者对教材分析不到位,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乘积为1 的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只是抓住了表面(两个数止好都是 分数的特例情形),反而误导一些学生,他们认为2・3的倒数是3・2O 由此可见,如杲没有很好地把握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创设的 情境就无法有效沟通生活中的原型与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 就很难真正服务于教学,甚至会造成【案例】“倒数的认识”情境创设。
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倒过来的比如,人可以手 倒立;杯子可以倒过来杯口朝下放在桌子上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些 吗?(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如扫地时将凳子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等 师岀示“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句子,让学生从左往右读,再 从右往左读揭示课题:倒数师:猜猜看,倒数是什么?(由于受了前面那些问题的影响,许多学生都说篁就是将数倒过 来,或“倒着数”教师接下来又问: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于是举了如下几个例子:1倒过来还是1; 8倒过来是& 6 倒过来变成9……【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 化,让学生亲口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 中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以上片段中,可喜的是教师善于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但 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绝不是生活现实的平移或翻版生活 情节”的复杂性往往会使学生的探究方向受到干扰,使学生在“非本 质”的问题上大伤脑筋,影响了探究的效果,弄不好会使教师陷入难 堪的境地,使教学突生旁枝,情境创设以失败而告终我们不难看出, 如此引入新课,可以说与本课的数学内容格格不入,教师只在“倒” 字上下功夫,而忽略了 “倒数”的本质意义,师生之间只在漫无边际 地“侃”着,这样的生活原型只能对学生起到误导作用,造成学生对 “倒数”概念的认知偏差。
对策】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生活化情境 应作理性分析和有机选择,让典型的、有利于学生探究的生活情境来 为教学服务互为倒数”这一概念的本质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 “互为”是倒数概念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认知中的难点所在教师 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互为朋友”、“师生关系”等创设 情境,抓住“互为倒数”这一概念的关键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 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在感性上初步理解“互为”的含义,为学生准确 理解倒数的意义作好铺垫因此可作如下具体操作:师:我们班本学期新来了几名同学,经过十多天的接触,他们和 原来的同学有了友谊,相互成为了——生(齐说):朋友师:谁来解释一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 生1: “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是“互相成为了朋友”生2: “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是,我是他的朋友,他也是我的 朋友师:在生活和学习中,像这样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现象的例子你能 举几个吗?生3:例如:“你和我们是师生关系”就是说:“你是我们的老 师,我们是你的学生生4:(一边比划,一边叙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直线1是直线 2的垂线,直线2也是直线1的垂线生5: 8*4=2,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这里倍数和约数也 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中具有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一个知 识出示一组互为倒数的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倒数、理解 倒数的意义、探求倒数的求法种种负面影响误区一:追求生活化,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人民币的认识,情境创设课始,多媒体演示小朋友购买物品的情景,然后定格在明明和售 货员付钱的画面上明明:阿姨,我买一块橡皮需要多少钱?阿姨:1元明明:阿姨,给边说边递上1角钱阿姨:小朋友,这不是1元呀!明明:啊……阿姨:小朋友,你要学会买东西,必须得先认识人民币才行呀!(板书课题引入反思】购物是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一种生活情境创设这个情 境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但是, 如此创设一个引入“认识人民币^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 觉,它仅仅是老师用作引入新课的“工具,而已事实上,一年级的小 朋友不可能不认识人民币,这种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创设,又 怎能成为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学生又怎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如何得到培养?【对策】好的学习情境是生活经验的浓缩奥苏伯尔说:“如果 要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 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 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钱的机会比较多,所 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同学,对于钱也有不少的生活体验我们应努力打 通数学与生活间的通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积极调动学生已 有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充分借助口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创设出 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己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数学情 境这样的学习情境,口然生动,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有助于学生锻炼出敏锐的数学眼光因此建 议作如下设计: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买过东西吗?生:(齐答)买过!师:谁来告诉大家,你都买过些什么?生我买过菜生2:我买过铅笔盒,述买过书师:同学们买过这么多东西,不管你买什么,都需要有——生:(异口同声)钱!师:关于钱,你已经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生我知道美国的钱叫美元生2:我知道钱有一元的、五元的……(学生一口气说了许多 生3:我知道钱有假的,有真的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刚才一位同学提到:有古代的钱,也有 现在的钱谁知道,我们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