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十二 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含解析.doc
6页精品资料单元综合检测(十二) 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 )A.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C.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D.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解析:选D 材料“很感激苏维埃政府”“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可知反映了苏俄农民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较复杂的心态,故D项正确2.(2018·惠州二模)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这说明(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B.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D.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解析:选D 根据材料“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遇到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因此向资本主义学习货币市场的经验,故D项正确。
3.1924年苏联颁布法令,将农民所担负的各种国家实物税全部改征为货币税,国家所需粮食和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来完成这说明( )A.国家经济实现了好转 B.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C.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D.自由贸易进一步活跃解析:选D 材料为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恢复市场和商品贸易的措施,没有体现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结果,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农业税征收形式发生变化,不能得知粮食税税率高低,故B项错误;在农业领域恢复市场交易不等同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实物税全部改征为货币税和粮食市场贸易行为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4.下图反映了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以1913年为100)结合所学判断,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B.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电煤钢产量大幅增长缘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提高了谷物和家畜的产量解析:选B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故A项错误;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开始于1964年,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大规模开展是在1928年,故D项错误。
5.(2018·青岛调研)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该现象反映了( )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解析:选C 私有土地的存在说明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集体农庄及其以外的农业生产活动,即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以看出在集体农庄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斯大林模式,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和新经济政策,故B、D两项错误6.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我们这根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据此可知,布哈林( )A.批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B.主张加大国家投资来解决工业化急需的资金C.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D.认为苏联的经济建设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解析:选D 布哈林是在批评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与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无关,故A、C两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主张加大国家投资来解决工业化急需的资金,布哈林的讲话反对这一做法,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过度的工业积累导致“商品荒更加尖锐化”,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故D项正确。
7.据统计,1920~1929年,美国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而工人的工资只增长了2%占全国人口5%的富人几乎占了全部收入的1/3,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生活在温饱线上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B.消费市场的相对狭小C.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效果不明显解析:选B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从材料“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生活在温饱线上”可知,美国穷人占主体,因此实际购买力低,消费市场狭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美国的贫富差距扩大,不能直接反映出供应与需求基本平衡,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故D项错误8.右面是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讽刺胡佛总统的漫画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而代表民主党派的驴子则在一旁叫卖着关于“美好的过去”的歌曲以下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美国的共和党在美国不得人心B.表明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竞争激烈C.说明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危机D.胡佛的执政能力较差解析:选C 漫画中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表明胡佛政府没有解决好经济危机问题,故C项正确。
9.在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全国没有一家银行营业,银行支票已成为废纸为此,政府颁布《紧急银行法》,对银行进行审查并对合乎要求的颁发经营许可证该政策的意图是( )A.重建信用机制 B.避免盲目竞争C.减少政府开支 D.调整工业生产解析:选A 此时罗斯福针对股市崩溃、银行破产所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恢复银行信用,增强人民的信心,故A项正确;避免盲目竞争主要是指罗斯福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干预,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银行金融业,并未涉及工业生产,故D项错误10.据统计,美国工人罢工总人数在1933年有81万,1934年有135万,1935年达147万人下列对该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危机是美国社会固有的不治之症B.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漠视了工人的利益C.某种程度上这是工人权益改善的结果D.它是《公平劳动标准法》实施的结果解析:选C 经济危机是美国社会固有的不治之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措施维护了工人的利益,例如允许工人和资本家进行谈判,规定最高工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故B项错误;工人通过不断的斗争,工人权益不断改善,故C项正确;《公平劳动标准法》是美国国会在1938年6月通过的,故D项错误。
11.美国PWA(市政工程局)在1933~1939年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这些措施( )A.适应了自由主义经济原则B.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使得美国率先成为福利国家D.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解析:选D 市政工程局主导建设,与自由主义政策不符,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福利涉及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项目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推动相关行业发展,带动社会就业,增加社会消费,故D项正确12.(2018·成都摸底)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反映出他( )A.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B.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C.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既得利益D.决心把美国经济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解析:选B 罗斯福新政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引起的,彻底解决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罗斯福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对既得利益集团进行了一定的触动,比如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非全面管制,故D项错误,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凯恩斯认为,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看,政府对经济一味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单纯依靠私人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做到使资本主义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持续增长因此,凯恩斯大声疾呼要实行政府干预经济,并且凯恩斯在为政府设计干预经济的政策时,着眼点放在社会总需求方面为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以需求管理为主,要以扩大政府开支、扩张政府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提出后,很快风靡于西方各国经济学界,成为居主流地位的一大经济学流派——摘编自王东京《凯恩斯“革命”与他的充分就业理论》材料二 罗斯福考虑到要维护失业者的尊严和身心健康,政府准备发动一系列大规模公共工程,以促进经济的恢复,扩大就业1933年3月31日,成立“国内资源保护队”(CCC,亦叫民间资源保护队)受雇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预防土壤侵蚀、修筑森林道路、植树、造林、美化公园之类的工作每人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22美元(亦说25美元)寄回其家中四个月内共招募了第一批的25万人,在大约1 500个营地劳动,遍及各州这是美国和平时期规模最大和最迅速的动员”。
——摘编自《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就业政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恩斯的主要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理论很快风靡的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就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凯恩斯为政府设计的干预经济政策以及政府的具体措施上概括;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胡佛面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及社会需要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扩大就业……每人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22美元(亦说25美元)寄回其家中”得出将扩大就业与提高社会消费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以工代赈的经济举措和材料二的信息概括其影响答案:(1)主张:政府要动用力量干预经济;要以充分就业拉动社会需求;要以政府的需求带动社会总需求原因: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处于困境;旧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凯恩斯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2)特点:将扩大就业与提高社会消费相结合影响:遏制了经济危机的加深;扩大了社会救济群体;提高了青年人的自信心;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
……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须史论结合,论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