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的科学史观研究论文.doc
14页李约瑟的科学史观研究论文李约瑟的巨著SCIENEE & CIVILISATIONINCHINA有两个中文全译本:《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和《中国科学技术史》 单从译名而言,似乎后者不够贴切事实上李约瑟本人对这 个译名也有所保留当然名称本身或许并不重要,但是由此 却引出了一个科学史观的问题笔者认为在S CC中,文明 与科学是密切相关的,因而不可忽略这正是李约瑟科学史 观的特点本文试图阐明这一在学术界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 特点,并就有关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部分李约瑟在S C C第一章序言中指出:“现在,已经有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 的组成部分科学史的发展既影响文明史的进程,也受文 明史的制约因此它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具备统 观人类文明的广阔视野这可以说是李约瑟研究科学史的指 导思想按照英美文化学及科学史的传统,“文化”与“文 明”在其广义上可以混用,而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则 包含在其中在文化学方面,泰勒对“文化”概念作了基础 性的开拓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 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 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的整 体。
显然,科学作为知识被排到了第一位这个经典定义 在西方具有深远的影响继泰勒之后,弗雷泽进一步从进化 的角度提出了 “巫术 宗教 科学”的发展模式,在西 方科学史中引起广泛地共鸣比如,李约瑟关于中国古代科 学技术主要起源于道教的观点,便与弗雷泽的影响有关继 弗雷泽之后,马林诺斯基进一步完成了文化学从古典研究到 现代研究的转折,他从泰勒的广义文化着眼,打开了跨学科 研究文化动态发展的大门,揭示了文化功能的整体性精通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马林诺斯基对于开拓科学史家的视 野起了积极的作用在科学史方面,萨顿的五卷本《科学史导论》给李约 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约瑟指出,“它是一部卓越的巨 著”,并且“将永远是指引这方面研究的宝库,同时也是提 供资料的百科全书《科学史导论》在内容上包括三大系 列:一,总概述二,不同文明概述三,各门科学发展概述 显然,这是一个既有“总”又有“分”;既有“块”又有 “条”的庞大体系结构萨顿自称:“我这部《科学史导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人类文明的首次概观”我努力勾划 出一幅文明图,它尽可能地全面和精确,却又足够简单;尽 量避免不必要的细节,尽量浓缩,而又不有损于全面的看 法。
在这个设计的背后包含着他的科学史观:“简言之, 按照我的理解,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文化和 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 生和发展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 史李约瑟高度评价萨顿的《科学史导论》还因为:“在 一切关于科学史的著作中,它是最先详细地谈到许多中国科 学家和他们的成就的……当然,该书采用的百科全书式的 方法无法对世界的这一部分的科学发展给出一个连续的史 实萨顿不能做到的事李约瑟做到了s C C正是一部专 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内容上它包括 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它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历史、 语言以及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概况第二部分,科学思想 史它从哲学的角度概述了各家传统对科学发展所起到的作 用第三部分,各门科学史它按数、理、化、生的顺序依 次介绍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成就第四部分,结论它集 中探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看出, 前三个部分与萨顿的“三大系列”具有某种对应关系仿佛 李约瑟的s CC是萨顿《科学史导论》的一种缩影第四部 分则表明了,李约瑟在把科学史当作文明史来研究这一点上 比萨顿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写法在某些专业科学史家看来 或许太过于广泛然而李约瑟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这 部交响乐中并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这正好表明了其科学 史观的人文主义特点关于see基本设想,李约瑟指岀:“它的对象是一 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们不管他们是不是科学家,只要从 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对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发展史, 特别是对欧亚两洲的发展的对比情况感兴趣就行了因而本 书的意图是使内容广泛到不遗漏重大史实的程度可又并不 是象学术杂志上的论文那样详尽无遗,对最细微的情节都详 加考证……这些话就象从萨顿口中说出的一样!这种广 而不泛、精而不繁的风格正好能够达到他们把科学史当作文 明史来加以阐明的目的李约瑟是成功的SCC的出版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 的反响比如,英国评论家皮肯把它誉为:“由一个人所独 立进行的历史综合与沟通各国文化的最伟大的前所未有的 举动法国科学史家华德认为:“李约瑟把科学和技术戏 剧性地溶化在汉学中……这部书可以说是划时代之作德 国科学史家卡罗指出:“李约瑟在西方科学领域内开创了 一 个新的至今不为人所知的领域——中国文化史,为此他应得 到我们的感谢美国著名汉学家富录特感叹道:“李约瑟 的阅历及其思想之透彻,使人对他的研究及其结论产生最大 的敬意。
正是这样一部书在改变着所有以后的中国思想史和 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史从上述评论可见,see的确 不是一部通常含义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而是一部中国古 代科学文化的壮丽史诗!二、科学史具有沟通文理的两栖特性李约瑟认为,科学史不仅是文明史的组成部分,也是 沟通科学与人文、社会的重要桥梁因此,科学史的作者必 须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素养在这一点上李约瑟本人是非常杰 出的:他在剑桥大学先后得到哲学与科学两个博士学位;他 在英国先后荣获皇家科学院和文学院两个院士的称号…… 正如鲁桂珍博士所指出的:“他的特点之一就是'多面性', 就在于他从不肯从他生活中按除多种形式的人类经验的任 何一个方面这种难得的“多面性”是其科学史观的心理 基础因此,我们可以从个性发生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其科 学史观的形成斯诺在其《两种文化》中指出:“整个西方社会的智 力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一极是文学知识 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 沟……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全然不同,甚至在感情方面也 难以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础此说虽然过于极端,但也反映 了部分的现实李约瑟的家庭正好是这样一个缩影他的父 亲专长医学,曾在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任教,后成为一名专 职医生。
他的母亲善长音乐,特别是作曲,有不少作品在社 会上流传,其中有一首差点被选为爱尔兰的国歌父母性格 不同,缺乏共识,管教孩子也没有默契比如,父亲要李约 瑟早认字,母亲为此大发雷霆……类似这样的当面争吵可以 说是家常便饭可见李约瑟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两种文化” 的冲突之中鲁桂珍博士在《李约瑟的前半生》一文中精辟地分析 到:“父母性格的分歧到底对李约瑟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一 个敏感的少年的心灵,在力求达到它自己的平衡过程中,可 能无意识地从这边吸收一些因素,又从另一边吸收另一些因 素,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可以想象,这孩子企图连结这 两块陆地的努力,使他的心灵形成了永远是在搭桥的状态之 中,永远谋求调和,谋求使分裂的东西结合起来确实, 李约瑟的一生可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搭桥”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李约瑟写到:“我自小就继承 了一种颇为灵感性的禀赋,即理论与浪漫性的结合开始 “我深为父亲的治学精神所感动,所以有意识地模仿父亲但是后来我又觉得从母亲那里也受益匪浅在父亲的影响 下李约瑟考进了剑桥大学,并有幸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霍普 金斯的学生在霍普金斯的诱导下,李约瑟改变了原来打算 要走的医学道路,转而研究生物化学并取得了成果。
在母亲 的熏陶下李约瑟多才多艺:背诗、唱歌、跳舞、拉琴……可 别以为这只是工作之余的雅兴,其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观反 过来也影响他的科研风格即他不满足于象父亲那样在狭窄 的领域中埋头钻研,而更喜欢以广阔的视野去思考问题三 卷本的《化学胚胎学》和大部头的《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 明显带有广泛综合的特点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搭桥”:前 者把化学与胚胎学连结起来开创了新的学科;后者把微观的 生化过程与宏观的形态发生连结起来更是生物学中的一大 创举以广阔的视野看问题,使得李约瑟的科学研究总伴随 着哲学的思考从1 9 2 5年到1 9 4 2年,李约瑟编著并 岀版的哲学著作有:《科学、宗教与现实》、《人,一部机器》、 《唯物主义与宗教》、《秩序与生命》同期撰写并发表的哲 学论文有:“生物化学的哲学基础”、“机械论生物学与宗 教意识”、“生物学中的有机论”、“生物学哲学的最新发 展”、“哲学与胚胎学”、“物质、形态、进化与我们” 从以上论著可见,李约瑟的哲学思想有一个从倾向机械论到 倾向有机论的转变李约瑟在生物与化学之间搭桥,开始受 到机械论的驱动,但后来却被有机论所征服这一转变为他 日后“皈依”中国文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以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科学与哲学的结合点上,李 约瑟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科学史在这方面对他帮助最 大的是著名科学史家辛格辛格是牛津大学医学、科学和文 学三个博士学位的获得者,精通医学史、解剖学史、生物学 史和科学通史他的夫人也是一位科学史家李约瑟有幸通 过剑桥大学的化学史家帕廷顿的介绍认识了辛格夫妇,以后 便成为辛格家的常客在那里李约瑟读到了大量的科学史著 作,包括丹皮尔的《科学史一一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和萨顿的《科学史导论》在那里李约瑟还同辛格夫妇讨论 了许多的问题,他们保持着终生的联系和友谊在辛格的帮助下李约瑟开始在科学史方面初露锋芒: 从1 9 2 5年到1 9 4 2年,先后出版了《插图本生理学与 生物化学史》、《胚胎学史》、《近代科学的背景》等专著;先 后发表了 “生物化学的最新发展”、“从胚胎学史看科学发 展的限制因素”、“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等论 文为其日后写作s C C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以上论著可 见,李约瑟科学史的兴趣有所改变:即从“专史”到“通 史”;从“内史”到“外史”;从“科学与哲学、宗教”到 “科学与社会”其中关键性的影响来自1 9 3 1年在伦敦 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
李约瑟协助辛格筹备并参加 了这次大会会上苏联代表的发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特别是著名物理学家、莫斯科物理研究所所长赫森的报告 《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给李约瑟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进一步开阔了他科学史研究的视野1 9 3 7年鲁桂珍 等中国留学生的到来,以其毫不逊色的才华使李约瑟为之震 动,由此产生了了解中国文化、比较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念头 1 9 4 2 — 1 9 4 6年的援华之行,使李约瑟有机会与许多 中国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深入地接触,从而加速了他科学史 观的形成,甚至改变了他后半生的道路三、科学史东西方比较的三个问题在李约瑟看来,科学史不仅是连结科学与人文的桥梁, 而且也应当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s C C正是这样一 座雄伟的桥梁它充满着东西方比较的色彩,通过比较令人 信服地说明了 “近代科学实际上包含了旧世界所有民族的 成就,”,“不同文明的古老的科学细流正象江河一样奔向 现代科学的汪洋大海具体来说,李约瑟的功绩在于提出 并初步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古代中国人对科学技术 的发展到底有多少贡献?第二,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 产生?第三,现代科学革命中的“有机自然观”是否根植于 中国?整部s C C正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而层层展开的。
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李约瑟写作s C C的主要动机,在 “本书的计划”中李约瑟强调说:“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 问题:在历史上各个世纪中,中国人对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究 竟作出了什么贡献提出这个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一方 面以往西方人写的科学史,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而很少 提及东方人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人受儒家正统的影响,看 重社会伦理,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