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银同城化趋势下的永宁县发展战略研究工程论文.doc
6页永银同城化趋势下的永宁县发展战略研究_工程论文 摘要:本文对永银同城化趋势下银川和永宁经济社会、空间演化以及未来发展需求进行研究,提出未来永宁城乡统筹规划的永银同城化战略目标,研究永宁城乡统筹规划中的城市定位、空间发展方向等与银川市融合的重大问题,为今后的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等同城化合作提供指导依据 关键词:永宁,银川,同城化,战略,定位,目标 1 引言 所谓同城化,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因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的特性,通过城市间经济要素的共同配置,使城市间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使市民弱化属地意识,共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的现象同城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区域经济,从而参与激励的全球竞争并对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产生更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 2008年宁夏自治区提出加快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按照“六个一体化”要求,以银川为中心,推进同城化战略,奋力打造“黄金河岸”,首次明确了以银川为中心的同城化战略构想。
永宁隶属于银川,地域相连,永宁最北端望远工业区距离银川中心城区3公里,县城距离银川中心城区仅20公里,是沿黄城市带核心区与中心银川最近城市,与银川产业关联度强、地理人文要素得天独厚,具有“山同脉、水同源、文同俗、城相连”的关系加快永银同城化,是银川和永宁城市化发展的客观选择,是宁夏同城化战略和沿黄城市带(群)战略起点,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区域协作方面的新探索,将对西部地区区域协作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2 永银 “同城化”特征分析 2.1银川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2.1.1银川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银川承担着西北地区东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以及能源化工等职能2009年底银川市全市实现GDP578.15亿元;产业结构为5.6:49.4:45.0,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5.97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4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89元 与全国省会城市中相比,作为西部一个狭小区域的中心城市,银川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水平相对较低,受区域地形地貌的制约,银川的直接经济腹地范围目前局限于宁夏自治区内。
2009年底银川城市常住人口105.8万人,同年全市总人口170.1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2.2%,全自治区总人口622.69万人,占全区人口比重为17%,区内人口和市域人口有向中心城区集中的趋势 2.1.2银川城市发展空间轨迹 根据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从银川城市空间的演变来看,从1980年代最初的三个相对独立的城镇群发展为1990年代的“一城两区”双核结构,到90年代后期变为双城三核结构,城市形态呈现“T”字形演变趋势其中兴庆、金凤、西夏三区呈东西向展开形成东西轴,兴庆区与贺兰县城、德胜工业园以及南部的望远镇和望远工业园建设用地有连在一起的趋势,形成南北轴2006年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99.66km2 从功能分布来看,受经济水平及发展能力的影响,银川市并没有足够能力职称“双核”的均衡发展,近年来优先对旧城进行改造,同时选择距离旧城较近的原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新的城市增长点,实行从东到西稳步推进的发展策略兴庆区和金凤区的公共服务、商贸、居住等职能不断加强,其中行政办公和居住职能也由旧城区向金凤区疏解新城区(西夏区)并没有得以较好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
2.2永宁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2.2.1永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永宁县实现47.86亿元,增长17.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61:23,其中工业增加值23.27亿元, 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快于银川全市水平按户籍人口计算,永宁人均GDP达2341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8万元,农民纯收入达到5127元,低于银川平均水平 2009年永宁县城镇人口8.2万人,城市化水平38.7%,形成以县城为核心、望远镇为次中心、建制镇区为补充的城镇体系县城人口3.89万人,规模较小,吸引和集聚能力较弱,职能较为单一,以行政中心职能为主,兼有文化、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职能,但配套水平欠佳,工业就业岗位少,难以拉动和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望远镇近年来在工业、物流业和银川居住功能外溢的带动下,城镇人口增长加快,2009年达到2.13万人其他小城镇规模小,基本都不足3000人,发展条件有限,特色不鲜明,难以带动县域城市化的发展 2.2.2永宁城市发展空间轨迹 根据永宁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0)和永宁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2003年以前永宁城镇体系特点是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县城人口由1994年的2.5万人增长到超过4万人,其余城镇镇区人口均不足1万人。
2003年以后,望远镇发展较快,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超过县城,并沿109国道向南迅速伸长,县域城镇体系由单核心向县城为核心,望远为次核、其余城镇依然较弱的方向发展 2.3永银区域功能与空间联系的演变 市场经济以前,银川和永宁在指令性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背景下,资源配置缺乏流通性,功能联系十分有限;有限的城市规模和落后的交通连接,也使得永银处于空间分离的状态,总体呈现各自发展的态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体系的现代化,自治区以银川为核心的全面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银川城市空间由中心区沿“北京路”和109国道快速拓展;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永宁经济发展的能量也进一步释放,永银两地空间联系明显加强就业生活方面,形成互动频繁的永银生活圈,大量永宁居民到银川中心购物、消费、求学、看病,居住在银川、就业在永宁,生活在银川,旅游在永宁随着两地功能联系日益密切,由于能够共享银川城市外围优越的交通条件,位于永银交汇地区的望远发展较快,已成为功能扩散和承接的主要区域,依托中心区良好的公共配套服务,望远的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总部、办公、研发、售前售后在银川、生产在望远,生活在银川的关系,以望远工业园区为主要形式的城镇空间迅速增长。
2.3.1永银城市空间存在问题 2.3.1.1对永宁的影响 永宁和银川社会经济联系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109国道沿线、南至永宁县城南端地区距离银川中心城区20公里、通勤时间半小时以内的区域内;胜利乡、农场等区域紧邻银川,但由于人口稀少,社会经济交流活动相对较少,对空间变化影响不大 由于永宁和银川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差距较大,银川对永宁县城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负面影响,消费外流、居住人口外流、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县城发育缓慢,建设需求量小,造成大城市边缘小城市的”阴影”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望远镇产业迅速发展并具备了集聚效应,导致全县发展重点向北倾斜,进一步削弱了县城的吸引力,形成“大城镇、小县城”的县域发展格局 2.3.1.2对银川中心城区的影响 由于缺乏有效的空间统筹布局,望远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生物发酵型工业布置在银川中心城区的上风向,降低了南部地区的生活环境质量,对银川城市功能进一步向南拓展形成了人为的障碍,同时也反过来造成市区南部望远镇和北部贺兰德胜工业区在土地成本上的差异另外,由于产业协作不足,在物流园区建设等方面存在重复投资和浪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区域产业的不良竞争。
由于城市空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资源,如果空间功能的顺利拓展受到限制,将会对银川中心城区的区域竞争力造成一定的遏制作用 总之,目前永银之间的同城化联系主要集中在消费、旅游、通勤等功能上,产业经济缺乏密切联系;永银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交接地区的空间布局尚不协调,银川对县城造成阴影效应等,从各种特征来看永银同城化联系尚处于初期阶段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的不断扩展,同城化将不断深入,县域空间的协调范围更广,功能定位、规模、产业为龙头的协调内容更复杂,并决定着未来交通、市政、生态等一系列具体设施的协调因此,首先需要通过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引导合理布局,提供政策导向 3“同城化”格局下银川城市未来发展构想 3.1大银川建设 与全国26个省会城市相比,银川无论是经济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存在一定差距,综合功能不够突出,对周边县市小城镇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从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和自治区加大生态移民安置力度的角度,也需要加强银川中心城区的建设因此,宁夏确定了银川市建设成为西陇海,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的“大银川”发展蓝图,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带动经济增长的要素集聚点和区域增长极,并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在今后的20年中,我们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也进入到冲刺阶段,将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银川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与国家东西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些都对银川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3. 2银川中心城区功能变化 “大银川”建设必须加快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人口集中、 积累、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高新技术开发区、良田工业园区、望远工业园区、德胜工业园区是银川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次,大银川建设将产生较大的消费市场,带动周边县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大农业圈同时,大银川建设将不断提升商贸金融、旅游、科教等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银川的区域辐射力 3. 3银川中心城区空间构想 根据银川城市总体规划预测,至2010年银川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总量为152km2,集中在银川环城高速路以内的用地,城市空间按照“南进、北拓、西优、东控”的思路,拉大城市框架;强化沿黄城市带中心地位,推动沿黄城市群同城化发展,着重打造“黄河金岸“特色产业集群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银川必然要在市域范围内特别是与沿黄城市带其他城市在空间发展、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利用等方面取得高度统一和协调,银川城市空间的战略部署将由现有的“一城两片”向特大城市的“走廊式、轴带状、组团式”结构方向调整,与之相邻的城市将纳入到都市区成为银川的城市组团,至2030年大银川的城市人口必将突破130万人的规模。
4 同城化格局下永宁功能定位、战略目标及空间构想 4.1永宁发展条件分析 4.1.1交通一体 永宁既有地理区位又有交通区位优势,109国道、京藏高速纵贯南北,将永宁县域东部纳入沿黄城市带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上,随着中银太铁路、G6高速、跨黄河大桥的建设,永宁与机场、灵武、宁东工业园以及太原经济圈的联系更加便捷,有助于更好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接受东部地区的经济辐射 4.1.2产业基础较强 永宁已经建立了相对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借黄河灌溉和贺兰山光照之利,发展了面向国内大中城市乃至香港的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养殖业、优质粮食,建设了国内著名品牌葡萄酒的葡萄种植基地,被誉为“中国西部四季鲜果之乡”通过发挥农业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发酵及生物医药、造纸、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银川“十二五”期间除了能源化工产业以外重点强化发展的工业门类另外,望远商贸物流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张,也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生产服务 4.1.3生态优越 由于工业布局较为集中,永宁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优于沿黄城市带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