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红柿常见病害.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19102421
  • 上传时间:2023-08-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4M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红柿常用病害番茄缺钾特性描述及防治措施症状 番茄生长初期,缺钾症状先由叶缘开始,叶缘失绿并干枯,严重的叶脉间的叶肉失绿在果实膨大期,果穗附近的叶片最容易体现缺钾症状,先体现为叶缘失绿,然后干枯,似烧焦状缺钾植株所结的果实着色不良,如果在缺钾的同步氮素过多还容易浮现绿背果在浇水量大和氮素过剩的状况下,如果钾素供应局限性,叶片体现为颜色深绿并柔软,容易感染多种病菌,而在干旱条件下缺钾,叶片呈深绿色,且较僵硬,耐旱能力明显减少,随着有落花和落果现象,果实小,有棱角,着色不良病因 土壤缺钾现象容易发生在砂土和老龄保护地土壤上在有的砂土上虽然速效钾含量水平并不低,生育前期并不体现缺钾现象,但是,由于土壤速效钾储量局限性,在需钾量较大的果实膨大期容易浮现缺钾症此外,经近年栽培的保护地土壤的缺钾因素往往是由于长期忽视了钾肥的施用,土壤钾元素长期处在被消耗状态,土壤钾元素含量减少,浮现缺钾番茄浮现缺钾症的另一种因素是在土壤铵态氮积累的条件下,由于铵离子与钾离子的拮抗作用,影响了番茄根系对钾离子的吸取而使番茄缺钾这种缺钾现象多发生在一次性追施铵态氮肥料和尿素量较大的条件下,干旱和高温能使缺钾症状加重防治措施 番茄是需钾量较大的作物,在生产上应注意钾肥的施用。

      一方面应多施有机肥在化肥施用上,应保证钾肥的用量不低于氮肥用量的1/2变化露地栽培一次性施用钾肥的习惯,倡导分次施用,特别是在砂土地上番茄低温障碍特性描述及防治措施  【症状特性】:幼苗遇低温,子叶上举,叶背向上反卷,叶缘受冻部位逐渐枯干或个别叶片萎蔫干枯;低温持续时间长,叶片暗绿无光,或顶芽生长点受冻,根系生长受阻或形成畸形花,导致低温落花或畸形果;果实不易着色成熟或着色浅影响品质,严重的茎叶干枯而死发病因素】:番茄来源于热带,气温低于13℃时不能正常座果,夜温低于15℃导致落花落果,气温在10℃或低于10℃易发生冷害,长时间低于6℃植株将死亡番茄果实遇-1℃会发生冻害番茄在气温高于 10℃时就能生长, 13℃以上能正常坐果,生产上白天温度达到24~26℃,夜温13℃可充足发育但生产中气温低于13℃生长发育缓慢,低于10℃茎叶生长停滞,长时间低于6℃植株将会因冷害死亡,-l~ -3℃受冻,植株迅速死亡,如植株生长势弱或养分消耗过多,2℃时也会受冻  【防治措施】:(1)低温锻炼2)选择晴天定植,以利根系恢复生长3)采用地面覆盖4)必要时临时加温5)选用耐低温品种,如津粉65抗寒性较好。

      6)及时采用挽救措施根系尚未冻坏,虽可长出侧枝但产量大减;建议改种其她蔬菜番茄氨气危害特性描述及防治措施  【症状】:番茄受氨气危害一般先在中部叶片浮现水浸状斑点,接着叶片边沿变成黄褐色,叶片下垂,最后枯死一般早春通风不利时易发生发生因素】: 在连年种植番茄的老温室里,大量施用化肥或牲口粪肥后,土壤由碱性变为酸性,土壤盐渍化严重,硝酸化细菌活动受到克制,致使亚硝酸不能正常、及时地转变成硝酸态氮,从而产生大量亚硝酸气体,部分亚硝酸气体会从土壤中逸出,导致亚硝酸气体为害 过量施用氮肥是发生氨气危害的重要因素特别保护地栽培施用过量的铵态氮肥和尿素,遇高温就易分解而逸出氨气,当氨气积累达到一定浓度,番茄就会中毒  【防治措施】:①控制氮肥用量,选用缓释性肥料和有机肥,是避免氨气中毒的核心措施如:硝酸钾(全硝态氮,没有挥发性,且氮、钾同补)②早春保护地栽培,应及时通风换气,驱除积累的有害气体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特性描述及防治措施灰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的重要病害,直接为害果实,引起烂果,对产量很大此病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黄瓜、大椒、茄子、韭菜、生菜、西葫芦等   +症状  该病在苗期、成株期均有发生,且对叶、茎、花、果均可为害。

      苗期染病,多从苗的上部或曾经受伤害(涉及机械伤、冻伤等)部位开始病部灰褐色、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成株期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向叶内呈“V”字形发展初为水渍状坏死斑,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迅速发展成不规则形,有深浅颜色相间如轮纹的大病斑,表面生灰霉花期,病由开败的花萼处或花托部位侵入,渐向果实发展,使果实蒂部呈水渍状灰白色软腐,并产生灰色霉层果实膨大时,病菌沿残留柱头或从脐部侵染,初为凹陷的小黑点,渐水渍状发展、扩大、腐烂,并生出灰色霉层,导致病果脱落花染病,多从花托始,致花枯萎,病部长出灰色霉层   +病原  Botrytis+cinerea+Pers+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真菌孢子梗丛生,具隔,梗顶1~2个分枝,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图形或椭圆形的分生孢子该菌有较强的抗逆力0~42℃范畴内均可存活最合适的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   +发病特点+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中越冬条件合适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传播低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湿度是发病的核心田间有6小时以上的结露,病害流行当田间温度15℃以上,相对湿度80%25时就会发病。

      当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时,灰霉病严重发生因此,田间植株种植过密、生长茂盛、荫蔽、连阴天多、光照局限性、放风不及时、湿度大、结露时间长,病害严重   +防治措施+应抓好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两个生育期防治,省药省工效果好   +(1)农业防治因此增温、控水、放风、降湿为主不可大水漫灌,减少田间结露同步摘除病叶、病果,清洁田园   +(2)药剂防治番茄蘸花时加0.3%速克灵或扑海因,避免灰霉效果好也可在花期喷洒施佳乐40%25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速克灵或扑海因1500倍果实膨大期,以保果为主,重点喷果实药剂有5%25多霉灵或甲霉灵、扑海因以及灭克粉尘每亩1公斤番茄叶霉病(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特性描述及防治措施番茄叶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近年露地番茄也时有发生   +症状  叶霉可为害番茄的叶、茎、果各部位,以叶片受害最常用发病之初多在叶背面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淡黄色斑,正面褪绿叶背病部有浅白色霉层,随病情发展呈棕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时,互连成片,叶片褪绿发黄,导致枯死,严重时叶正面也会浮现棕褐色霉层果实染病,形成黑褐色小斑块,病部凹陷、硬化,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Fuluin+fulua+(Cooke)Cif+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圆柱形成椭圆形,淡褐色,有0~3个隔阂,隔处稍缢缩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随残体或以分生孢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病菌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传播气温20~25℃,相对湿度90%25以上,病菌繁殖迅速,病情发生严重湿度是其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种植过密、地势低洼、近年重茬、放风不及时、湿度过大以及持续阴雨等,是导致该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以双抗系列品种为宜;选用无病种子或用50℃温水浸种25分钟;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轮作;高温闷棚,即发病后采用30~35℃高温,闷棚30~40分钟,对叶霉病有明显的克制作用;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控水、降湿,既可使植株强健又可控制叶霉病的发生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好力克43%25悬浮剂3000—4000倍液,农抗BO-10+200~25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1:1)10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番茄茶色果 特性描述及防治措施茶色果果实成熟后变红,但在红色果面上显露出褐色或污茶褐色,致果实发污,光泽度差,影响果实外观。

      茶色果多在偏施氮肥,气温低的条件下发生因番茄果实着色变红阶段,施用氮肥过多,叶绿素就要增高,致叶绿素分解推迟或减缓,影响茄红素、胡萝卜素在果实上形成,气温低于16℃胡萝卜素形成慢,低于24℃茄红素形成受抑,导致番茄着色不良,易浮现茶色果 'mbLK#q  番茄:早疫病特性描述及防治措施早疫病又称轮纹病、夏疫病、露地、保护地均有发生北京北部郊区县、河北、山西、等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严重   +症状+叶、茎、果均可染病叶片染病初浮现水渍状暗褐色小圆点,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并有同心轮纹在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霉状物病害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植株下部枝叶所有枯死茎和叶柄染病,初为灰褐色椭圆形斑,稍凹+陷,渐发展扩大成长圆形或梭形斑,凹陷加深,并有同心轮纹,导致植株从凹陷的病部折断染病果多为青果,病从萼柄处侵入,病斑圆形或椭圆形,黑色,明显凹陷,有同心轮纹染病果提前红熟,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Alternaria+solani(Ellis+et+maltin)Jones+et+Grout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真菌菌丝丝状有隔阂分生孢子梗圆筒形束生,黑色,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状,有纵隔1~9个,横隔7~13个,顶端有长喙。

      病菌发育知宜温度26~28℃,分生孢子在6~24℃时在水中1~2小时即可萌发,侵染快、潜育期短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可从植株的气孔、皮孔、表皮直接侵入而形成新的病斑,长出分生孢子后,再借风雨传播高温、高湿、田间结露有助于发病土地贫脊、植株营养不良和生长衰弱的地块,发病重发病多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渐向上发展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多露多雾、持续阴雨、通风排水不良、植株生长衰败等,是该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并注意放风降湿,避免早衰,是避免该病的核心   +(2)药剂防治苗期防治很重要定植时剔除病苗,倡导带药定植田间防治及早动手,持续防治,每7~10天1次,防治3~4次常用药剂有70%25安泰生可湿性粉剂700倍,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40%25大富丹可湿性粉500倍液或5%百菌清粉尘每亩1公斤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番茄:晚疫病特性描述及防治措施  番茄晚疫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病害该病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马铃薯和茄子。

         +症状+番茄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多在苗棚南边靠边部位,植株上部嫩叶浮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叶柄部或茎上部浮现水渍状褐色腐烂,病部缢缩易折倒,潮湿时病部长出稀疏的白色霉成株期染病,多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初为水渍状褪绿色斑,渐发展扩大呈褐色,高湿时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色霉茎部染病,多见于病叶多的植株,初为长条形水渍状斑,随病情发展,病部凹陷,色深褐并腐烂,导致植株萎蔫果实染病,重要是青果,病斑呈水渍状不规则的云纹斑,后变为深褐色,边沿明显病部表面坚硬而不平整,潮湿时病部边沿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   +病原+Phytophthora+infostans+(Mont)de+Be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称致病疫霉菌丝分枝,无色无隔,细而多核孢子囊顶生或侧生于孢囊梗上,卵形或椭圆形菌丝发育的适温为24℃孢子囊生长、发育的适湿为18~22℃   +发病特点+病菌重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和温室番茄上为害越冬,也可以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在土壤内越冬借风雨传播,形成中心病株,再扩展、蔓延到全田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最适孢子囊产生的湿度95%25以上,只有植株表面有水滴、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