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若虚诗对唐诗意境得创.docx
11页张若虚诗对唐诗意境得创张若虚诗对唐诗意境的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最有名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比较大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与长恨歌合称“唐诗双璧”,其言辞、其意境、甚至其长度,都是很罕见的,唐诗中长诗也很多,但如此精美的就很少了 春江花月夜开诗便境界大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牵江连海,一月九州,气吞寰宇,雄阔乾坤;及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思入千古,纵横至今,凝诗成理,咏尽沧桑 空间与时间的交错,正和梁任公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给人一种时空错落、风云变幻的宏大气象 虽作于初唐,然依稀可见盛唐气象 全诗由此转入人情冷暖,寄闺怨以寓情,借征别以抒怀;红颜怕日短,相思恨时长,青春韶华,最能引起时不我待的感慨;再加上前边古今江月的铺垫,更显人生一瞬、江月无边,令人叹惋 全诗又“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月升月落,潮涨潮消,千思万绪,归于虚无,怎不令人击节赞叹、心潮起伏!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 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度的赞誉 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而这种生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 ”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现的情趣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如何与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而形成诗的意境,造成读者的审美感受呢?我用下面这个结构式表示春诗意境的结构:自然美哲理美人情美月之色月之问月之情月之魂(意)(象)(理)(情)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 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诗中的月色极开阔,也极清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有面对神奇造化时的屏息之感 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 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色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有了一种灵性的交流。
伟大的诗人屈原曾有过天问,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后的张若虚也发出了对宇宙的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 闻一多先生曾强调诗中所体现的宇宙意识,认为“在神奇的永恒面前,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春诗中间感叹问月的八句,一方面体现出了宇宙自然的宁静、深邃、博大、浩渺,但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 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水云) 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 诗人紧扣“春江明月”,由江月生发出种种诗情意理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
月色可恼,却又痴想着能像月光一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的、冷漠的,而充满喜悦与烦恼的人生才是丰富的和美丽的 情爱和烦恼织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却是真实可感的,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观、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最后八句,令人低徊 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残月又西斜,斜月将隐入海中,在明月之下,有几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呢?家,这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肯定的是短暂、渺小却美好、丰富的人生,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 很多诗人在写景时,往往喟叹自然永存、繁华短促,往往在人生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照中选择归依后者,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强调对人生的放弃,而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羡慕着在月夜里回家的游子,想象中出现的却是温暖实在的家园 大时代中漂泊在外的游子不是无根的浮萍,而面对人生不能常聚的无奈,面对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限的困惑,需要一种归属感来与之抗衡,这就是“家”的意象的意义所在。
诗人从对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对宇宙发出理性的探寻,然后又抒写对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为观照物 随着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情由宇宙到内心,由理性追问到情感抒发,造成神与月游的心理感受,达到情趣与意象的完美契合 正如歌德听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的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而对明月意象的成功把握正是来自于诗人张若虚对生命的热爱,来自诗人矛盾困惑的内心、自我反省以及对人类精神的深刻追求 我国传统美学中,对情的强调是一贯的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深情无限,可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这也是春诗的魅力之所在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 “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 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 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 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 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