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MART模型的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框架王理达.pdf
6页18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3年第4期(总第124期)基于SMART模型的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框架*王理达** 王芳 张少彤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北京 100048摘 要:关键词:在剖析城市发展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城市的SMART理论模型;阐述了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从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详述了该评估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定及涵盖说明电子政务;智慧城市;信息社会;公共管理;评估指标专题报告·智慧城市评估研究一、智慧城市评估的SMART模型智慧城市的研究主体是城市,构建智慧城市的评估模型,首先要理清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而从关键要素不断发散和深入,推导出智慧城市的评估体系一)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城市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安全防御和举行祭祀活动,在生产力的不断推动下,城市生产资料有了剩余,城市*基金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项目“网络服务软件运行适用性及安全性评测服务”(项目编号:XM120227006)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3-03-21不仅具备了“城”的防御功能,更具有了“市”的商品交换功能;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人们更加注重资源分配的科学合理性和管理者对经济运行的监控能力;当前,社会发展进入高度文明状态,加强政府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参见图1)。
图1 城市发展演进图19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3年第4期(总第124期)王理达 王芳 张少彤·基于SMART模型的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框架从图1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是城市资源不断完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技术应用广泛渗透、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的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城市功能中,保障城市安全、支撑商品交易、合理分配资源等都可以合并为城市管理,而提供便捷完善的社会服务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总结出城市发展的五个核心要素,即资源、技术、应用、管理、服务其中,城市资源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广泛应用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管理是城市良性运行的必要手段,城市服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二)智慧城市综合评估的理论模型智慧城市,是特定时期中城镇化、信息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从分析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可以清晰地看出智慧城市发展的逻辑结构,即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充分互联,通过应用平台的广泛使用,充分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实现对城市各种需求的迅速、灵活、准确反馈,从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的便捷服务这一结构可以很好地用SMART框架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SMART的五个字母正好代表了城市发展的五大关键要素,即服务(Service)、管理与运营(Management & Maintenance)、应用平台(Application Platform)、资源(Resource)、技术(Technology)。
智慧城市的SMART理论模型由下向上反映出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即以资源、技术的投入为基础,建设产生各类应用平台,通过应用平台的广泛使用,提升城市的管理运营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SMART模型自上而下的方向是智慧城市持续发展、健康提升的路径,即以提升社会服务为智慧城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城市管理和运营能力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图2 智慧城市的SMART理论模型20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3年第4期(总第124期)任务,以应用平台的广泛使用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以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社会资源的丰富与完善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五大核心要素从影响范围到提供质量不断攀升,并促进城市整体效益的提升二、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还必须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指导该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是:立足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特征性指标,科学确定指标权重,且指标必须经过有效性验证(参见图3)一)体系框架的构建根据SMART模型,智慧城市建设包括五大关键要素,即资源、技术、应用平台、管理与运营、服务。
其中,资源、技术和应用平台共同描述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可一同划入智慧准备维度;管理与运营要素用于描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管理水平,可单独设置智慧管理维度;服务用于描述城市范围内的活动主图3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体享受到的社会服务水平,可单独设置智慧服务维度于是,我们设置了智慧准备、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三类指标维度(参见图4)图4 SMART模型与智慧城市评估指标维度王理达 王芳 张少彤·基于SMART模型的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框架(二)特征指标的选取特征指标的选取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此,应选取那些能够体现现阶段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特征的指标,同时广泛地向参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的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对选取的指标进行补充和优化三)指标权重的设定根据国家政策和地区发展的需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应突出对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的考察,其他层级的指标权重则通过专家打分法的方式来设定四)指标有效性的验证指标的有效性验证,可以采取抽样检测、专家评审等方式首先,应从不同类型的城市中抽样,以保证检测样本的多样性;其次,对没有通过验证的指标需要根据抽样检测及专家评审结果进行调整和修正,删除可比性较差的指标,直到所有指标项均通过验证。
三、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及说明(一)智慧准备类指标及说明智慧准备维度覆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资源、技术和应用平台三大关键要素其中资源要素又可拆分为二:21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3年第4期(总第124期)一是强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网络环境指标;二是突出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保障条件指标因此,智慧准备类指标涵盖4个一级指标,即网络环境、技术准备、公共平台及保障条件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和解析,根据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选取了18个二级指标(参见表1)二)智慧管理类指标及说明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管理与运营要素也可拆分为二:一是反映城市运行管理绩效的城市管理能力指标;二是体现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营管理指标因此,智慧管理确定了城市管理能力和建设运营智慧管理2个一级指标在城市管理能力方面,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于是将城市管理能力指标拆分为政府综合业务智慧管理、经济运行智慧管理、文化智慧管理、社会智慧管理和生态智慧管理5个二级指标;在建设运营管理方面,主要关注项目工程的实施情况和运营管理模式的成熟度,因而建设运营管表1 智慧准备评估指标及说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说明网络环境互联网平均速率通过考察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主要运营商的固定宽带用户(包含光纤、局域 网及ADSL等多种类型)的互联网接入平均速率,衡量城市互联网建设水平光纤到户率通过考察光纤网络可到达的用户数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比例,衡量城市光纤网络的建设 水平3G网络覆盖率通过考察可正常使用3G网络的区域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衡量城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 展水平WLAN覆盖率通过考察WLAN热点覆盖区域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衡量城市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水 平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覆盖率通过考察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覆盖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衡量城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 建设水平 使用4M以上宽带 产品的用户比例通过考察4M及以上的宽带用户数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比例,衡量城市宽带的使用情况互联网普及率通过考察城市网民数占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衡量城市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水平 智能拥有率通过考察智能用户数占城市用户总数的比例,衡量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水平 移动宽带用户比例通过考察移动宽带用户数占宽带用户总数的比例,衡量城市移动宽带的使用情况技术准备物联网应用通过考察基础设施、经济运行、安全保障、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应用 示范成效,衡量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云计算技术应用通过考察城市云计算相关的政策保障情况、资金支撑情况以及示范工程建设成效,衡量城 市云计算水平 信息产业总产值占比 通过考察一年内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城市总产值的比例,衡量城市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公共平台基础数据库覆盖率通过考察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库的对接情况等,衡量城市公共 平台建设状况信息共享共用度通过考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情况以及公共平台中已实现共享共用的部门所占的比 例,衡量城市公共平台的应用情况保障条件政策法规完整性通过考察城市是否制定智慧城市相关规划及规划计划的可操作性,衡量智慧城市的政策保 障情况资金人才通过考察城市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对智慧城市的投融资情况,以及智慧城市方面人才 引进政策、信息技术人才数量情况,衡量智慧城市相关资金人才的保障情况组织体系有效性通过考察城市是否设立专门的智慧城市组织机构及其工作效能,衡量智慧城市建设的机构 保障情况信息安全水平通过考察数据在受到各种攻击破坏的情况下,信息的持续提供能力及防篡改、防病毒、防 瘫痪、防窃密的能力,反映城市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保障水平王理达 王芳 张少彤·基于SMART模型的智慧城市综合评估框架22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3年第4期(总第124期)表2 智慧管理评估指标及说明一级 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说明城 市 管 理 能 力政府综合业务 智慧管理信息公开度通过考察政府是否通过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方式及时、准确、全面地公 开政务信息,反映政府工作的透明程度行政审批效率通过考察行政审批业务系统对行政办事服务的支撑能力、政府内部移动办公 情况以及行政审批全过程的电子监察情况,衡量政府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行政执法监管效能通过考察公安、海关、税务、工商、质检、药监、环保等部门的行政执法监 管系统的业务支撑能力和电子监察能力,衡量政府行政执法监管水平协同办公覆盖率通过考察政府是否建立统一的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部门之间公文流转、信 息共享,衡量政府跨部门业务的协同处理情况领导智慧决策普及率通过考察政府汇集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理海量 业务数据的能力,衡量智慧决策在各级领导中的普及程度经济运行 智慧管理经济监测覆盖率通过考察城市对海量经济监测信息实时采集、比对、分析、维护,并提供多 样化的综合分析结果的能力,衡量城市的经济数据监测预警能力诚信监管覆盖率通过考察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 项目、食品药品以及从业人员等信息进行监督管理的能力,反映城市在诚信 监管方面的智慧水平投资融资有效性通过考察城市是否设置智慧城市专项资金,以及资金的运转成效,衡量智慧 城市投融资的有效性城 市 管 理 能 力文化 智慧管理数字图书馆使用率通过考察人均文化信息资源量以及一年内数字图书馆的访问量,衡量数 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供和利用水平网络文化普及率通过考察城市是否建立了网络文化方面的管理机制,能否采用信息化手段传 播优秀文化,识别、过滤、屏蔽不良信息,衡量城市对网络文化的监管能力社会 智慧管理智慧交通覆盖率通过考察城市运用信息化手段在检测车辆、减少交通事故、减少拥堵时间等 方面的成效,衡量智慧交通的实现情况应急管理覆盖率通过考察城市运用信息化手段在电子预案管理及突发事件预警、监控、应急 指挥、调度等的能力,衡量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智慧城管覆盖率通过考察智慧城管覆盖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城管移动终端记录的响应 时间等,衡量城市智慧管理的能力智慧安防覆盖率通过考察城市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设备覆盖率、案件处理率等指标,反映城市 在治安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智慧社区覆盖率通过考察社区信息平台对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情况, 衡量社区的智慧管理能力智慧市政覆盖率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