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丧葬习俗及其变迁.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36245521
  • 上传时间:2023-12-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文题目:中国丧葬习俗及其变迁 姓 名:李红梅工作单位:鞍山市铁西区启明办事处启虹社区通讯地址:鞍山市铁西区启明办事处启虹社区邮 编:114011联系:13309800655 0412-6562377(单位)摘 要: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形式,又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各样的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诸多方面,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丧葬风俗随着它的不断变迁,旧习气、旧风俗必然会被新风尚取而代之,新风气必然会从某地发展开来,推广到官大地区去这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文明的趋势完稿时间:2007-12-13中国丧葬习俗及其变迁 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形式,又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各样的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诸多方面,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丧葬的变迁加以阐述。

      一、 丧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在我国出现于上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反映出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丧葬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习俗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因此,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a《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可见,丧葬不是从来就有的孟子把远古时代,人们由弃尸不理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的转变归结为人们对于死者的缅怀,是有一定根据地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

      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

      解放后,按照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树葬顾名思义,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架式。

      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 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活佛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二、 从历代帝王丧葬看我国丧葬的变迁 从我国考古界可知,历代帝王基本上采用土葬法,而且都重丧厚葬帝王们的陵墓的主要特点是:选址讲究“风水”;封土方上坟头或是宝城、明楼;他们的陵墓前多有一大片陵园建筑和“象生”仪仗队,气势宏大;都有着豪华、坚固的地下宫殿;多配有惊人、豪华的殉葬且不说这些帝王们死后,上至宫中文武重臣,下至黎民百姓行的丧葬礼仪,单看着陵墓的建筑和殉葬品就可想而知他们的丧葬有多么排场 中国历史上的厚葬之风,兴起于春秋时期,盛于汉唐,至明清又呈现一个高潮原因自然是这几个时期国力强盛,相对来说国富民安,社会财富总量大增,这给厚葬创造了一个物质条件但就每个朝代来说,到底该陪葬多少,并无一个具体标准,不象陵寝那样,多长多宽,建在何处,什么方向,还有个“风水理论”作指导生前捞得的多,是后葬的就多;生前权力大,死后就葬的丰,这在帝王、贵族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下面就几个帝王的陵墓来看我国古代的厚葬之风 秦始皇陵: 秦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距西安市月三十五公里,南踞骊山,北临渭河秦始皇陵原名“骊山”,陵高一百二十多米,底边周长两千一百六十七米有余,上面种草植树,确实很象一座山。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于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陵依山带水,风景秀丽,建筑高大雄浑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可见,秦始皇从即位不久后,便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来七十多万人参加修墓,直至秦始皇五十岁死葬时还未竣工,秦二世又接着修建了两年前后费时近四十年,真可谓工程浩大秦陵地宫极其深邃而坚固,它不但砌筑上纹石,堵绝了地下的泉流,而且还涂有丹漆,起到了防潮的作用墓中建有宫殿及百官位次,放满珠玉珍宝,燃烧着用人鱼膏作的蜡烛,永不熄灭设有防备盗墓而自动发射的弩机暗器灌注水银,如同江河大海围绕,机械转动,川流不息上面象形日月天体,下面象形山川地理等等,就像是一个被搬入地下的人间世界缩影秦二世在埋葬前始皇的时候,下令始皇宫内的宫女,凡没有子女者,都要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凡参加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门墓门,活埋在陵墓里秦始皇陵的特别之处,是它具有内外两重城垣,以备守护,这就是所谓的“园寝”它呈现为一个南北较长的“回”字,外城南北长两千一百七十三米,东西宽九百七十四米,周长可达六千多米。

      当时,陵园洞开四门,在四角还建有警卫的角楼陵园附近还发现秦代的建筑遗物,如门跕、柱础、瓦脊,还有直径约半米左右的大瓦当、石水道、陶水道、陶权等陵墓有四出的墓道,分别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往地宫墓道的建筑,结构宏大,布局奇特象陵西墓道的一个配房中,就埋着成组的车马,既有髹漆的华盖马车,又有彩绘的铜车马一九七四年,发掘的秦始皇兵马俑,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经探测得知:这里放置的兵俑和车马的从葬坑共有三个,方位是南一北二,均坐西面东,各自独立,互不相通这些同真人真马等高的数以千计的陶俑群,都深入到现在地面以下五至七米,按照军事序列安排分布三个坑里一号坑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俑马近六千件;二号坑比一号坑小,外形很象一把曲尺,是一个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穿插成曲形的混编队列;三号坑最小,形似凹字形,在坑的正面停放着一具面向东的华盖乘车,后随四个戴长冠的甲俑在南北的两个侧室里,分别布置着六十四个侍卫甲俑c 从秦始皇陵占地广阔,建筑雄伟,园寝规正,从葬丰富,不禁让人感慨:作为一代帝王对于他死后占有江山社稷的欲望 唐太宗昭陵:西安城西北方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唐代最大的帝王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在这座山上。

      山峰海拔11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位于其前,越发显得气势宏伟陵墓的营建工程浩繁,布置精心,建筑辉煌据说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画家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参加设计的史料记载,昭陵因山凿石伟玄宫,从延道墓室深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五道十门,墓内豪华如同人世间一样,并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殉葬品这些,从五代时军阀温韬的盗掘已经得到证实他挖开坚固的陵墓,从延道下去,发现山下宫殿“闲丽不易人间”“中为中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前世图书,钟王墨迹,纸墨如新”墓中金银珠宝自然不少,不过温韬为盗不敢声张罢了在陵墓的地面上,为了使“宫人供养如平常”,在上山造起了房舍和游殿等因山势陡峭,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部,始达玄宫门”可见工程的艰巨,建筑的富丽堂皇了唐代诗人杜甫的《重经昭陵》诗中,对昭陵的景况这样写道:灵寝盘控曲,熊墨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d可以推想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有众多高大的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该是多么宏伟 清东陵: 众所周知,清朝有关外四陵:永陵、福陵、昭陵河东陵。

      东陵便是这四陵之一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距离北京一百二十五百里这里建有清朝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