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背景、赏析、注释、译文.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22633591
  • 上传时间:2023-10-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7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 【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创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寻常:经常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

      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

      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岑参 【朝代】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怜:可怜傍:靠近、接近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