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市海洋牧场建设思路及对策建议.doc
16页宁波市海洋牧场建设思路及对策建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我市近海 海洋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同时海水养殖 带来的环境、病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如何优化渔业产业 结构,减少海洋污染,保障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渔 业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今年以来,市 发展改革委联合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深入各县(市)、区,在充 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海洋牧场、修复近海传统渔场的基 本思路及对策一、海洋牧场概念和发展现状通俗地讲,海洋牧场就是人为的把鱼贝藻类等海洋生物投放 到特定的自然海域里生长,就像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一样科学的 定义,海洋牧场则是指通过改善或改造海洋局部环境条件,将人 工培育到成活率较高阶段的生产对象幼苗释放到自然海域,提高 自然海域的生产力,实现自然海域的“农牧化”生产,其实质是 为了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在特定海域设置的人工渔场这种生 态型渔业发展模式颠覆了以往单纯的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传统 渔业生产方式,克服了由于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以及由近 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可以说是海洋渔业生 产的一次革命海洋牧场的构想是日本海洋专家在1970年提出的,最初思路是在海底连片放养贝类、大型藻类等非游泳生物,进行海底栽培。
后来随着栽培渔业的发展,开始投放人工鱼礁和鱼苗增殖放流, 逐渐发展形成了 “海洋牧场”建设理念日本早在1978 - 1987年 就开始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 日本黑潮牧场至今日本沿海已有三分之二海域、107处海 区建设了海洋牧场挪威、韩国、美国、英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则 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把建设海洋牧场作为振兴海洋渔业经济 的战略对策,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也都相继 开展了海洋牧场的研究和建设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海洋牧场建设设想进入本 世纪以来,海洋牧场建设开始提上议程并逐步铺开国家发展改 革委、农业部、国家海洋与渔业局近几年每年都安排资金在全国 沿海地区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至今,北起辽宁,南至海南, 沿海大部分省市和地区都在开始启动海洋牧场规划和建设辽宁 省是我国最早建设海洋牧场的沿海省份,大连的獐子岛已成为我 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牧场;山东省提出了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在全省沿海大规模开展海洋牧场建设;连云港海州湾、厦门五缘 湾、珠海万山群岛、海南三亚等地也在建设不同规模的海洋牧场; 我省舟山市争取到了白沙、马鞍列岛两个国家农业部海洋牧场项 目,并启动建设。
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洋经济大市,应顺 应渔业发展新趋势,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争取海洋 牧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我市建设海洋牧场的作用图I单位捕捞强度产量变化(嘶马力)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8 2009同样,由于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我市海水在开放海域建设海洋牧场,既是一种生态型的养殖模式,又 是保护与恢复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在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修复或重建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沿海土地集约利用,缓解渔民转 产转业压力,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宁波沿海曾是我国渔业资源最丰饶的海域之一, 但随着海洋污染的加剧和 捕捞强度的增大,渔业资源 严重衰退单位捕捞强度渔 获量急剧下降(见图1), 且低值鱼类的比重逐年上 升,已到了资源利用的极 限,难以长期维系图2 海水养殖面积变化(万亩)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养殖区域逐渐萎缩据统 计,在2004〜2009年六 年间,由于滩涂围垦、沿 岸开发等原因,海水养殖 面积减少了 13万亩,约 占全市养殖面积的20% (见图2),而今后几年 养殖区减少的速度还将加快。
面对强大的捕捞压力和严峻的生态压力,仅仅依靠捕捞和设 施养殖已难以保证我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海洋牧场建 设,将改变以往单纯“捞海”的渔业生产方式,向“耕海”、“养 海”的渔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土地利用最小化,产出 结果最大化的目标以大连獐子岛海洋牧场为例,其面积1000km2,年产量却有5 万吨,差不多是宁波沿岸海水池塘、滩涂养殖产量的1/4,相当 于15万亩养殖面积的产量,并且其产品价值更远高于一般的养殖 品种二)保护海洋环境,恢复渔场资源我市近岸海域未达清洁和较清洁标准的海域面积为 占总海域面积的47.88%,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 中度污染海域面积为696km2,轻度污染海域面积为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磷酸盐,局部海域还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作为依托和 载体近年来我市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据宁波市海洋环境公 报报告, 4672km2, 2233km2, 1743km2, 受到石油类和铅的污染海洋牧场建设,由于它不投饵料,完全靠海洋自然生产力养 育海洋生物,不但大大减少因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还可通过大 型底栖藻类的移植和贝类底播,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磷和二氧 化碳,较好地改善近岸富营养化的海域环境、减缓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1。
同时,海洋牧场建设对恢复渔业资源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人 工鱼礁、海藻移植等方法,吸引海洋中的自然生物在海洋牧场区 集聚,为它们营造一个栖息、索饵、繁衍和躲避天敌的场所;在 牧场区限制渔业捕捞作业,使牧场区的资源量可以快速的恢复和 增长,由于是自然增长,可以达到从初级生产力到三、四级生产 力种群、环境之间的平衡,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优化结构国内 外的研究表明,In?海洋牧场区比一般海区平均每年多增加10kg 资源量另外由于海洋牧场是一种纯自然的养殖方式,可以保证 养殖产品的品质三)充分利用海域空间,协调海洋产业发展我市沿海土地和海岸线资源紧张,用海、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矛盾十分突出根据宁波市滩涂围垦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 沿岸新增围垦面积将达25万亩,而且滨海旅游、临港工业以及城 镇建设等开发利用也将大量挤用养殖用海、用地,近岸渔业发展 的空间越来越小而距陆地仅十多公里的宽阔海域却完全没有利 用起来,根据初步估算,除近岸及航道外,我市至少有一半即4000 多平方公里海域没有利用因此,在离岸一定距离的海域或港湾 建设海洋牧场,是替代部分沿岸海水养殖设施,充分利用海域空 间,协调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 市用海、用地需求紧张矛盾。
1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的研究,我国沿海贝藻养殖每年不仅为人们提供1000万吨的食品,还可减排120〜150 万吨碳四)缓解渔民转产转业压力,增加渔民收入渔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从业人员达13. 6万随着区域产业 资源的衰退和结构的调整,我市需要大量渔民转产转业此外, 我市每年还有大量的失地养殖渔民也需要转产转业由于渔民大 多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转产转业困难较大,解决这些渔民的 出路问题,成为政府比较棘手的、又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 题海洋牧场建设则是一个比较适合渔民同时又有发展前途的转 产转业项目,它的建设、运行都需要大量有经验的渔民来参与, 这样不但缓解了渔民转产转业的压力,而且还可通过发展海洋休 闲游钓,引导转产渔民从事游钓服务,解决部分渔民、渔船的出 路,增加渔民收入三、我市建设海洋牧场基础条件和主要问题(一)自然条件宁波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中,四季分明;三面环 海,海岸线绵延曲折,根据2006年海域勘界工作量算结果,全市 海域面积为8232. 92 km2,有岛礁1000余个;咸淡水交汇,海区 基础生产力较高;沿岸岛礁生物资源丰富,为鱼、虾、贝、藻繁 殖生长奠定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饵料基础,这些是建设海洋牧场 的有利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宁波近海可分为杭州湾海域、金 塘水道、象山港、象山东部沿岸、三门湾、韭山列岛和渔山列岛 等海域,除金塘水道是主要港口区外,其余海域均可建设海洋牧 场二) 放养基础我市一直重视增殖放流工作,海区增殖放流已有20多年历 史,放养基础扎实先后设立了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 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并在渔山列岛东北侧海域和象山港白 石山海域进行了人工鱼礁试验性投放,为建设海洋牧场提供了一 定的建设经验2009年我市还在渔山海域进行了试验性底播养殖, 先后放养了鲍鱼和海参苗,为今后规模化底播养殖积累了基础资 料同时,现在我市有各类水产育苗厂40余家,育苗种类达30 余种,可以保障增殖放流和海底移植苗种的需求三) 科技优势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市先后建立了国家科技兴海技术转移 宁波中心等一批海洋技术中心、海洋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整 合组建了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海洋科学工程研究 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三个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建立了教 育部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五个海洋科研重点实验室,海洋 科研体系日益完善依托科研机构,我市在海洋牧场建设相关技 术环节如养殖苗种繁育、养成、资源管理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在海洋基础调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修复、水产苗种 培育等方面成果先进,这些都为我市建设海洋牧场,提供强有力 的技术保障。
U!(四) 主要问题海洋牧场是一种新兴的渔业生产方式,我市尚处于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规划统筹问题,目前我市还没有 建设海洋牧场的系统规划,缺少对各海区海洋牧场建设适宜性的 统筹指导;二是制度保障问题,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没 有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的相关规定,我市现有的渔业生产经营以个 体为主,其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也不适应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需 求;三是技术保障问题,海洋牧场在我市属起步阶段,有很多技 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适合宁波海域底质条件的海底环境再造 技术(包括人工鱼礁的结构类型、区域选择,藻类移植品种、移 植方式的甄选等)、适宜的增养殖品种的筛选和规模化培养、增殖 鱼类的行为控制、环境效益评估等四、我市建设海洋牧场的基本思路(一)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修复和资源利用相结合,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围绕发展海洋经济和生态市建 设,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滨海海上旅游,保护近岸海洋生态 系统,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生物技术引进工程、栖 息地改造和增殖放流工程、增养殖品种更新优化工程,打造“一 港两岛三区”规模化新型海洋牧场,实现宁波海洋渔业经济的全 面发展。
二) 建设内容未来宁波打造的“一港两岛三区”规模化新型海洋牧场,其 中“一港”是指象山港区域象山港因其资源和环境条件优势, 可作为试验区先行启动通过投放人工鱼礁、规模化移植大型海藻、底播增殖经济贝类,创建管理模式,获取海洋牧场养殖水域 养殖容量等各项技术指标,研究探索适合宁波海域乃至整个浙东 沿海岛屿型海洋牧场建设模式;“二岛”是指在韭山列岛海洋自然 保护区和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渔山列岛 依托人工鱼礁建设、人工藻场引入以及自然海藻场,开展规模化 底播增养殖,调整优化深水网箱养殖规模和品种,建设海珍品增 养殖基地,积极发展休闲垂钓渔业,争取把该区域建成宁波乃至 浙江沿海最主要的海洋牧场区韭山列岛在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建设的基础上,以渔场自然种群资源的保护与恢复为重点,投放 以资源保护型为主的人工鱼礁,通过政府公益性投入带动社会资 金,共同建设保护区海洋牧场;“三区”是指象山东部近海海域、 三门湾和杭州湾区域三区”的建设内容,视“一港、二岛”的 建设效果,再进一步确定建设内容(详见附表)五、推进我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对策建议海洋牧场建设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系统工程,是渔业新的发展 方式,必须在观念上有创新,技术上有突破,管理上有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