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尔萨斯、马克思、凯恩斯的危机理论比较.pdf
4页一)马尔萨斯危机理论简介马尔萨斯把有效需求不足论建立在生产与消费失衡的基础上他认为,如果消费的增长速度持续地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就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 导致这一结果的首要原因是积累过度 他指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 担负积累任务的资本家往往其消费相对于收入过少,他们的消费与他们的收入不成比例 消费过少的另一面是积累过度,而积累过度“必然会使商品的供给超过这社会的结构和习惯所能容许的有利消费的程度” 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积累过度意味着富人们消费的奢侈品相对于收入而言过少显而易见,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不足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会有消费不足呢 ?马尔萨斯认为, 消费不足是因为消费受到如下限制 :第一, 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限制了消费第二,有产者收入中积累比例太大, 除了收入过多之外, 还因为他们从事生产的目的 “是生产而不是消费” ,发财致富的动机使他们热衷于积累第三,人们对某一种消费品 (包括奢侈品 )的消费是有限度的, 而生产的增长往往是使原有品种的产量增加, 新品种消费品受生产技术限制, 其出现的速度小于生产发展的速度, 这也是导致消费落后于生产的原因之一 第四, “人类社会的历史充分表明, 对日用品和奢侈品的有效嗜好, 不是需要的时候立刻就有, 而是必须慢慢地养成。
” , 这样, 当一种新的消费品被生产出来或被引进时, 可能会因为消费能力的缺乏而没有需求马尔萨斯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结果是 :商品销价普遍降低到正常价格之下, 而工资和生产成本并不会相应降低, 因此商品跌价必然引起利润下降, 当利润率低到一定水平,积累就会停止,经济衰退、产品大量过剩、工人大量失业的危机就会爆发这就是马氏所描述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后果 所以马氏认为, 要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要千方百计促使有效需求增加二 )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马尔萨斯把凡是能促进消费的措施都作为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 因为他认为市场上缺乏的不是购买的能力,而是购买的愿望,购买的愿望最终又是由消费制约的1.实现财富均等化以增加有效需求马尔萨斯懂得财富占有的不平等是消费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于是他得出结论 :如果从增加有效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应该拆散巨富者们的庞大的财产,而且在中等生活阶层中, 创造出较多的有能力而且愿意购买生产性劳动成果的需求者 因为 “社会的中等阶级占很大的比重,最有利于有效需求” 但是他同时又认为,财富均等化虽有利于有效需求的增加, 但却会侵犯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私有制, 打击有产者的生产热情, 因而财富均等化又是“弊多而利少” , “是不合适的” 。
2.发展国内外贸易以增加有效需求马氏认为, 不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 它与外地的贸易越是发达,市场对它的产品的有效需求就越大,从而它所能创造的价值总量也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如果地区 (国家 )之间没有贸易, 那么各个地区的有效需求就只是本地区内的消费者对本地产品的有限的需求需求有限, 供给就很可能超过需求, 从而造成商品价值低廉, 并且生产能力往往会因需求有限而不能充分发挥 如果各地区之间有了贸易,那么,贸易越发达,各地区就越是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外地找到需求, 这样, 各地区的有效需求就在原来本地的有效需求之上增加了一部分,这就是外地对本地产品的有效需求马氏得出结论说 :发展贸易不仅能使贸易各方获得较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还会使各方的价值量增加3.维持一定的非生产性消费以增加有效需求在马尔萨斯看来, 最有效地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是维持一批非生产性消费者 但是他指出,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非生产性消费者第一,当生产能力很低、产品难于满足生产者的消费时,维持非生产性消费者就“必然导致贫困与毁灭” ;第二,即使生产能力很高,但 “如果从事生产的那些人的消费就足以维持产品的价值, 那就不需要什么非生产性消费者了。
” 由于资本家消费往往过少,才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才需要非生产性消费者帮资本家消费,以便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马氏把非生产性消费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主阶级 (包括他们的奴仆 )第二类,由资本家私人维持的仆役第三类,由国家财政维持的非生产人员 :政府官吏、军队官兵、法官与牧师等三)对马尔萨斯“有效需求不足论”的评议从整体上说,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既是错误的、又是反动的但其中的某些具体论点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现象1.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结论和原因马尔萨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含义是 :相对于能使一般商品获得正常市场价格 (在这种价格下,资本能获得正常的必要的利润 )时的总供求关系而言,总供给超过了总需求这里首先指出了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在商品经济中,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承认这一事实 这说明了马尔萨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论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的现象马尔萨斯把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归结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一一生产过多、 消费过少 但他对为什么生产会过多、消费会过少的分析,则是庸俗的、肤浅的2.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后果对个别商品而言, 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 价格就会下降, 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本的利润也会下降, 如果价格和利润下降到必要的水平之下,追加投资就会停止,生产就会缩减。
马尔萨斯把这些存在于个别商品个别市场上的情形推广到一般商品的市场, 认为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 商品价格会普遍相对生产成本下降, 从而一般利润水平也会下降, 如果下降的幅度过大,投资 (积累 )就会停止,生产就会缩减3.关于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马尔萨斯坚信生产决定供给、消费决定需求,所以他坚持一个原则 :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从这个原则出发, 他就得出了只有增加消费、 使生产与消费平衡的措施才是增加有效需求、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措施马尔萨斯提出了三项措施第一项措施, 通过分割大地产缩小收入差别的程度 收入平均化有利于增加消费, 马尔萨斯对这项措施不过是清谈一下而已, 并不准备付诸实际 第二项措施是发展贸易, 贸易能使一个地方的产品在外地找到消费者,这样,消费就会增加,从而有效需求和价值量也会增加马氏的这一观点是有一些道理的, 本地消费者可能不愿全部消费掉本地所能生产的一切产品 ;除非用本地的剩余产品换取外地的产品, 否则本地的生产能办就可能无法充分利用—在很多情况下是真实的所谓发展贸易,就是疏通流通渠道,一般而言, 流通渠道的畅通是有促进销售、增加需求、发展生产的作用的。
第三项措施是维持非生产性消费,在马氏理论中,非生产性消费的必要性在于资本家往往消费过少、 积累过多, 因而导致生产超过消费, 供给超过需求 维持非生产性消费就是把资本家的一部分用于积累的基金无偿地转为 “非生产劳动者”的消费基金,这当然会一面减少生产和供给, 一面增加消费和需求,因而能够有助于克服生产与消费、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马尔萨斯的理论时, 指出了他为非生产性消费辩护的反动性, 但并没有否定非生产性消费对于维持生产与消费、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作用马尔萨斯的 “有效需求不足论” 虽然揭露资本主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但他提出这一学说的目的是反动的他揭露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提出“有效需求不足论” ,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为了拯救资本主义,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一)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是从商品流通形式的分析开始的 当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流通后, 卖与买分裂为两个独立的过程 一个人卖了自己的产品并不一定要马上买回自己需要的别人的产品 这就可能造成另外的卖者卖不出自己的产品 这种卖者与买者之间的对立需要在危机中实现二者的统一。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后, 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手段的作用, 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 这是危机可能性的第二种形式 因为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条件下, 虽然商品已经转手, 但商品的价值并没有真正实现, 商品所有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 因此, 这里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 在各种支付互相抵销时,货币只是观念上的价值尺度,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人们要的是实在的货币,一旦有一个或几个债务人不能如期支付, 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使一系列支付不能实现, 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造成经济危机可见,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向现实转化二)生产过剩危机的深层基础经济危机所以周期性爆发, 不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这种形式, 它产生的原因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 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矛盾的集中表现 对必然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开始考察的 由于追逐剩余价值, 资本家有着无限扩大资本积累的欲望 不断扩大的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因而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 正是过剩人口调节着一般工资率的变动, 它的存在迫使在业工人不能提出正常的工资要求。
这决定了资本在一端积累, 而贫困在工人阶级这一端积累 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显示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的对抗性矛盾,显示出阶级之间的对抗 这一规律表明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根源, 从而也可以说是阐述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最深层的一般基础三)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流通过程中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里揭示了一般商品流通到资本流通的转变, 使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发展了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流通过程的本质和它的运动规律 指出了资本流通过程的本质不是一般的商品买卖, 而是资本的形态变化, 是二种循环形态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其中任一种形态的转化和任一种循环形态的转化发生障碍, 就会导致整个再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破坏, 形成危机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流通过程这一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又从宏观上,对全社会资本的流通过程作了进一步分析, 指出,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不过是相互交错的各个单个资本循环的总和 在这部分中马克思主要是揭露了全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 这就是各种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 是再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不符合这些条件,再生产过程就要遭到破坏, 就会发生危机。
而当这种比例只能借助于货币流通为媒介来实现时, 特别是要借助于货币资本为原动力来实现时, 比例经常遭到破坏就是难以避免的显然,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对经济危机爆发的理解就更加接近了四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生产过剩危机的直接根据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每个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量只能与他投入的资本量相联系 利润被规定为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儿, 实际上是反映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之间本质关系的确定利润在概念上被规定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儿, 也就决定了它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必然性 各个资本获取的利润量与它的投入量相联系这一生产和分配关系, 形成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正是这一本质利益关系成为资本无限扩大积累的不可遏制的直接动力更为甚者,平均利润率有着不断下降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不承认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存在,因为如马克思正确指明的,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只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种表现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就迫使资本家用扩大投资用增大利润的绝对量来弥补 这就更加推动资本家不能不排除一切障碍疯狂追加投资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凯恩斯是西方承认经济危机的客观存在, 并寻求改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大量关于经济危机,主要是需求不足危机的论述需求不足的危机最终以就业不足甚至大规模失业的形式爆发一)经常性失业的客观存在凯恩斯反对传统的资产阶级学者所信奉的无危机和充分就业理论, 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待危机的态度,他不同意说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失业的存在只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