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doc
7页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11-3-9 16:03:57 摘要:实践证明,村镇银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出现,有效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和服务“三农”的空白,对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发展与壮大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和克服挑战,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贵州省成立的四家村镇银行为例,从政策、经营环境、自身建设、资金运用等视角,对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就如何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 一、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2008年9月19日,随着贵州省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的成立,村镇银行在经济欠发达的贵州省拉开了筹建和发展的序幕截止2010年6月末,贵州省已先后成立了4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93亿元,比2008年增加1.81亿元,增长1508.33%;各项贷款余额为2.04亿元,比2008年净增加2.04亿元贵州4家村镇银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主要由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起设立 总体上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主要由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起设立。
贵州省成立的4家村镇银行,全部由地方中小银行发起设立,其中2家由贵州省本地城市商业银行发起设立,2家由包商银行发起设立 (二)民间资本参股比重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情况下,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从贵州省成立的村镇银行情况来看,均有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参股,民间资本参股村镇银行的比例达80%村镇银行的出现,基本达到了“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服务农村的目的 (二)信贷产品趋于多元化 贵州省成立的4家村镇银行为满足不同贷款对象的需求,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信贷产品,主要有: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贷款等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贷款政策 (四)审贷机制灵活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信贷审批具有管理链条短、审批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等优势小而活”是村镇银行发展的最大优势,在贷款发放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担保方式,对信贷较好的农户无需担保,直接发放信用贷款。
据调查:村镇银行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贷款申请,从调查、审批到发放一般为5至10个工作日,其中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审批发放期限一般在3个工作日以内 二、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1.现行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的经营与监管存在空白,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不足银监会在《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又相继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上述规定仅为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未上升为法律法规或条例同时在现行的《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及《商业银行法》“总则”或“附则”中,仅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子以明确适用相关条文,而对村镇银行是否适用并未作任何规定,也无相关兜底条文,无论是自身经营还是监管均存在法律风险 2.部分规定限制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拓展如最大单户,贷款比例限制过于严格,束缚了村镇银行对潜在中小企业市场的营销竞争,导致企业客户流失《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这一限制比例与农村商业银行10%、农村合作银行20%的比例相比,过于严格。
3.税务部门未出台税收扶持政策2009年出台的《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虽规定上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上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财政部按其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但税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税收扶持却无相关具体规定 4.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支农再贷款政策未向村镇银行倾斜银发[2008]1137号文规定“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这一规定虽然考虑了各地实际,但没有考虑到村镇银行所处发展阶段与当地农村信用社的不同同时,现行的支农再贷款管理规定虽明确规定,经过村镇银行所在地人民银行地州市中心支行对其产权结构、法人治理、内部管理及经营稳健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后,凡具备支农再贷款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予以支农再贷款支持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往往获得的支农再贷款支持额度较小 (二)服务对象相对弱势,农民担保物缺失 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村镇银行是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规定,由于其经营环境定位于乡镇农村,这本身就决定了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服务对象的相对弱势。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季节性、周期性强,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弹性小,相对价格偏低,资金投入量大,回收周期长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较大,林牧渔业比重小三是农民的贷款额度小、分散,贷款的发放和收回成本均较高四是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或抵押物 (三)营业网点少,覆盖面窄贵州省4家村镇银行均只有1个营业网点,均设立在县城或地级市的郊区对于偏远乡镇的农民来说,指望其到村镇银行办理存贷款业务难以成为现实 (四)资金筹集困难,可用资金规模有限一是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二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三是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支付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截至2010年6月末,全省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19248.92万元,其中储蓄存款为3354.71万元,占比仅为40.27%,远远低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的比例 目前,贵州省成立的4家村镇银行均暂未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及现金供应等与银行业业务有关的系统,结算、提现渠道不畅?服务功能和手段相对滞后,很多银行业务不能正常开展,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
(六)贷款脱农化趋势明显成立村镇银行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据调查,各村镇银行所发放贷款的脱农化趋势却相当明显截止2010年6月末,贵州省4家村镇银行按贷款对象划分,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615.36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2.01%,其中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最高,为78.88%而个人贷款中的农户贷款的比例却低很多,全省村镇银行对农户的贷款余额为1483.3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27% (七)金融服务不到位 目前,村镇银行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深入农户调查研究、上门服务少,大多是等客户上门,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不能适时开发出适合农产需求的金融产品 (八)人力资源不足,素质参差不齐 据调查,贵州省成立的4家村镇银行的人力资源结构表现为高管素质尚可,但一般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以某村镇银行为例,该行一共有16名工作人员,董事长、行长、副行长3名高管拥有多年金融工作经历,其他13名员工中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整体从业经验不足,业务技能、专业知识和风险防控能力亟待提高,其他村镇银行也存在类似情况。
三、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保经营与监管有法可依 一是及时修订完善《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及《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在法律条文中明文规定村镇银行的哪些行为适用上述法律规定;二是尽快修订完善现行对村镇银行管理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使之趋于完善;在条件成熟时由相关部门起草拟定《村镇银行法》;三是尽快出台对村镇银行的税收优惠、存贷款定价、金融监管或监测、融资等具体规定 (二)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 1.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实行优惠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更好地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建议给予更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当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作银行)执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 2.提供更多的、比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更低的支农再贷款在风险可控、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凡村镇银行提出支农再贷款申请,可按照其在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上余额的3到5倍(约为其一般存款余额的30%至50%)发放支农再贷款,为其提供支农资金支持同时,考虑村镇银行发展阶段与农村信用社不同,建议在《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表》中增设对村镇银行再贷款栏目,制定相对农村信用社更优惠的利率政策,减轻村镇银行的使用成本。
3.减免村镇银行税收村镇银行作为新设金融机构,在成立初期面临经营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的客观环境,更应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减免税范围及比例 (三)不断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二是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第三,针对“三农”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为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提供担保,降低“三农”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四)加快系统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村镇银行应加速完善支付结算渠道,尽快加入或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等与银行业务有关的系统,切实解决严重制约业务发展的系统支撑瓶颈问题 (五)引导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切实促进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1.准确定位,坚守服务宗旨村镇银行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将市场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 2.加强人员培训,建设专业农村金融团队。
加大对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快金融专业人才引进步伐 3.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辐射面积将仅有的县城办公场所延伸到乡镇,吸引更多乡镇(村)的农民到村镇银行办理存、贷款业务 4.多渠道、多途径组织资金,做大做强信贷业务同时要不断开发贷款新品种,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