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媒体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6013804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09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媒体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偲摘要:新媒体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处理好新媒体专业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力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新媒体在媒介格局、人际关系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给我国社会带来的挑战,提高媒介素养水平,避免成为盲目、冲动的“乌合之众”研究通过总结新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认知、态度、行为”传播效果理论,以期探索在新媒体专业课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科学对策关键词:新媒体;课程思政;创业时代;迭代;UGCAbstract: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ew media major courses well, teachers should time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ance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strive to exer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cours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guide undergraduates to know that new media has profoundly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al media pat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turn, it aims to guide students to avoid becoming the rabble proposed by Gustave Le Bon. By summariz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ew media major cours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theory of “cogni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scientific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ew media major comprehensively.Key words:New media;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ntrepreneurship;Iteration;UGC互聯网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科学引导舆论,指导网民避免成为法国社会学家古塔斯夫?勒庞笔下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1],不仅是当前营造我国清朗网络空间的要求,也应成为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要求折射在新媒体专业课程中,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处理好新媒体专业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2]目前,国内既有的关于新媒体专业课程如何推进课程思政的研究比较有限本文拟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既有文献,结合“认知、态度、行为”传播效果理论,对新媒体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求教于方家一、新媒体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从人作为传播主体的角度理解,中国社会已进入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缺乏管理主体、去中心化、非线性传播、高度交互、信源不确定引发集合行为是其主要特征随着互联网新媒体使用的日益普及与完善,必将在未来继续影响着我国的媒介格局、信息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3]首先,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直接改变了媒介格局一方面,“人人都能发声”的互联网使得普通大众得以参与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传统媒体、自媒体、社会化媒体等多元传播主体动摇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权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消费社会”[4]的逐步发展,消费者的主体性和主导型日益突出,比较典型的变化是当前广告业的发达以及“互联网思维”向“以用户驱动为核心”转变。

      其次,互联网新媒体改变了人际关系,进而影响信息的生产方式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使得全球随时随地互动和共享成为现实以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是新媒介技术改变人际关系的典型代表互联网上的信息从原先的传统媒体生产提供,变成以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为主,“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传播”的互联网传播时代来临最后,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上海量信息涌现是产能过剩[5]在信息传播领域的直接反映各类媒体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激烈,当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后,普通个体能够利用社交媒体参与注意力资源配置,网红现象是这种新资源配置方式的典例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深切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及时、全面推进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势在必行二、新媒体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勒庞认为“乌合之众”具有盲目、冲动、轻信等特点,实质是群体传播中,群体对个体的传播效果借助经典大众传播学传播效果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递进这一理论分析目前新媒体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可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认知层面:“创业时代”媒体从业观挑战专业认同感十多年来,传播业的宏观经济结构和技术环境变化使得新闻传媒的经营和组织方式发生巨变:一体化的大媒体机构开始被分散的小型传媒公司取代,大型新闻传媒机构的普遍裁员某种程度上促使从业者通过建立小型企业、协作型工作室等方式实现自我雇佣,以应对受到结构冲击的新闻行业整体就业市场[6],经济学上把这类策略称之为“破坏性创新”[7]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就业形式——创业新闻,越来越多的创业新闻人及工作室兴起, 未来新闻传播业或进入“创业时代”[8]传媒人通过创建个人的小型媒体生产内容,凭借博客、微博和公众号等扩大传播渠道,并努力与其它小型传媒机构联结为辛迪加以强化自身的影响力表层从业观的变化引发深层的专业认同问题首先,在实践方面,新媒体重构了新闻价值标准和生产模式:以机器写作、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新闻的生产、发布、呈现、跟踪等环节部分取代原有的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如何有效处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源,不仅加强了记者编辑的工作压力,而且引发他们对内容质量、真实性和客观公正的深切担忧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的生产流程开始变得“液态化”[9],新闻更像是一种由职业记者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对话”[10] ,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再是唯一的阐释主体,大规模公众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重塑。

      实践的巨变使“专业新闻工作者是把关人”这一“信条”以及新闻的专业性被质疑,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新闻业要求记者具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出现“退化”[11],如独立进行深度调查能力、核证资料能力及搜索信源能力等等其次,实践的巨变与专业教育滞后之间的“代沟”直接影响学生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认同[12]UGC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新闻与新闻机构代表的自上而下的新闻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业余传播者”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分疏愈发明显从事新闻的门槛是否越来越低?如何向学生解释从事新闻传播业和成为新闻传播人之间的区别?更极端一点来说——学生是否还需要进入院校学习?(二)态度层面:网络信息的迭代效应增加舆论引导压力迭代原指計算机计算时的重复反馈活动迭代效应是由“迭代”产生的后续现象或反射性活动[13]凭借实时互动和评论反馈机制,新媒体整合了图片、文字、视频、弹幕等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连续、滚动、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新闻可以被“无限”更新和延展,呈现出某种“迭代效应”互联网不仅提供新闻,还提供关于新闻事实的知识甚至知识的知识[14],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和活力互联网构建了新型的网络话语空间,拓宽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发表意见和批判的渠道,不仅影响舆论演变的过程,还对舆论的引导理念和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网络的使用者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学生群体,如果不及时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互联网上的信息,依法在网上发表言论,那么学生们可能因“从众心理”和“宁信心理”的影响,加剧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的趋势[15],不利于国家舆论引导工作三)行为层面:UGC的崛起使弘扬主流文化及价值观更重要Web2.0时期,伴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大规模用户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传输、发布、销售等传播环节中新闻媒体机构主导的“专业时代”受到以UGC——即用户生产内容为代表的“大规模业余时代”[16]的挑战UGC对于补充信源、强化“现场感”、提供多元的观点和意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新颖的内容、新潮的形式、丰富的传播手段、偶像效应等使得UGC在年轻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中更受欢迎而人们的选择愈多,发扬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压力愈大,也愈重要主流文化价值观好比灯塔,帮助人们不至于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认知、态度、行为这三个层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依据媒介特性有所不同借助此理论的目的仍然是以期为研究推进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借鉴三、新媒体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对策“千禧代”学生即将进入高校,他们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17]。

      推进课程思政离不开对学生群体的认真研究分析,新媒体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可以此为出发点,探索科学对策一)借鉴新媒体的交互反馈性媒介使用的变化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社交媒体在互动反馈上优势突出,教师的 “传道授业解惑”或也应加入这一要素目前,安徽理工大学正积极推进以“超星尔雅”学习平台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辅之以、等平台进行课内外的实时交流,收集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实时将热点新闻事件或话题通过信息化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优化整个“互动学习”的过程另外有趣的一点是表情包对于师生沟通有较好的效果以小黄脸系列表情为例,教师选择“鼓掌,偷笑,微笑,发怒”表情而非“优良中差”评价学生作业比较易于学生接受;选择“卖萌”表情补充在作业点评中,深得学生喜爱二)探求新媒体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新媒体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无论是宏观层面国家的媒体战略,还是微观层面个人对新媒体的认知,新媒体专业课程可以挖掘许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交融点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时,可以仔细研究这些关联,有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第一,利用课堂强化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目前很多热点话题或事件首先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导致传统新闻机构不得不关注并跟进报道这类事件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的丰富素材笔者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研讨2016年11月3日留日女学生江歌被杀案:“江歌案”是如何在互联网上一步步引爆成为热点?如果此案最初是由《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节目播出的话,“江歌案”在报道主题、报道技巧上将有何不同?教师可以通过研讨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索互联网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差异及原因,强化学生对大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