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虚一而静论荀子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838245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6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虚一而静”论荀子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张思思【Reference】荀子的“虚一而静”更多的吸收了道家的去私除偏的思想,从而为自己的认识论服务同时荀子也批判消除了道家“虚”“静”“一”的消极方面,转而把其发展为自己积极的认识观,在儒学思想中有着积极的意义Keys】虚一而静 道家 积极心态 消极心态苟子作为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更多的吸收了百家的学说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同乱军相属,不遂大道而管丁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丁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苟子厌恶乱世的政治,同时又看到各家学说的弊端,丁是自己著书立志苟子《解蔽》篇中,苟子批判了百家之说又集百家之说苟子认为“凡人之患,蔽丁一曲,而暗于大理”,认识上的片面性是因为人之自为和其所好使人滞丁一隅所致苟子“解蔽”就是要破除百家认识的片面性,达到认识的全面性,即达道而达道的方法就是“虚一而静”:当心达到“虚一而静”的境界时,我们就可以“解蔽”,获得大清明一、“虚一而静”说苟子认为“虚一而静”是指心的三种不同行为:心虚,心一,心静何谓心虚?苟子同: “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臧,谓之包藏,就是我们心中可以藏有已经知道的知识;虚,虚心也,就是我们要虚心的接受新事物,不先人为主,不要以所藏的知识来阻碍即将接受的新知识荀子的藏与虚相互存在,我们既要拥有自己的旧知识,又要虚心地接受新的知识何谓心一?苟子同:“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壹,专一也,指学习认识一件事物;两,即同时兼知,指学习认识多个事物:人天生就有认知的能力,我们用心专一认识一件事物得到知识,也要同样用这份心去认识另一件事物得到另一个知识,不能有偏颇专和两相互统一融合,而不是对立的:这个时候的一就是以同样的心去学习各种知识,最后达到大一统的状态,克服了认识的片面性何谓心静?荀子有云:“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心卧则梦,偷则白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苟子并不是让心不动,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但不能让动扰乱了心静:心静为主,主观上保持静能让我们头脑保持清醒澄明,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外界的干扰,专注自己的内心,客观全面的观察事物的种种变化,从而得到知识。

      人通过心的“虚一而静”,才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即“坐丁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 ”二、“虚一而静”对道家思想[来自wW]的吸收与批判牟宗二认为“虚静是道家的功夫,荀子这话就来自道家:无的境界就是虚一静,就使我们的心灵不黏着固定丁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荀子的“虚一而静”最终效果就是使心不黏附某物,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同复命复命同常,知常同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致虚”就是空虚其心,排除一切蒙蔽心灵的私念,“静笃”就是坚守清静,顺应自然老子的致虚静笃本是修身的方法,但通过这两者则可以知常,知常后乃知道,就可以正确的认识自然万物:苟子的虚是指虚心接受新的事物,尽管心中已有所藏,但我们仍要虚出心来接受新的知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空虚其心,排除蒙蔽心灵的私念,这一点苟于是接受了老子的虚的观念.在另一个程度上,苟子和老子的虚和静表观出了本质上的分歧,苟子认为静是心静,不因为动妨碍自己的心认识事物,心静能使我们保持头脑的清醒澄明,克服外界的干扰。

      但老子的虚静是为兀为服务的,是不要任何知识,因为任何知识都会使我们的心蒙蔽躁动,是一种消极的修身方法而荀子在此对老子有所批判,苟子认为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让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是一种积极的认识观念此外,荀子认为我们想要达到老子那种绝对的虚静是不可能的,因为认识能力是人天生就有的,因而完全的虚是不存在的同样静并不是不动,而是在动中保持心的静,静并不是抛弃一切的静,而是为了我们为了认识事物保持的一种心理状态苟子进而从减中发展虚,从动中发展静,我们可以藏一部分,虚一部分,继而藏虚结合来去除心的蒙蔽,同时在动中保持心灵的静,将动静结合起来苟子的这种思想也是为了达到更好的经世致用状态,为人全面的认识这个世界服务庄子同样在《人问世》中淡到“若一志,兀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丁耳,心止丁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睢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也提到虚宁,认为气虚方能心斋,郭庆藩疏:“如气柔弱虚空,其心寂泊忘怀,方能应物虚就是要去除一切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蔡能应万物,庄子力在消除物与我的差异,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状态苟子在吸收庄子虚的思想时,对其也有所批判苟子认为心虚是好的,能让我们出去偏见差异之心,但如果虚仅仅是寂泊忘怀的话,那样虚的最终作用就没发挥出来。

      苟子的心虚主要是为了制割大理而为君主服务,把虚功利化了在这一方面可谓是对庄子的虚的另一个方向的吸收与发展对丁一,《道德经》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二,二生万物…‘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_二得一以为天下正学术界认为这是老子在讲宇宙的生成,重在论道一既是道,道混沌而成,独立无偶,故为一苟子不以两害一,要求以同样的专一对待一切事物,可以说吸收了老子一的思想老子的一是没有万物的差别而统一存在的,没有此与彼的差异而只有万物一体荀子把这种宇宙观引入到认识论中,由宇宙的一得出人心的一,人的认识也应该没有差别而统一存在,因而我们要保证我们的心不以夫一害此一,否则就会蔽丁一曲庄子也在《齐物论>日“物兀非彼,物无非是,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庄子的一指物作为整体而为一,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一穷尽了所有的理,万物之理没有差别都在一的范围内荀子的一吸收了这个无差别的一,认为世间万物都为一,因而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以夫一害此一,并且心一的结果和庄子一的结果相同,都是知通老子和庄子的一都是为了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与自然界相融合,但荀子认为一的日的只是为了心认识物积极的对待治理物,荀子的一再次体现了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与发展。

      综上所述,荀子的“虚一而静”解了道家“蔽丁天而不知人”的蔽,去除了道家消极意义上的“虚”“静”“一”,转而用积极的心去对待虚一而静,让我们达到大清明的状态去制割宇宙大理,为社会服务,这是一种儒家的积极的心态Reference:[1]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1[2]郭沫若十批判书对荀子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3]梁启雄荀子简释解蔽[M]北京:中华书局,1983[4]郭庆藩庄子集释人间世[M]北京:中华书局,1961[5]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6]牟[来自WwW.L]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