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工法qc桥梁工程施工测量工艺标准.doc
7页桥梁工程施工测量工艺标准桥梁工程施工测量工艺标准 1 1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公路及城市桥梁工程施工测量 2施工准备施工准备2.1 仪器设备2.1.1 主要测量仪器:全站仪(测角精度不低于6〞、测距精度不低于5mm+5ppm·D)2.1.2 经纬仪(不低于J6)、水准仪(不低于S3)2.2 辅助工具和材料2.2.1 工具及材料:对讲机、棱镜组、对中杆、水准尺、塔尺、钢卷尺、盒尺、大锤、斧头、木锯、墨斗、木桩、经漆、墨汁、铁钉、小线等2.2.2 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等必须经有资质的计量检测部门检定合格2.3 作业条件2.3.1 工程定位依据的平面控制点不得少于三个,水准点不少于两个,资料齐全、有效2.3.2 具备施工设计图纸及与测量相关的设计文件2.3.3 测量人员必须具有测量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2.4 技术准备2.4.1 审核设计图纸,勘查施工现场2.4.2 编制施工测量方案,履行审批手续,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 3操作工艺操作工艺3.1 工艺流程测量桩位交接桩位复测建立桥区控制网桥梁墩、台定位基础施工测量墩、台施工测量上部结构施工测量竣工测量3.2 操作方法3.2.1 测量桩位交接3.2.1.1 交接桩工作一般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或勘测单位向施工单位交桩,施工单位应由测量负责人接桩。
3.2.1.2 交接桩应在现场进行,并附有桩位平面布置图、坐标和高程成果表等交接资料,交接桩后办理交接手续3.2.1.3 接桩时应检查桩位是否完好,交接桩数量能否满足定位测量需要,如果桥梁与在施道路连接时,应在连接处向桥区外多交至少一个坐标点,以便于和道路进行联测,并根据现场通视情况,向相关单位提出补桩加密的要求3.2.1.4 接桩时应在现场进行桩位标注,并做好标记3.2.1.5 接桩后应及时进行桩位保护,必要时可采取混凝土加固、砌井、钉设防护栏杆等措施3.2.2桩位复测3.2.2.1 接桩后依据设计图纸和交桩资料进行内业校核,检查成果表中的各项计算是否合格3.2.2.2 控制桩的坐标复测应采用附合导线测量方法,高程复测应采用附合水准测量方法复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控制桩的测量精度等级3.2.2.3 复测后发现问题应及时与交桩单位联系解决,并向监理或建设单位提交复测报告,复测成果得到确认后方可使用3.2.3 建立桥区控制网3.2.3.1 平面控制测量⑴ 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地形、地貌和桥梁形状布设,小型桥梁可在原有导线网的基础上做适当加密形成桥区加密平面控制网,但应尽量形成直伸导线,以保障测量精度。
特大桥、跨河桥或跨高速公路桥的平面控制网,可根据桥形和地形及施工要求布设成三角网或导线网⑵ 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定的三角点、二级以上的导线点及相应精度的GPS点,均可作为桥梁工程的首级控制⑶ 平面控制网通常采用导线测量、GPS测量和三角测量等方法测设水平角测量采用方向观测法,距离测量宜采用电磁波测距,并应选用与控制网精度要求相应的等级⑷ 点位应设置稳定,控制点间通视良好,便于施测和长期保留⑸ 桥区平面控制网测设后应与道路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并绘制点位布置图,标注必要的点位数据3.2.3.2 高程控制测量⑴ 首级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环形或附合水准路线,并与道路高程控制网联测⑵ 2000m以上的特大桥一般为三等水准测量,1000~2000m在特大桥为四等,1000m以下的桥梁为五等⑶ 在多丘或山地不便于进行水准测量时,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其精度应满足相应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⑷ 高程控制点应布设在土质坚实、便于施测的地方,并定期复测3.2.4 桥梁墩、台定位3.2.4.1 桥梁墩、台平面定位控制应依据桥区平面控制网,在墩、台的轴线上布设控制点或引桩也可直接桥区控制点作为墩、台定位的控制点。
3.2.4.2 桥梁墩、台高程控制点一般直接采用桥区高程控制网上的控制点3.2.4.3 桥梁墩、台定位一般采用极坐标等方法,定位后应对墩台实际位置与设计的相关数据进行校核3.2.4.4 墩、台定位控制点测设后应绘制平面控制定位图,标注点号及墩台各部位的数据关系3.2.5 基础施工测量3.2.5.1 明挖基础的施工放样应根据墩、台平面控制点,按设计图纸先测放出墩、台位置控制线,再进行细部放样3.2.5.2 明挖基础的高程控制采用水准测量,必要时利用悬吊钢尺,将高程引测至基槽内,并在距槽底1m处稳定的坑壁两侧布设临时水准点3.2.5.3 桩基放样应根据墩、台控制点,用轴线交会法或极坐标法进行定位施工前应对各桩基分别定出十字控制桩,以便于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查3.2.5.4 沉井下沉过程中的平面位置应用极坐标法或角度交会法进行检测采用角度交会法测量时交会角应尽量接近60°,同时,必须用三个控制点进行交会3.2.5.5 桩基施工过程中的高程控制可采用十字高程桩控制3.2.5.6 在水准测量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沉井下沉前的高程测放和在下沉过程中的监控一般采用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3.2.6 墩、台施工测量3.2.6.1 墩、台施工放样采用借线法投测轴线控制线,也可用极坐标方法或角度交会法进行施工放样。
3.2.6.2 墩、台高程控制测量采用附和水准测量方法,高差较大时用钢尺悬吊法配合观测3.2.6.3 墩、台垂直可采用经纬仪、铅直仪或垂线法进行控制3.2.7 上部结构施工测量3.2.7.1 垫石的施工放样一般先根据轴线控制点测设梁台中线和墩柱中心点,检查同一梁台的墩柱间距以及与相邻梁台的跨距,符合设计要求后再根据梁台中线和墩柱中心点进行垫石放样3.2.7.2 上部结构施工前应根据墩(台)的垫石(支座)中心检查跨度和全长,并复测支座顶面的高程和平整度3.2.7.3 桥梁护栏安装前应根据桥梁中心线进行放样,分别弹上护栏边线或控制线沿护栏边线测设高程点,直线段点间距10m测设一点,曲线段点间距2~5m根据测设的高程点控制护栏顶面的安装标高3.2.7.4 桥面铺装前应复测桥梁中线的高程并在护栏内侧的立面上测设桥面的标高控制线3.2.8 竣工测量3.2.8.1 竣工测量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测绘单位进行3.2.8.2 竣工测量完成后,由承接竣工测量的单位编制《竣工测量成果报告书》,由建设单位留存并报送规划部门4 4 质量标准质量标准4.0.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0.1的规定。
4.0.2 GPS测量控制网的设置精度和作业方法应符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其主地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0.2的规定4.0.3 平面控制网三角测量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4.0.3的规定表表4.0.14.0.1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测回数 等级导线 长度 (km )平均 边长 (km )测角中 误差( 〞)测距中 误差( mm)测距相对 中误差DJ1DJ2DJ3方位角 闭合差 (〞)相对闭合 差一级40.5515≤1/30000-2410 n≤1/15000二级2.40.25815≤1/14000-1316 n≤1/10000三级1.20.11215≤1/7000-1224 n≤1/5000表表4.0.24.0.2 GPS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级别每对相邻点平均距离d(k m)固定误差 a(mm)比例误差 b(mm/km)最弱相邻点点位 中误差m(mm )一级4.05110二级2.05210三级1.05210表表4.0.34.0.3 平面控制网测量的等级平面控制网测量的等级等级桥位控制测量四等三角1000~2000m的特大桥一级小三角500~1000m的特大桥二级小三角<500m的大、中桥4.0.4 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0.4的规定。
4.0.5 电磁波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0.5的规定表表4.0.44.0.4 三角网测量的技术要求三角网测量的技术要求测回数 等级平均边 长(km )测角中误 差(〞)起始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DJ1DJ2DJ3三角形最大 闭合差(〞 )首级≤1/四 等加密1.0±2.5 ≤1/70000≤1/4000046-±9.0一级小三角0.5±5.0≤1/40000≤1/20000-34±15.0二级小三角0.5±10.0≤1/20000≤1/10000-12±30.0表表4.0.54.0.5 电磁波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电磁波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观测次数平面控制 网等级测距仪精 度等级往返总测 回数一测回读数 较差(mm)单程各测回较 差(mm)往返较差Ⅰ4~6≤5≤7四等 Ⅱ114~8≤10≤15≤ 2 (a+b·D)Ⅱ2≤10≤15一级 Ⅲ1-4≤20≤30Ⅱ1~2≤10≤15二级Ⅲ1-2≤20≤304.0.6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0.6的规定表表4.0.64.0.6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每公里高差中数中 误差(mm)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 或环线闭合差(m m)等级 偶然中 误差M△△全中误 差Mw水准仪 的型号水准尺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平地山地三等±3±6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12 L±4 n 四等±5±10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20 L±6 n 五等±8±16DS3单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30 L±10 n注:L为水准测段长度(km);n为往返测的水准路线测数。
4.0.7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达式4.0.7的规定表表4.0.74.0.7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测回数等级仪器三丝法中丝法指标差较差 (〞)竖直角较差 (〞)对向观测高差较 差(mm)附合或环形闭 合差(mm)四等DJ2-3≤7≤7±40 D±20 ∑D 五等DJ212≤10≤10±60 D±30 ∑D注:D为电磁波测距边长度(km)4.0.8 各项施工测量定位后应进行验线,其限差应符合表4.0.8的规定表表4.0.84.0.8 施工测量定位限差施工测量定位限差施工部位平面位置允许允许偏差(mm)高程允许偏差(mm)墩、台定位±5±3 桩基定位±15±10 沉井定位±15±10 支座定位±5±3 5 5 成品保护成品保护5.0.1 桥区控制网的桩位和桥梁轴线控制桩种类应根据工期长短确定合同工期在两年以内的用木桩、桩顶钉小钉作标志;合同工期在两年以上的用混凝土桩、桩顶用钢筋断面划十字线作标志桩底的埋深应在当地冻土层以下5.0.2 各种控制桩一律用水泥加固和砌砖围护;在桩位旁钉设标志牌、标注桥名和点号;特殊桩位应钉设三角架或搭设围护栏进行保护。
5.0.3 桥区控制网应每年复测一次,雨水多的地区应增加复测次数5.0.4 做好桩位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高度重视,做到不碰桩位、不在桩位上堆压物品、不遮挡桩位之间的视线5.0.5 施工中测放好的临时点位应及时交付施工人员保管使用,需要进行复测或报验时应有专人在现场负责保管5.0.6 测量资料应及整理,原始测量数据应保留原件,需要使用时可采用复印件 6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应注意的质量问题6.0.1 测量作业前要严格审核起始依据的正确性,测量中坚持测量作业与计算工作步步有校核的工作方法,以保证测量成果的正确可靠6.0.2 水准测量前要对仪器严格检校,观测中注意消除视差,尽量使前后视线等长和选择奇偶测站的操作方法,必要时采用上午往测、下午返测的方法进行观测,以避免闭合差超限6.0.3 极坐标定位所选择的测角仪器与测距设备要匹配,如缺少高精度测距设备时可采用角度交会法进行定位,以提高定位精度6.0.4 角度交会法定位时应尽量使交会角接近60°除了布设控制网时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