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翻译研究理论与方法.doc
13页认知翻译研究:理论与方法王寅川外国语大学语言哲学与认知科学研宄中心自国外20世纪80-90年代提出研究“翻译过程”和“翻译能力”以来,欧洲学 者们运用认知科学和先进设备不断设计出种种实验和方法本文简述了十数种常 见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讨论其优缺点,积极推荐“数法并用”的策略当今认知 翻译学当走“上勾下联”之路,即立足于翻译学,既要向上发展进入到“形而 上”理论层面;也应向下联通,进入到“形而下”实验层面只有真正实现“三 合一”目标,才能大力推进我国认知翻译学的建设,尽早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关键词:认知翻译学;翻译过程;翻译能力;实验方法;上勾下联;加之,在许多西方学者的眼中,“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大致 一样,当用现代科技实验来验证有关语言和心理在头脑中运作的过程和方法, 他们所谈论的“认知翻译学”也与此相仿,应当探索如何将先进的科技设备和 软件运用于翻译过程和翻译能力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上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 趋势更为明显,欧洲等地建立了研允“翻译过程”的机构和所立科研项目主要 有:(1) 丹麦的 CRITT (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2) 挪威的 EXPERTISE ( Expert Probing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Processes);(3) Li西的 UFMG ( Universidade Federal de M inas Gerais ) LETRA (Laboratory for Experimentation in Translation);(4) EYE-TO-TT欧洲项目,主要参与者来自奥地利、保加利亚、丹麦、芬兰、 挪威、瑞典等国,将EEG、Eye Tracking、Keystroke Logging三项技术结合起 来研宄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Lachaud ( 2011: 131 - 154)对其作出了论述;(5) 西班牙的 PACTE ( Expertise and Environment in Translation 翻译能力 和评价习得过程);(6 )奥地利的 Trans Comp ( Translation Competence)、G pferich 等 (2008 )、G pferich ( 2009)追踪一组学生数年的翻译过程,且与专家译者 对比;(7 )瑞士的 CTP ( Capture Translation Process) 0本文拟简述译界常用的十数种实验方法及其优缺点,以飨读者。
2. 翻译过程和翻译能力2. 1翻译过程任何行为都有“过程”和“结果”之分,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 的终极产品过往翻译研究大多落在“译文结果”上,注重分析、对比、评价译 文,而忽视了译文产生的过程,这一缺陷近年来得到了扭转20世纪80年代, Krings ( 1986 )、Gerloff ( 1986 )、L rscher ( 1986)、J skel inen (1989)等在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现代实验设备和计 算机软件)的影响下提出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翻译过程(Translation Process)",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在翻译活动中的思维过程显然,这一 研宄新范式跳出传统思路,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意识杨自俭和刘学云(1994)曾指出,翻译学的任务就是要研宄译者的这种特殊思 维活动的规律根据Gile ( 1995)和如12等(2007)的观点,它主要包括三 个阶段:(1)译出语理解;(2)译入语生成;(3)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目 前,译界主要运用诸如“出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 ”、“控制实 验法(Controlled Experiment) ”、“学生-专家对比法(Comparison betw een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等来发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规律,为认知 翻译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1995年在捷克的布拉格召开了第九届^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 口笔译认知过程)”国际研讨会,两年后由Danks等人( 1997 ) 主编出版了同名论文集,从各个不同角度论述了口笔译时的心智运作过程,这 标志“翻译与认知”的跨学科研宄(又叫“学科整合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学科漫游Disciplinary Nomadism ”)正式开始,越来越多的 翻译学者开始关注人们在翻译吋心智运作的方式,这就是方梦之先生所说的 “翻译的认知转向”之滥觞这一新兴跨学科的出场,既推动翻译理论的建设, 也为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开拓了新领地Tirkkonon-Condit ( 2000 )出版了 Tapping and Mapp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lves ( 2003 )出版了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G pferich 等(2008)出版了 Looking at Eyes: Rye Tracking Studies of Reading and Translation Processing; Shreve 和 Angclonc ( 2010) 出版了 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等等,它们都对认知翻译学作出了重要贡 献。
2009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Monash大学召开的第三届IATIS会议,主题之 一为 “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翻译的认知探索)”详细讨 论了如何运用先进设备来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论述翻译过程,进一步推动了认 知翻译学的实证性研允我国学者张泽乾(1988)分别从语言学和信息论角度论述了翻译过程,且重点 分析了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翻译模式中“分析、传译、重构”的心智加工过程 蒋素华(1998)介绍了德国学者L rscher ( 1991)运用心理语言学方法研究翻译过程的观点,文中也述及了 TAP方法(参见下文)颜林海( 2008)在其 专著中也专辟-节论述了翻译过程的国外研宄简史2. 2翻译能力及其习得值得我们注意的是,Toury ( 1995)和Shreve ( 1997)等提出的“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翻译能力进化)”,以及 Chesterman ( 2000 )提 出的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发展翻译能力)”的议题, 使得“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简称TC) ”,如同“语言能力 (Language Competence) ”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 —— 样,再次受到翻译学界的密切关注。
由西班牙学者Beeby、Fernandez, Fox、 Albir、Kuznik、Neunzig、Rodriguez、Romero、Wimmer 等组成的 “PACTE Group (翻译能力和评价习得过程小组)”,以及Orozco (2000)、G pferich ( 2009) 将“翻译过程”与“语言习得”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 “翻译能力习得”的问 题,进-步推动了该议题向纵深发展3. 实证方法和研宄工具正如上文所述,翻译的认知过程和习得能力的研宂大多还停留在理论思索的层 面,尚未见具体的、大规模的实验数据近年来,一批翻译学家为弥补这一缺陷, 成立了跨学科研究小组,运用(后)现代科技设备和软件从事了一系列实证研 宄,为将“论点与论据、理论与方法、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结合型研究推向 丫一个新阶段笔者现将这些年国外发展起来的研究翻译过程和能力的实证方法 分别介绍如下为便于叙述,本文暂将翻译所涉及到的语言设定为英语和汉语, 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3. 1 TAPs,为“Think-aloud Protocols (出声思维法)”的缩略语,将执行 某任务或解决某问题时心婢中所思所想用词语大声说出来(Verbalization), Btihler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这一方法,Ericsson和Simon ( 1984)将其引入 研宄翻译过程,要求译者在执行某项翻译任务时,将具体的转写过程用口头表 达出来。
李德超(2004,2005)也对其作出了论述该方法乂分两种:(1)边转写边表达,叫“共时法(Concurrent Protocol) ” ; ( 2 )转写后 再重述,叫“反省法(Retrospective Protocol) ”这一实证方法早由我国学者蒋素华(1998)介绍引进,其优点十分明显:成本 投资较小(耳机和录音机),不需要添置什么其他复杂和昂贵的设备,选好几 篇待译英语段落,邀请儿位被试者在一特定场地即可实验将他们译好的汉语书 面文字与他们口头叙述的录音内容进行比对,考察译者心中所思所想与实际书 面文字之间的“同”和“异”,调查它们的分布比例,分析差异的原因,同时 还可发现门头表达与书面文字之间的差异,这也有助于研究门译和笔译的翻译 认知过程但该法的缺陷也很明显:书面翻译时的心智运作过程都能被意识到吗?每个被 试者的表述能力都相同吗?他们都能将心智中所思所想用词语表述出来吗?若 不能,该实验又将如何进行下去? “口头表达的速度”和“词汇空缺”也是一 些必须考虑的因素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nvS手”的一致性? “动门” 了就会影响到“动手”,连翻译这一主要任务都进行不下去了,还谈何研宄翻 译过程?倘若这些基本前提得不到保障,就很难保证TAP实证研宄的有效性和 可靠性。
3. 2 TPP,为奥地利“翻译能力研究小组(Trans Comp Research Group)所用 术语“Translation Process Protocol (翻译过程法)”的缩略语,发展了 TAP, 在转写过程中不仅要记录他说的内容,还要考察他的相关行为,如奔阅词典、调 整耳机等动作G 9【614(等(2008, 2009)对其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一方法的优缺点基木同上,添置摄像机也不需要多大的投入,但最大的疑问 是:相关行为与翻译过程究竟有多大关系? “査阅词典”只能说明译者不认识 原文中词语,或一时找不到合适词语;调整耳机是因为戴得不舒适,不一定与 理解有多大关系3. 3 Keyboard Logging (键盘记录,乂叫 Keystroke Logging , Key Logging ), 可用一特殊设计的软件来记录人们翻译时敲击键盘、使用鼠标的情况(包括键 入、删除、翻页、粘贴、暂停等,及其频率和速度),然后可以AVI文件形式回 放,以此来考察使用了哪些键,它们的使用频率用此法可发现“翻译单位”(两暂停之间的单位)一种常用的工具软件是丹麦的哥本哈根商学院 Jakobson和Schou ( 1999)力研宄翻译过程设计出“翻译记录软件 (Translog) ”。
该软件还具有“屏幕记录(Screen Recording) ’’的功能,将 所有键盘输入的动作及其对应的屏幕显示记录下来,可以任何所需要的速度回 放,或静态播放,可获得译者“所思所想”和“所译所写”之间互动关系的详 细数据,观察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细微之处,这一工具可有效弥补“键盘记 录法”和“出声思维法”之不足屏幕记录法”可弥补“问卷调查”和“反省口述法”所遗留下来的部分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