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课件)第七章清代的文学理论批评.ppt
57页第七章清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目录q 第一节 概述 q第二节 王夫之的诗论 q第三节 叶燮的《原诗》 q第四节 桐城派的文论 q第五节 清代的词论 q第六节 李渔的戏曲理论 q第七节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 q 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它没有汉人的经学而能 有汉学之长,它也没有宋人的理学而能撷宋学之精 其他如天算、地理、历史、金石、目录诸学都能在昔 人成功的领域以内,也自有它的成就就拿文学来讲 ,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 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 明人以小说戏曲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 间,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 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 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节 概述一、清廷的文化政策o从康熙时期开始,清政府对士人的治理,从高压 政策转为怀柔手段,从军事打击转为思想控制, 并将思想控制的重心放在重建封建伦理秩序上Ø提倡理学以程朱理学为立国之本,“崇儒重道” Ø荐举鸿博,整理图书Ø大兴文字狱,以消除异端,镇压反抗 二、清代的学术品格 o清初,总结明亡教训,反思心学弊端,提倡经世 致用的实学,培养了重实证、归纳、考据的务实 学风。
顾炎武、黄宗羲o代表清代学术品格的“乾嘉考据学”:文字狱盛行,使文士把全部精力投到文字训诂、名 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文献整理工作 中 o“集大成”的时代学术特色:大型图书编纂、多样学术领域全面繁荣,取得了超越任何时期的学术成就 黄宗羲三、清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o清初:n批判明代台阁派,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在文学的 艺术规律上提出很多深刻的见解n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钱谦益、吴伟业 o康乾时期:清代文学批评的全面发展n文学的内部规律总结:悬置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探讨 ,集中探讨作品的流变、体裁、艺术特质和形式风 格n叶燮《原诗》、王士祯 “神韵”、沈德潜格调说 、 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三、清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o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反桐城派:钱大昕、袁枚、章学诚、阮元、章学诚 o古典词学的成熟期:n清初:阳羡派和浙西派n中期以后:常州词派 o清代小说理论: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 o清代戏曲理论:李渔的《闲情偶寄》第二节 王夫之的诗论 o在那个以天赋、学识和多产 而闻名的世纪,他堪称一位 集天赋、学识和多产于一身 的顶尖人物——宇文所安王夫之(1619—1692) 一、王夫之诗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o气论以人和人的存在为本,重“气”而着眼于“化”,论“道” 而落实于“器”,言“性”而重乎人“情”。
由此构成了其 诗学体系的理论基础o性情n反对宋明理学家空谈心性,把性与情、理与欲割裂 对立起来n“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情者,性之端也,循情可以定性也二、“诗道性情”论 o“情”为诗歌之本,是王夫之诗歌体系的“基石”Ø诗以道性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 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古诗评选》卷 四) Ø长言咏叹,以写缠绵悱恻之情,诗本教也《 夕堂永日绪论内篇》) 二、“诗道性情”论 o诗歌能“动人四情”,“动人兴观群怨”n对传统的“兴观群怨”说进行改造和提升,将它 由传统的文学功能论提升到文学“动人四情”的 本体论高度n诗之泳游以体情,可以兴矣;褒刺以立义,可 以观矣;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 不尽于言,可以怨矣《四书训义》卷二十 ) 三、“情景相生”论 o在心物感应的审美理论基础上,提出“情景相生相融” 的诗歌意象理论Ø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 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内编》)Ø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唐诗评选》卷四) Ø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 夕堂永日绪论内篇》) 三、“情景相生”论 o如何做到情景交融n应该“即目会心”,“情景相凑”,“以心目相取” ,“心目”,是一种审美直觉,一种不需预设的情 景相凑的“当下直观”。
n写景至处,但令与心目不相暌离,则无穷之情 ,正从此出《古诗评选》卷五) 三、“情景相生”论 o “现量”说n全面地阐述了审美直觉的理论内涵,揭示了审美直 觉的现在性、现成性和真实性的特点n“僧敲月下门”,只是妄相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 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然者,以其沈吟“推 ”“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 敲,必居其一,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 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夕堂永日绪论内 编》)四、论以意为主,反对死法 o“以意为主”:n诗歌创作必须坚持艺术形象性的原则n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堂永日绪论内篇》 )o诗歌创作中的“活法”与“死法” 第三节 叶燮的《原诗》 o《原诗》是中国诗歌理论发展 史上的杰作,它系统地阐述了 诗歌的本原、文学发展以及诗 歌创作主客关系及思维规律等 问题,在理论的系统性上大大 地超越了前代 一、以“变”为动力的文学发展观 o诗歌的源流正变叶燮超越明代复古与求变两派的门户之争,提出正变 统一、以“变”为动力的文学发展观 o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 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 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嬗升降 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 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 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 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 ,又必自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 居于衰也 一、以“变”为动力的文学发展观 o自有天地即有古今古今者,运会之迁流也有 世运,有文运世运有治乱,文运有盛衰,二者 各自为迁流《百家唐诗序》)o“若夫文之为运,与世运异轨而自为途文运”不同于“世运”,诗歌的正变与时代的 先后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只是诗歌自身的发展盛 衰问题 一、以“变”为动力的文学发展观 o历考汉魏以来之诗,循其源流升降,不得谓正为源而 长盛,变为流而始衰惟正有渐衰,故变能启盛如 建安之诗,正矣,盛矣;相沿久而流于衰,后之人力 大者大变,力小者小变六朝诸诗人,间能小变,而 不能独开生面唐初沿其卑靡浮艳之习,句栉字比, 非古非律,诗之极衰也而陋者必曰:此诗之相沿至 正也不知实正之积弊而衰也迨开、宝诸诗人,始 一大变彼陋者亦曰:此诗之正也。
不知实因正之至 衰,变而为至盛也盛唐诸诗人,惟能不为建安之古 诗,吾乃谓唐有古诗” 二、论“理、事、情”与“才、胆、识、力” o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 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 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 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 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 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 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 ,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 二、论“理、事、情”与“才、胆、识、力” o“理、事、情”,“才、胆、识、力”对传统诗学中心物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说明文学创 作是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的结合o“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 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 之趣,则情也n“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n“事”:事物循其“理”而发生发展的过程n“情”:事物所呈现的情状 二、论“理、事、情”与“才、胆、识、力” o“理、事、情”,“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 气”是万事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诗与文章之生 机和活力所在。
o在“理、事、情”三者中,叶燮对“理”给予特别的 重视:“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惟明其理,乃 能出之而成文”二、论“理、事、情”与“才、胆、识、力” o才、胆、识、力总之为“志” n才:作者先天禀赋的才华,驾驭创作法则的具体能 力n胆:作者的胆略和勇气,创新精神n识:作者对外在事物美丑是非的辨析能力n力:作者表现其才思识见的能力,自成一家的笔力 o才、胆、识、力四者不可分割以“识”为核心 三、论创作过程及形象思维 o诗之基——“胸襟”n“胸襟”:作家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情操n叶燮以胸襟为“诗之基”是对传统诗论“修辞立 其诚”的发展,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o具体的创作环节——取材、匠心、文辞 三、论创作过程及形象思维 o或曰:“先生发挥理、事、情三言,可谓详且尽矣然 此三言,固文家之切要关键而语于诗,则情之一言 ,义固不易;而理与事,似于诗之义,未为切要也 先儒云:‘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若夫诗,似未可以物 物也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 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 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 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若一切以理概之, 理者,一定之衡,则能实而不能虚,为执而不为化, 非板则腐。
三、论创作过程及形象思维 o子但知可言可执之理为理,而抑知名言所绝之理之为 至理乎?子但知有是事之为事,而抑知无是事之为凡 事之所出乎?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 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 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 ,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o这段话的理论意义n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形象思维”的概念n指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是互补性的关系 第四节 桐城派的文论 o桐城派是清代文学史上活 动时间最长的一个古文流 派,它在康熙年间由安徽 桐城人方苞开创,由其同 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 发展、光大 方苞(1668-1749) 姚鼐(1732—1815) 一、方苞的“义法”说 o方苞将“义法”说作了进一步的推阐,使之成为桐 城派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核心 o《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后之深于文 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 《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 ,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 一、方苞的“义法”说 o含义n“义”,指《春秋》的“雅正”的思想,具体体现为对 所记事物的褒贬n“法”,指《春秋》在语言形式上的精当,它在遣词 造句、剪裁增删上有严格的讲究,而这些讲究完全 出于表达思想的需要。
o“义”就是文章的内容,“法”是文章的形式义、法相得:“言有物”、 “言有序”内容和形式相统一 一、方苞的“义法”说 o自周以前,学者未尝以文为事,而文极盛;自汉以后 ,学者以文为事,而文益衰,其故何如?文者,生于 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戋戋焉以文为事, 则质衰而文必敝矣古之圣贤,德修于身,功被于万 物,故史臣记其事,学者传其言,而奉以为经,与天 地同流其下如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志欲通古今 之变,存一王之法,故纪事之文传荀卿、董傅,守 孤学以待来者,故道古之文传管夷吾、贾谊,达于 世务,故论事之文传凡此皆言有物者也其大小厚 薄,则存乎其质耳矣!(《杨千木文稿序》) 一、方苞的“义法”说 o释“义”为“言有物”n重“义”、重“有物”,有重视文学的现实性的一面n此“义”,基本上不出传统儒学,程朱理学 o方苞释“法”为“言有序”,n提倡一种根据内容因宜而变的活法n于文章语言的总倾向是主张“雅洁” 二、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 o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 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 ,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譬如大匠操斤 ,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 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 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 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论文偶记》) 二、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 o方苞与刘大櫆n方苞重视“义”对“法”即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