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1复习资料.doc
27页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第 一 章 上 古 神 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的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
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追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1、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 始祖神化:女娲补天、女娲造人3、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 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 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6、 忧患意识7、 厚生爱民意识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 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
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引《归藏启筮》语),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 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8、 反抗精神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 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争帝等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慧力紧密相联的。
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在原始先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原始先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这种感受、理解世界的方法,是神话诞生的土壤,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上古神话思维的特点 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 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二、具体、形象的思维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 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三、情感体验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 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这些具有意志、情感的自然万物,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不正是构成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吗?同样,在神话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情感体验的。
四、隐喻和象征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追溯历史、交换思想、总结经验、表达信仰等,往往会涉及一些较为抽象的观念,因此,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比如把葫芦和禽卵视为母体崇拜、生殖崇拜,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例子可以说,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有一些意象的寓意相当复杂、丰厚,如龙这个意象,它不但是部落的符号,同时还包含着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成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一、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 现过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 《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另一则有关夔的神话,在孔子那里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二、神话发展为仙话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古代神话人物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质量,都被严重地削弱了。
三、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如《庄子》、《离骚》、《诗经大雅生民》、《洛神赋》、《柳毅传》、《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榜》、《红楼梦》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第 二 章 《诗 经》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颂《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颂扬祖先功德,亦有祭祀神灵祈求降福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也是一组歌颂周人先公、先王的颂诗但同时又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二、农事 -- 颂、风周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体,酿成了重农的文化传统,因此也直接反映在诗歌中如《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以祭歌的形式反映出周人的农业生活和重农意识《小雅》中的《甫田》、《大田》,以及《国风》中的《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豳风七月》等亦属此类。
《豳风七月》是农事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三、燕飨 -- 雅周代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燕飨诗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击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诗经》中许多其它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不仅祭祀、燕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它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四、怨刺 -- 雅、风这类诗多产生在王室衰微、政治昏乱的西周末东周初,所谓“变风”、“变雅”即是这类诗如《大雅》中的《荡》、《抑》、《瞻卬》、《召旻》、《民劳》、《板》等;《小雅》中的《北山》、《十月之交》、《正月》、《巷伯》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秦风黄鸟》、《墉风相鼠》、《北风新台》、《陈风株林》等。
这类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体现了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五、战争徭役 -- 雅、风战争和徭役也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存在,也被直接地反映在诗歌中如《秦风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