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实施办法.doc
9页企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实施办法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企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实施办法版本号: A修改号: 1页 次: 1.0 审 核: 批 准: 发布日期: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实施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劳动关系争议,及时了解和掌握产生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妥善处置可能发生的情况,根据本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是在公司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工会牵头并组织,各职能单位广泛参与,贯彻“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方针,运用预测、预报、预审、预防等措施,及时掌握产生劳动争议的诱因,有效调解劳动争议,及时化解和处理各类劳动关系突发情况的工作机制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组 织 领 导 第三条 公司成立由工会及职能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企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建立、运行和实施组长由工会主席担任。
各单位协调小组由该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组成,负责本单位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具体实施组长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第四条 发挥工会组织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中的作用,公司工会要有专人负责,各协调小组要设立信息员,及时收集并反映本单位和本班组劳动关系预警信息,并积极协助工会领导做好协调劳动关系的各项工作 第三章 预 测 第五条 预测是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工作的首要环节通过收集、分析信息,科学推断和把握劳动关系领域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预测的主要内容: 1、国家、地方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因利益关系调整而引发的热点和难点 2、企业改革、改制、结构调整和人员分流过程中,涉及职工所关心的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民主权利等方面的矛盾 3、可能引发职工怠工、消极工作、辞职等不稳定因素 4、当前劳动争议的突出矛盾和主要特点第六条 在预测中要建立以下制度 1、情况报告及汇总制度各协调小组信息员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报告给本单位劳动关系预警工作协调小组,并填写《劳动关系预警信息表》报公司工会每季度填报一次,遇有特殊情况随时填报必要时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先行报告,后再书面填报公司工会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作为劳动关系预测分析的重要依据。
2、现状分析会制度各单位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协调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倾向性的问题和矛盾,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策略企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协调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通报汇总信息,分析研究劳动关系中的突出矛盾,提出协调处理意见,重大问题报告公司办公会议 3、联系制度企业工会工作人员分工负责了解联系点劳动关系动态,随时进行沟通,各协调小组也要经常与工会加强联系,共同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工作 4、台帐制度企业工会要建立信息报告、情况汇总、现状分析、联系制度等台帐,记录整理 第四章 预 审第七条 预审是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关键环节预审是对企业改革、改制、结构调整、人员分流过程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案进行法律、法规、政策性的审核过程通过审核,确定这些方案是否内容合法、程序合法,防止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第八条 预审要坚持民主程序主要形式是平等协商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工会要依法参加源头决策,提前介入企业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论证,充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改革、改制、结构调整、人员分流、劳动分配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按法律法规规定,未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不得进入实施程序第九条 凡涉及面广并可能引发不稳定或突发事件的改革方案,应在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前一周呈报上级工会预审(同时报劳动、经委部门备案),上级工会在规定时间内(三日)未作答复的视作同意。
第五章 预 报 第十条 预报是向上级工会(部门)反映公司集体劳动争议、集体上访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环节预报可使上级工会(部门)及时掌握公司劳动关系矛盾的现状、趋势及原因,以采取相应对策第十一条 预报要及时准确凡企业出现劳动关系紧张或可能诱发劳动关系紧张的不稳定因素,工会主席作为责任人,必须向同级党政部门和上级工会报告第十二条 凡属集体上访、集体争议等突发事件,必须在事发当天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同级党政部门和上级工会报告,并于三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事件的原因及调处情况 第六章 预 防 第十三条 预防是运用法律武器,通过疏导、调解、援助等措施,化解矛盾,确保稳定第十四条 预防要标本兼治要依法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工厂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办事,依法治厂,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经常对干部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法律咨询等活动,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制意识要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知法律、善维护”的工会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第十五条 预防要抓苗头当出现劳动关系不稳定苗头时,各级工会组织要主动会同党政领导和部门及时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十六条 要认真履行《集体合同》,积极推进平等协商,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和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的作用,不断加强检查、监督、调处的力度对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职工,工会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