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docx
18页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 Summary:武昌经心、黄州经古书院,追步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考课也以明理致用为务,是晚清著名的古学书院今存《经心书院集》《经心书院续集》《黄州课士录》三种课艺总集,可见当日考课的大致情形经史、经济和词章,这是两书院的学术定位课艺命题注重融入时代意识和乡邦情结,不仅培植生徒的学问之基、经世之才,也激发生徒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术、时代和乡邦,是两书院的“情怀”所在,而举业、励志和怡情,则是书院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两书院的课艺总集,直观而典型地呈现了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Key:武昌经心书院 黄州经古书院 考课 课艺作者鲁小俊,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 武汉 430072)清代书院特重考课,考课的试卷通称课艺,也叫课作、课卷按考课内容分,清代书院主要有三种类型大多数书院考课八股文(其中有的兼课试帖诗),可称为“时文书院”自阮元在杭州创设诂经精舍(1801年),在广州创设学海堂(1820年),考课经史词章的书院蔚起,成为晚清教育和文化的新景观士人始知八股试帖之外,尚有朴学,非以时艺试帖取科名为学也。
士人不复于举业中讨生活,皆力臻康、乾、嘉、道诸老之学,贱视烂墨卷如敝屣,光绪中叶以前之风气如此这类书院为“古学书院”19世纪60年代以后,时务之学、泰西之学,成为部分书院考课的主要内容,这类书院属于“新学书院”武昌经心书院和黄州经古书院,是晚清有代表性的古学书院本文以两书院的课艺为中心,从学术定位、时代意识、乡邦情结、实现路径等方面,探究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一、三种课艺总集:经心、经古书院的考课成果 [见英文版第61页,下同]武昌经心书院,同治八年(1869)创设,次年建成初以经解、史论、诗赋、杂著课士,继分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科(1897年),后又改为天文、舆地、兵法、算学四科(1899年)经心书院的创设,得力于时任湖北学政张之洞的主导其后,张任四川学政和两广总督,创设成都尊经书院和广州广雅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调任湖广总督,于次年在武昌创设两湖书院,又将黄州河东书院改为经古书院,并安排门生周锡恩掌教经古书院将考课成果选编成册,是清代中后期書院的风尚湖北书院的课艺总集,现今所能见到的有六种其中汉阳《晴川书院课艺》(1868年刊)、江夏《高观书院课艺》(1887年刊)、武昌《江汉书院课艺》(1891—1892年刊),皆为八股文总集,这三所书院也是传统的时文书院。
武昌经心、黄州经古书院追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读书求通材”,“学期有用”,其考课题目也以明理致用为务两书院的考课成果,汇编为三种课艺总集:(1)《经心书院集》,光绪十四年(1888)冬仲湖北官书处刊,左绍佐序凡四卷:卷一、卷二“经解”10题49篇,卷三“论著”7题22篇,卷四“诗赋”16题46篇作者及入选篇数情况:陈培庚13篇,张增12篇,周以存8篇,陈曾望7篇,杨介康、钱桂笙各6篇,王家凤、黄觐恩各5篇,李心地、石超、姚虞各4篇,陈之茂3篇,陈嗣贤、李文藻、刘景琳、王廷儒、高崇煦、娄正寅、朱筠声、舒福清各2篇,郭集琛、屈开埏、刘传镛、熊汝明、常兆璜、尹家楣、萧树声、严用彬、陈登庸、李文熙、夏良材、姚汝说、万綮、张极翔、石致中、杨昌萃、邱兆华、朱希文、张序宾、余培麟、徐第瀛、彭承骧、彭邦桢、陈略各1篇2)《经心书院续集》,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仲湖北官书处刊,谭献序凡十二卷:卷一、卷二“说经”29题44篇,卷三至卷五“考史”48题89篇,卷六至卷八“著述”34题70篇,卷九至卷十二“辞章”入选篇数较多者:黄云魁21篇,郭拱辰19篇,钟龙瑞16篇,甘鹏云、贺汝珩各15篇,朱楙春14篇,刘铭勋13篇,陈伦、雷以震、刘培钧各11篇,甘葆真10篇,雷以成、周昌甲各8篇,王廷梓7篇,张正钧、许钟岳、徐荫松各6篇,陈鸿儒、丁彝、权量、陈则汪、黄炳琳各5篇,夏先鼎、赵增典、姚汝说、刘邦骏、郭定钧、卓从乾、黄廷燮、马文炳各4篇,张瑞国、周家藩、周之桢、陈鸿勋、范孟津、朱衣各3篇。
其他作者一二篇不等:陈问巽、余长春、陈宧、刘匹熊、张琴、王传珍、关道倬、李文翰、覃寿彭、程文藻、陈庆萱、汪宝增、鲁秉周、周兆奎、周世傅、陈曾寿、陈礼、邱岳、周以蕃、闻谷、陈拔莘、孟晋祺、陈元珖、刘以忠、闻廷炬、周家弼、水祖培3)《黄州课士录》(经古书院课艺集),光绪十七年(1891)刊于黄郡,山长周锡恩编定,钟鹏程校字,王葆周覆校,李方豫序、周锡恩序、杨寿昌跋凡四卷:卷一“考订”13题15篇,卷二“性理”12题24篇,卷三“经济”13题21篇,卷四至卷八“词章”,其中赋13题41篇,杂文2题6篇,诗12题96篇作者及入选篇数情况:夏仁寿19篇,童树棠18篇,王葆心15篇,钟鹏程、梅作芙各11篇,王懋官、曹集蓉各9篇,闻宗谷8篇,范曾绶6篇,叶启寿、胡浩、谢椿各5篇,鲁家璧、刘鹏各4篇,帅培寅、王葆周、李自英、霍凤喈各3篇,赵隽杭、涂廷桂、李林滋、张炳寿、王茂桓、张寿之、王树勋、黄子朂、洪席珍、程廷藻、黄巨源、毕自厚、陈庆萱、吴临翰、李鸿渚、闻廷炬各2篇,殷炳楠、陈正保、童德润、周绂藻、李焱龙、戴阿鲁、毕惠康、王楚乔、许堃、石相钦、王国桢、范毓璜、王葆龢、刘镜华、余仁恭、周锦森、毕自芬、范曾绪、许集奎、萧璟、胡有焕、毛声远、余嗣勋、何楚楠、王殿华、张朗、余锦琪、阙名各1篇,周锡恩拟作2篇。
卷末又有王懋官等36家《题辞》《黄州课士录》周锡恩序云:“自庚寅(1890)夏迄辛卯(1891)春,诸生课作,千有余篇兹择其尤雅,刊若干卷是集所收共203篇,用稿率约为20%《经心书院集》和《经心书院续集》的用稿率无考,但择优刊登的原则是普遍性的有文入选以上三种课艺总集的生徒,有一部分寂寂无名;也有一些人,后来在不同领域具有影响如曾任湖北咨议局议员的陈培庚(进士)、著有《畏斋集》的陈曾望(举人)、协纂《湖北通志》的杨介康(进士)、掌教存古学堂的钱桂笙(解元)、著有《庚子避乱记》的尹家楣(进士)、曾主持湖北图书馆的姚汝说(举人)、主修《湖北文征》的甘鹏云(进士)、曾任交通部次长的权量(商科举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职的周之桢(进士)、曾主政四川的陈宧(拔贡)、著有《苍虬阁诗》的陈曾寿(进士)、方志学家王葆心(举人)、曾任湖北图书馆馆长的毕惠康(生员)、著有《万国史述要》的王楚乔(举人)等等两所书院培育人才的成就,于此可见大概二、经史、经济和词章:经心、经古书院的学术定位 [62]两书院的三种课艺总集,编选成书时分作“经解”“著述”“诗赋”,或“说经”“考史”“著述”“辞章”,或“考订”“性理”“经济”“辞章”等类。
综合而言,考课命题涵盖三类学问:经史之学、经济之学和词章之学经史题如《郑君笺〈诗〉多以韩易毛说》《千乘之国解》《纳约自牖说》《读〈郑风·风雨〉篇》《孟子之学长于〈诗〉〈书〉说》《〈春秋〉阙文说》《释蜾蠃》《祝祭于祊解》《〈荀子〉引〈诗〉考》《禹河故道迁徙考》《老子与韩非同传论》《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说》《〈五代史志〉附〈隋书〉论》《〈通鉴〉不载文人论》《羊叔子论》《书〈宋史·虞允文传〉后》《〈宋史·儒学传〉原于〈后汉书·党锢〉论》《李广、程不识论》《阮籍、嵇康论》《明季东林复社论》等左绍佐《序》有言:“治经为先,词章亦必由经学出,乃为有本谭献《序》亦云:“课士以经训文辞者,所以劝读书求通材也夫学期有用,约先以博,古昔圣贤之道术,以《诗》《书》《易》《礼》《春秋》植之,以诸子百家史乘辅之,经纶润色,见知见仁,无空言也经史之学为治学之本,经心、经古书院之名正合此意经济题如《保甲源流利弊说》《收铜器以救钱法议》《变武科议》《黄州险要论》《长安应建陪都议》《湖北水利策》《食货民生之本说》《海防江防论》《铁路议》《拟保高丽以防俄患疏》《裁驿费以养电线议》《泰西以商耗中国,中国宜讲商税说》《长江水师参用兵轮议》《团练宜修寨堡说》等。
这方面《黄州课士录》选文尤多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有云:“黄州课士题目,有显微镜、千里镜、气球、蚊子船等咏;时务有拿破仑汉武帝合论、和林考、唐律与西律比较、倡论中国宜改用金本位策张之洞见之,曰:‘予老门生,只汝一人提倡时务,举省官吏士大夫,对于中国时局,皆瞆瞆无所知,而汝何独醒也?之洞益器重之,并嘱随带道员蔡锡勇(曾留学西洋,为之洞属下办理洋务要人),时与锡恩谈外国学问、政治、兵事、制造各种情形晚清时务、泰西之学昌盛,经古书院可谓得风气之先词章题如《拟宋玉〈钓赋〉》《宋玉悲秋賦》《刘向校书赋》《惟楚有材赋》《拟庾子山〈春赋〉》《拟谢惠莲〈雪赋〉》《拟鲍明远〈舞鹤赋〉》《短镫檠赋》《拟张文献公〈白羽扇赋〉》《寒溪寺老桂赋》《梅影赋》《拟苏子瞻〈前赤壁赋〉》《拟白居易〈动静相交养赋〉》《拟韩昌黎〈感春〉四首》《拟杜工部〈诸将〉五首》《拟左太冲〈招隐诗〉二首》《拟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拟谢康乐诗》《和陶〈饮酒〉诗》《拟鲍明远〈数诗〉》《大器晚成赋》《喜雨诗》《拟朱文公〈寿母生朝〉》《拟杜〈咏怀古迹〉》《拟放翁〈感愤〉诗》《拟苏子瞻〈武昌铜剑歌〉》《拟东坡〈和子由记园中草木〉诗》《拟韩孟〈斗鸡联句〉》《黄州古迹五咏》《夏日琴台游记》《叙楚国先贤》《湖北舆图山川颂》《汉上迎秋诗》《读张杨园先生全集书后》《拟韩退之〈五箴〉》《秋阴、秋雨、秋晴》《洋器四咏》等。
词章题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模拟前贤名作,二是多写日常题材、励志题材和地方风物,这也是书院文学训练的基本路数一般而言,清代书院的课艺总集,八股文多有批语、评点,经史词章之文少有批点两书院的三种总集,唯有《黄州课士录》中的部分诗文,刊有眉批或总评评语多简略,如“诂训摄契,文意晓然”“刊除枝碎,撮举宏义,得乾嘉诸经师一派”“文亦风回云浩,自然老成”“清深华妙”“气格清深”“清远有唐音”“深心独造”“文以辨洁为能”“雅赡”“典雅”云云几乎都是正面评价,乃因入选总集之文,皆为优中选优,有批评性意见的课艺往往未能收入总集课士以经史、经济和词章,是对书院沦为科举附庸的纠偏谭献在《经心书院续集·序》中指出:“国家沿明制,以四书五经义取士,而提学试有经古,春秋试有策对,钦定十三经、廿四史、九通,旁及群籍,著录四库,颁示天下学官,所以造士通圣贤微言大义之归、古今治乱兴衰之故,非不备也而世俗之士,歆侥幸,径简易,帖括自封,房行徒究,甚至毕生未诵五经之全,里塾不睹史家之籍人才升降,其以是乎?其以是乎?”谭献所言所忧,是晚清的普遍问题刘成禺就谈到:“咸丰以至光绪中叶,人崇墨卷,士不读书薛福成《应诏陈言疏》(1875年)也说:“世之慕速化者,置经史实学于不问,竞取近科闱墨,摹拟剽窃以弋科第。
他还提到前岁中式举人徐景春,不知《公羊传》为何书,以至贻笑海内经心、经古书院的课士方式,正是对这一风气的反拨放眼全国,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之后,继起者有:长沙湘水校经堂(1831年)、江宁惜阴书院(1838年)、南昌经训书院(1840年)、广州菊坡精舍(1867年)、福州致用书院(1873年)、成都尊经书院(1875年)、上海求志书院(1876年)、上海格致书院(1876年)、宁乡沩水校经堂(1876年)、宁波辨志文会(1879年)、衡阳船山书院(1882年)、江阴南菁讲舍(1884年)、苏州学古堂(1888年)、沅州沅水校经堂(1888年)、广州广雅书院(1888年)、昆明经正书院(1891年)、衡山研经书院(1893年)等这些书院在全国书院总数中的占比仍很小,但足以引人瞩目湖北地区幸赖经心、经古书院,在晚清古学书院的区域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左绍佐序《经心书院集》有云:“学术难言也,文字之于为学又难言也课试之作,不必有所感而生,有所积而后发也,其于文字又难言也然而量才评力,非此不能得其勤惰明蔽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