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讲社会心理学态度篇.doc
20页第三讲态度本章要点态度的概念及功能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冇关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理论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态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Z—心理学家墨菲(GMurphy)和纽卡姆 (T.M.Newcomb)曾经写道:“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一个概念占据的位置能比 态度更接近中心的有的学者甚至把社会心理学视为“研究态度的科学”第一节态度的概述一、 什么是态度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则可 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行为,如了解他人的立场,告诉他人我们的观点, 说服他人改变原先的看法等,都与态度有关而且,态度对于研究偏见、种族歧视、消费行为、 人际吸引等社会心理现象也有十分重要作用学界至今对于态度还未能形成各学派共同认可的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类关于态度的 定义或阐释:第一类,将态度看作是一种心理的或神经的准备状态如阿尔波特(G W.Allport,《社会 心理学手册》,1935)中提出的“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的或神经的准备状态, 它是由经验构建的,対于个人対有关事物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该定义的特点是 把态度看作是一种潜伏的内部准备状态;把态度过程和神经过程联系和统一起來;态度是经验 构建的、体制化的,态度之所以能推动有关反应,正是由于这种经验性和组织性。
第二类,将态度看作是一种认识评价或情感反应如伯克维茨则指出,从实际态度研究或 评价的操作看,将态度看作是评价反应,最接近人们对一定对象进行积极或消极判断的事实 最早的态度问题研究者瑟斯通也持这一观点第三类,将态度看作是认知、情感和意动成分的复合体如克雷奇(K「ech)和克拉兹菲尔 德(Crutchfield)(《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问题》1948)指出:“态度是一种和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 的动机、情绪、知觉和认识过程组成的持久的结构”,乂如弗里德曼(M.Fridman)在其编著的 《社会心理学》中,把态度概括为“对于一个特定物体、观念或人的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成 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该类观点强调了态度的心理构成成分二、 态度的内涵综合上述这儿类关于态度的定义,态度至少有如下内涵:1. 态度是由多种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的配置协调而形成的传统观点认 为,态度的这三成分是密切联系,并表现出三成分的协同作用但是新近研究发现,态度的三 成分并不总是彼此高度协同对应2. 态度具有独特的心理结构,因此表现出其独特的功能即态度具有对特定对象的一种 特定反应倾向3. 态度的反应倾向具有相对稳定和一贯的、能持续保持一定吋间而不变化的特点。
态度一 经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而是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稳定性、习惯性,即使个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不断改变,个体对同类对象所做出的反应也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4. 态度是内隐的,是内化了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态度是不能直接观察的态度是行 为产生的预兆,是一种行为倾向其只能从个体的外部行为中去推知,或通过对客体作出积极 或消极的评价來测量因此,态度与行为之间具有密切关联5. 态度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必定由刺激物引起,这个刺激物就是态度的对象即态度是 对特定对象的特定的反应倾向6. 态度具有经验蕴含其中,是主客观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态度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 社会生活中经过实际体验、积累经验而形成的,因而具有经验性态度形成后,又会反过來影响 人们的现实行为,于是个体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如此循环往复由此,个体态度的获得,实质 上是社会态度的获得,是把社会信息转化成个人经验体系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三、态度的功能态度的功能是指态度对主体本身的心理功能在社会心理学史上,有两种相似的态度功能理论,一是由卡兹(D.Kats, I960)提出的观点, 认为态度具有工具性、选择性和功利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知识性或认识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另一由史密斯提出的态度功能理论,认为态度具有社会性功能;外化功能;对象评价功能;表达 功能等综合这两学者的观点,我们将态度功能做如下概述:1. 态度具有认知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知识,从而使世界变得有意义一个 特定的对象,也只有在与我们的既有经验联系到一起,主体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态度时,它与个人 Z间的关系才明确,个人与其有关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引导这样,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由 其态度系统来反映的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也是由其态度系统来引导的态度使 人们认识了周围世界,也引导着人们认识未知的世界根据符号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我们对于他 人及社会群体的认识,也同样是通过态度的途径实现的通过別人对于我们的态度,我们了解到 他与我们的关系;通过别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态度,我们了解到别人的个性化特征;通过群体成员 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我们了解到群体的社会属性;而通过群体成员彼此之间及对群体本身的态度, 我们则了解到群体自身的凝聚力,等等总Z,态度是引导我们了解世界各个方而的导向系统2. 态度具有自我功能⑴自我调节和适应功能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在其中求生存、求发展,获得接受和承认, 就必须判断所接触事物的价值,决定其行动,并且预先做好行动的准备。
态度正好具备这方面的 功能,可以保证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一方面,个体通过言语或行动表明自己的态度,使他人 理解并据此调节本身的行动,从而保证个体与他人Z间互动的顺利进行,有助于维持一定的人际 关系另一方面,个体通过表达社会态度,从周围人那里获得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反应⑵自我防御和自尊功能人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经常会遇到各种内外压力的威胁,会 产生相应的心理紧张、焦虑和不安,为了应付内外压力,就必须进行自我防御或自我保护而态 度则具有自我防御功能其次,态度有助于创建和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比如,当个体持有与某 些重要人物相同的态度时,就有可能导致个体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有助于个体获得自尊3) 自我价值表达功能人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理解,而这 种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构成了态度的价值内涵如果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美的追求, 那么他对艺术就会持枳极和肯定的态度;如果有人认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追求物质享受,那么他 就会向往舒适的生活,对其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所以说,态度具有表达个人价值观的功能总之,态度有助于主体对社会知识进行归类和整理,同时也有助于主体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维护自尊,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适应。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与行为之I'可的关系问题,一直为社会心理学家们所普遍关注态度是一种内潜的心理现 象,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它要了解一个人的态度,主要还是从分析其行为入手态度与行为之间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社会心理学家们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以下将从实证研究、基本类型 和影响因素三方面来介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1.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经典研究态度课题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特殊地位,是由经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假设带來的人们对 于社会行为预测的普遍兴趣,导致了人们对态度课题的特别关注然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并非 如此简单许多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的联系常常是表面的,而不是实质的,换句话说,表面上 的态度是一回事,而实质性的行为又可能是另一回事心理学家拉皮埃尔的经典研究(R.T.Lapiere,1934)就能说明这一问题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 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性种族偏见为了研究这种偏见的影响,拉皮埃尔教授邀请了一对来自亚洲 的年轻夫妻驾车做环美国旅行,行程10 000多公里,并在250余家旅馆或饭店住宿或停留过 在投宿或停留过的250家旅馆或饭店中,实际上只有一家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
后來拉皮埃尔教 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 中,90%说他们不会接待很显然,这个研究说明实际行为与态度是不一致的2. 态度与行为一致的证明1936年,美国人盖洛普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成功预言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预测投票数 与实际投票数相差不到1 %1972、1976及198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盖洛普民意测验所及其 他主要新闻机构所做的民意测验结果也显示,在选举行为上,态度有着高度的预测行为的作用 下表3・1结果表明,1972、1976、1980年美国的主要民意测验都成功预言了谁将当选为总统表3T美国总统大选几家主要民意测验预测的错误百分率1972调查机构抽样人数预测结果错误%尼克松麦克戈尔尼克松麦克戈尔盖洛普3500623861.838.20. 2哈里斯—603761.838. 21.8纽约时报约 1500653661.838.23. 21976抽样人数预测结果错误%调查机构卡特福特卡特福特盖洛普350048495048. 32.0哈里斯—49485048. 31.0罗伯/大众广播公司200051475048. 31.0全美广播公司—49495048.31.01980抽样人数预测结果错误%调查机构卡特里根卡特里根盖洛普350044.047.041.651.74.7哈里斯—41.646.841.651.74.9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26444. 746.841.651.74.9全美广播公司/美联社—40. 04841.651.73. 7资料來源:金盛华,张杰主编:《社会心理学导论》,8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众多的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研允,特别是大量的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民意测验,使许多 学者相信,态度作为行为的准备状态,的确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
来自其他领域的研究资料, 如实质为态度测量的个性测验、成就动机测量等,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证明了态度与行为 的一致性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徳(S.Peiuod) 1983年在英《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审视了态度与行为 一致的若干事实和研究,较为科学地概括出态度与行为的一致关系的三个原则:⑴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⑵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⑶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二、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基本类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经常从人们的态度來预测其行为比如张三对李四的评 价很消极,我们很容易预测当李四是入党积极分子候选人的时候,张三不会投李四的票但由 于态度构成成分的复杂性,人们对同一态度对象经常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且同一个态度对象 总是同吋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因此,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又很复杂例如有人想买--部, 他很喜欢某款的外形与功能,尽管他不喜欢黑色,但由于厂商只生产黑色型号的,他 最后还是买下这款所以说,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因为行为除了受态 度的影响Z外,还受当时情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又如,人们往往不愿意和他不喜欢的人呆在 一起,但他若急着冋家而这时已没有其他长途班车时,他很可能会搭乘某个熟人的车,尽管他 知道会有一个他所讨厌的人一起旅行。
这一行为与他的态度是不一•致的,但当吋的情境迫使他 这样做逢场作戏的喝酒也是如此,一个人不喜欢喝酒,妻子也不赞成他喝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