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国古典建筑艺术.doc
13页浅谈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作者王立合曾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而中国古典建筑,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 光辉的成就,究其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古典建筑 艺术,除了需要了解建筑艺术和其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 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古今建筑典型实例的对比,进行具体的充分 的分析研究就不难发现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 度來说,本人就一组古典建筑分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一)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二)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三)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四) 、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五)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六) 、色彩与绘画的运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体系的特征(-)中国建筑艺术体系(二) 中国建筑艺术特征(三) 艺术表现(四)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五) 独特的单体造型(六)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七)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A)写意的山水园景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一)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二)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三)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四)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五)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六)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高潮(七)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八) 多民族国家与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九)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中外交流(十)多学派建筑风格的体现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组成(一) 台基(台明、基础:古称基础为“礫墙、嗓墩”)(二) 台阶(古称踏跺)(三) 承重框架(木柱、抱框、梁)(四) 开间与跨度(古称面阔与进深)(五) 檳林举架、步架(六) 斗拱(七) 屋顶「占称屋盖)(八) 木装修(九) 油饰与彩画(十)墙体围护(十一)藻井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从陕西半坡遗址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 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以及北京天坛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工程技术同艺术造型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 同时代世界桥梁工程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 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当时世界的最著名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 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艺术精堪、建筑布局精巧合理的大规模建 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使它成为我国文化遗产 中的…颗明珠这些园林系列和建筑群体的有机结合,更加突出表现了技术高超、 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从林中自成系统,独树一帜这就是 我国古代建筑灿烂文化的主要特点;它们乂象镶刻在地球上的艺术史书,除了可 供人们居住,也提供了人们观赏、休闲功能,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让 人们重温华夏的历史文化,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一)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 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木榜、木標条构成房屋的框架,再以门窗框 穿插在木柱上,再用角背、燕尾柿、替木、雀替、斗拱等构件作为辅助结构构件, 来增加房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屋顶的荷载重量通过欖子、梁架等部 件传递到立柱上,最后传递到基础上墙壁只起隔断和围护作用,而不是承担房 屋荷载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这种框架结构 最重要的特点由于房屋的墙壁不承重,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另外,由于 这种框架式木结构的特点,后来经过历代工匠的改革创造,逐渐形成了斗拱,替 木、雀替等承重与装饰合一的构件,即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又达到装饰效果。
这就 为建筑等级的划分创造了条件,宫殿以及寺庙等高级建筑才有了标准二)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文献记载以及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有一种特定的 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衙署、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体建筑和一 些围护之类构筑物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这些个庭院则称谓“几套院”和 “几进几出”大多数有势力的人家庭院都是前中后串连起來,形成前院、中院 和后院(三进三出),而家族子孙多势力强的人家则有套院即在主院的东或西增 加跨院为下代人居住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意识形态的 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受保护的人物(如贵夫人和少女),就 需要居住在离三门以内的庭院里,这就形成层层深入的空间古人曾以“侯门深 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中国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 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布置主要的房屋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 在两侧的横轴线上,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典型 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根据封建社 会的等级观念和伦理,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 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形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艺术风格相比 是截然不同的欧洲建筑布局无有固定规律是一目了然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以横 竖线条为主勾勒出它的轮廓,表达出这座建筑的庄严美感,比较直观;而中国的 古建筑,却彖一幅中国水墨画长卷,要想解读它,必须仔细地逐渐展看,游览中 国古建筑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才能全部了解他的布局只有这样它 的的艺术形象才能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 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油饰与绘画、石刻与石雕、 砖雕、木雕、泥塑等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 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诗经》里就有“作 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己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T汉朝以后屋顶式样一一“冼殿顶”,“攒尖顶”,“硬山顶”,“悬山顶”, “歇山顶”这五种屋顶就已经基木形成古代匠师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根 据流线原理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大鹏展翅的檐角和屋面柔 和优美的曲线(古称囊度)。
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或饰件(即吻 兽),檐口的瓦件也加以艺术性的处理如勾头与滴水的安装到了宋代以后,又 发明了琉璃瓦等配套装饰构件,后来匠师们乂陆续推出其它多种屋顶法式,逐渐 创造出具有多种艺术效果的组合屋顶,使中国古代建筑在屋顶形制上创造出风姿 多彩的艺术形象,这些屋顶的艺术形象成为华夏古典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2、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最早应用的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在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如建于宫殿止门前 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 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 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常见的富 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一一华表、牌坊、影壁、石狮,抱鼓石、泰山石敢当等3、 油漆与绘画技巧的运用古代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善于使用油漆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 构体系分不开的为了使木构件经久耐用,匠师们采用在木构件上涂桐油的办法, 以保护木构件不被腐蚀,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地仗 和油漆与彩画技术装饰柱子,梁、柿等处。
在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油漆与彩 画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二、中国建筑艺术体系与特征、特点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以前基本上 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建筑艺术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 代建筑艺术体系(我国将清代以前的建筑统称为古建筑)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 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牛了急剧变化, 我国将清代以前的建筑体系称古代建筑,而将民国以后的建筑通称为中国近现代 建筑,我们挖掘弘扬中国建筑艺术就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体系的特点一)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导承重构架, 配以以砖、瓦、石构件的以及油饰与彩画的综合艺术应用,纟且成优美的独特的建 筑形体展现在人们的视野,耸立在世界建筑丛林之中,体现出世界上延续历史最 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独特显明的一种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 鲜和越南等国家的建筑业有肓接影响,甚至也对欧洲产牛过重大影响;直到现今 仍然被世界建筑领域所赞赏二) 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1、 统一性:(1) 审美价值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这种统一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的作用。
2) 艺术与政治的统一:(3) 伦理与建筑规模的统一:(4) 结构与装饰的统一:2、 人文性: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 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古代人的 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漏、不可理解的形 象3、 总体性,综合性: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儿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 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 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构件,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 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三) 基本特征的表现1、重视环境整体规划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 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 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 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 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 都注重将城市木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 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
长安(今陕西西安)、 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 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 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 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 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四) 重视建筑的整体布局(五)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 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 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 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桁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 瓜柱上安置檳,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檳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 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斗棋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棋是弓形短木, 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 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棋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热托和挑檐构件 发展成为联系梁柿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