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管理境界论.doc
7页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管理境界论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管理境界论 【作 者】周远成 【作者简介】周远成,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期刊社,衡阳 421008 【摘 要 题】管理史鉴老子围绕“无为自然”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在为人、为政二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构了为政智慧和为政理想的三层境界:“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一方面要求为政须顺应自然、顺应民意民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求为政者把握“四不”领导学和“三宝”生存法则,实现从“修之于身”到“修之于天下”的至境 一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的《论语》一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总源头的两个层面,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生的两种生存方式和立身处世法则,也代表了中国管理智慧的两种基本范式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它蕴含了丰富的为人之本、为政之道、治国之术和立世之法等大成智慧,成为人们生存发展智慧的源泉和宝藏从系统观来看,老子的全部学说,就是“无为自化”、“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1][2]无论是从哲学上、政治上,还是为人处世等,“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所谓“无为”,从宏观上说,就是一切均顺应自然规律,顺应社会规律,顺应民意民心,不滥用权力,不给人民增加额外的负担,也就是说不强迫人民去做什么,让人民自觉承担责任义务,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发展,处处符合“道”的要求。
老子的“道”,即“执一”、“抱一”、“太一”、“执道”道”本义为“道路”,又指“规律”、“本体”等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是宇宙和万物的根本,其本质是人的内在生命的一种真实感抒发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谐和统一的状态和方式(即生存发展大成智慧),也即达到以德为本、“以人为本”,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的“道”[2]从宏观上说,为政之道,就是无为自化、“无为而治”(《三章》),这不仅是大成管理的本质,也是一切管理的最高境界所谓大成管理,就是一切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顺从自我意愿,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谐和的情境中,日新其德,优化人性,张扬灵性,提升理性,完善德性,发展生存智慧,并创造丰裕的社会财富,进而从时、空、信息、效益和潜能等集大成优化的人类生存(自然生态)平衡协调活动它的最大优势就是一切从自由、平等、博爱出发,在人的自由谐和发展的基础上清除所有人为限制的一切霸道规则或霸王制度及规范,为人民大众(众生)营造出一个祥和、快乐、美满、幸福而协谐的生存乐园从微观来说,就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这是为人之本的最高境界这里的无为,即微观的无为,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人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要自造种种制度;自化,指自我化育,自生自长,听任宇宙万物自然的大成变化,即自我升化、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统一,“自化”的过程即道德提升的过程;清静,即全部欲求活动始终遵循“道”,是自然无为的内在与外在表现的谐和统一;自正,指守得天地自然规律奥秘的完美、和谐的最理想状态和方式,也就是具备得天独厚之生存发展智慧基源(“道”)。
事实上,这八个字不仅孕含了人的生存发展智慧,也道出了为人与立世、为政与治国的基本行动准则为政必须先学会为人,只有会做人,才能更好地谋政 (做事、做学问)老子“发现了事物转化的规律”,“广泛而深刻地接触到世界的运动变化”[3],走出“自然”与“人谋”的矛盾困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责任为己任,突破个人“欲望”的樊篱,从正反两面论证了为政治国的哲学和无为的领导学这二者正是为政者(管理者、领导者)必须自我提升的“人谋”之术的内核和为政境界,这与现代管理学与领导学思想不谋而合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明确指出,为政治国的哲学智慧、执政理想必须经历三层境界:“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是为政的第一层境界: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肩负天下大任,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顺应自然人心而不加造作,才能深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民本理念是管理领导者应具的最基础的、最现实的、最起码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人格要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切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着想在老子看来,实现爱民与治国的政治理想境界,首要的是,为政者必须以每一个体的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贵重和博爱为基础,决不轻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处理天下大事,或凭一己私欲预先制订好框框来圈定人民的思想行为,必须“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其次,以服务为宗旨,不能扰民、损民、害民,“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六十六章》),“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七十二章》),一切为人民大众着想、服务、谋利,顺其自然,不要逼迫和压制人民,更不应强奸民意,这是领导者必备的人格素质和必须加强的道德修养、更是必须提高的自我思想境界其三,以责任为准绳,一般包括为人、为政的双重责任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七十八章》),领导者应有承担天下大责任的气质,切忌一切从自我出发,以一己私欲来作为制订规范他人的规章制度的准绳,而自己却可超乎其外,只坐享名利、财富而又不担当责任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是为政的第二层境界老子从动的哲学基点来观察宇宙人生:宇宙奥秘之门的开启,宇宙奥秘的巨大变化(天地间自然变化),能够宁静对待吗?要求为政者大智若愚,用大智慧的本能来把握宇宙人生的变易规律,具备处理人事与社会、自然等持续发展动态变化的大成智慧,按照人自身的普遍无限的本性自然生活,也就是说,不能将瞬息万变的世事简单化、庸俗化、数量化或概念化,在为人处事上创造性地运用变易规律,顺应自然、顺应人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来生活与管理,从而表现出无知而无不知的大成就[4];这的确是为政者更高层次的智慧、道德、修养和技巧的境界。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是为政的第三层境界为而不为,垂拱而治的德业[4]理想的光辉照亮四方,一切都达到无迷无惑,无所不知的境界,摆脱自我(利害),进入以整个宇宙世界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普遍无限的活动之中,掌握为人与处事、为政与治国的智慧、技巧、方法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为政治国,倘若能顺应自然,能把握万事万物的动态变化,就会高明无处不了然,不会困于忘形无知,就没有不太平的这是每一个为政者向往的大成事业这第三层境界是在一、二层境界的基础上实现的总的来说,“道”集中而具体于为人与为政、处事与做学问两个层面事实上,这正是社会人生的两件大事、实事、真事为政治国是为人之本的具体表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做好了,政也治好了;事办成了,学问也做得潇洒为政治国达到了以上三层境界,就自觉进入了“玄德”(潜在深厚品德)的修养境界,也就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五十一章》)的理想人格、情操从“天门开阖”到“明白四达”的“修之于身”的终极结果,就是以“无为”去“爱民治国”的“修之于天下”的至境,这就是一切为政者(管理者、领导者)的人生修养(自身道德)与为政治国(为政智慧)的境界要求。
二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提出了为政的理想,构建了为政治国的“无为自化”境界,进而对为政者提出了“四不自”领导学[4]要求:“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二十二章》),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二十四章》),只有记住了这些为人、为政与立世的道理,才能达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七十二章》)这里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反自然 (“道”)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的,说明躁进自炫的行为不可恃[2],从反面论证了有“道”的为政者的人格、品性、情操的修养,确为我们为人立身处世,尤其是从政者之千古不易的座右铭在老子看来,作为为政者(上层领导者),不仅要掌握“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的领导智慧方法论,包括生存的规则、做人的技巧、做学问的方法,更应重视自身的德(生存前提)、学(智慧源泉)、才(竞争势力)、识(创新远见),体(物质基础),即道德人格、才力智慧、行为规范以至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为民着想的责任感,即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等修养,自觉历练礼贤下士的用人之德,达到“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六十八章》)[3]的境界。
具体地说,应把握以下几方面:首先,“治人、事天,莫若啬”(《五十九章》)的领导之术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爱惜精力,早作准备,这是管理持久的分寸把握和精力养护技巧的要求只有为政者认识并按照自己的天赋的道德存在、道德本原、道德价值去生活,不断地积德,才能“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五十九章》)也就是说,不仅要打好能量、精力等物质基础,而且要“重积德”,提高道德、情操、人格等精神方面的修养,这才是真正的领导之术的体现其二,“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的治国之道为政之要义在“清静无为”,如“烹小鲜”一样得心应手、轻而易举,而不搅扰百姓、不害民,祸患在人为为政治国若“以道莅天下”,人为得当,鬼魅都不作怪了,那么灵怪伤害不了人,是因为圣人根本不伤害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这样,好处便同归于人民大众了,人人各遂其生而相安无事这种生存规则,确是为政者的大成智慧其三,有“慎终如始”的处事之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这就是说,无论什么事都应从细小事做起,坚守不懈,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管理者与领导者的真正大责任。
历史事实证明,只有为政者心忧天下,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才能积备始终如一的为国为民的大智慧和高度责任感其四,为政者之德,在于“民不重”、“民不害”(《六十六章》),而以实际行动去为民爱民,以真诚实事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和尊重,尤其应做到施政宽厚,切不可苛察,应明白“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的道理故老子郑重指出,为政者的各种政策必须合乎自然常理、合乎常情民心,切忌“新官上任三把火”式的缺乏稳定承继性,更不是别出心裁的想象、构思、设计人民难于领导和治管,在于为政者的有所施为,或强奸民意、或扰民、或害民有为”,是指领导者对下属、对群众有所索取那些不该索取的东西,所以人民就会反抗,难以治理因此为政者应有宽宏政风,不要苛严,“以百姓为刍狗”(《五章》),否则“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二十三章》),从而会“掉价”,降低自己的声威,在自己管辖的境内出现“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的局面一句话,这种不按照人的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行事的人事管理活动,就是不符合“道”的法则。
其五,“以人为本”是为政治国和立身处世的本原,也是做人技巧和生存规则为政必先为人,为人与为政是统一的管理最大的弊端,是无视人的存在、无视生命的价值、无视时间的价值所以,老子在肯定和贵重人的生存价值与地位作用的同时,强调为政者“道”与“德”的修为和学习,与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和为政以德(《论语·为政》)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人是万物之灵,世界的主宰者,“道”的利用者老子看来,在宇宙空间“四大”之一的“人”,永远是人性、灵性、理性和德性相互矛盾而谐和的大成统一体,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都是这四者矛盾的结晶和斗争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