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选析.doc

32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6542464
  • 上传时间:2017-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1.99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选析短 歌 行《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旧题乐府诗所谓“短歌”是指歌声的长短而言,并不是说篇幅的短小曹丕《燕歌行》有句云:“短歌微吟不能长” ,说明了它作为短歌在音乐上的特点据朱嘉征《乐府广序》说:“短歌行,歌对酒,燕雅也 ”认为这是用于宴会的歌辞曹操被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短歌行》共两首,这里要讲析的是第一首这是曹操名篇之一一千七百多年来,这首诗一直脍炙人口,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建安时期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唐人吴兢说它是“言当及时为乐” (《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却遭到清人张玉榖“何以掉其轻心”的讥译张玉榖认为“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古诗赏析》卷八)陈沆《诗比兴笺》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张、陈二位的理解是符合实际的曹操在这首诗中,正是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而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怀汉末大乱,群雄并起,曹操是其中的杰出者,他认识到了人才对于统一天下的重大意义,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 ,为此先后发布了“求贤令” 、 “举士令” 、 “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它集中地反映了他渴求人才的强烈愿望。

      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歌”之“当” ,有两种解释一曰“应当” 一曰“面对”均可 “几何”:多少此二句意谓:面对着美酒,应当欢歌,因为人生能有多少时光呢?“去日”:过去了的日子这两句意谓:人生犹如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过去了的日子太多令人感到痛苦 “慨当以慷”应当慨而慨 “以”:而慨慷:同慷慨 “忧思”也做幽思,忧愁思虑这两句意谓:“应当激昂慷慨,却难以忘怀深深的忧思 ”“杜康” ,相传古代最初造酒的人这里用以做酒的代称这两句意谓:用什么来解除我心中的烦愁呢?只有痛饮美酒来消解忧愁这一层主要是慨叹人生的短暂,以提示忧思之缘由诗人以“对酒当歌”起兴,以“人生几何”这个疑问句相接,构成了强烈的设问语气,强有力地振起全篇,一开篇就显示了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两句承“人生几何”的诘句而来,并作出彻底的回答,人生是短促的,就如朝露转瞬即逝这是令人痛苦的而更令人痛苦的则是诗人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旅程已走了很远了几十年的生命已过去了许多岁月了人生本已短促,岁月更还大大减少这怎不令人深深的悲哀?很显然,这两句若换成“人生短暂,去日苦多”虽然意思一样,却毫无诗味。

      “人生短暂”是个概念,以概念入诗,就会过于平直、浅显诗要借助于形象说话曹孟德显然是深谙此道的他把时光、人生短暂化为朝露这个意想,不仅使读者在形象的把握中对人生短暂的概念获得深刻的印象,而且获得一定的美感以上四句诗集中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叹,似乎显得十分消极颓唐因此曾被后世许多悲观之士引为口实,现代有一些学者也说它“宣扬了剥削阶级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应当给予批判” (邱英生,高爽《三曹诗译释》 ) 我们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我们只要去翻阅魏晋时期的诗文,就会发现感叹生命短促的句子俯首可拾除曹操之外,曹丕也有“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 ,曹值有“人生处世,去若朝露晞” ,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在乎若云浮”等等,不胜枚举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可见这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实际已成了魏晋时期典型的时代音调,是当时社会的普通心理而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出现是与当时的哲学思潮分不开的这个哲学思潮的主题便是“人的觉醒” 《美的历程》认为:所谓“人的觉醒” ,即在怀疑和否定旧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里所谓的旧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即是指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由于对这些旧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人们意识到只有人必须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就应该抓紧生2活,就应该珍惜生命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忧患意识” 海外学者近来常爱用“忧患意识”这个概念意思是说儒家文化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竟会衰败没落感到无比“忧患”有关,因此, “忧患意识”——担心过去的文化不复再传——也就构成了历来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少中外学者都高度称赞这种忧患意识认为它给中国人带来了高度的人的自觉然而我们所说的魏晋时期的忧患意识不是对过去的文化传统不复再传的忧患,而是对人生短暂、人生不幸的深刻认识之后的人生忧患正是基于对人生的忧患意识,当时的人才能发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他们的内心常常回旋着这样的音调: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更为满足呢?当时流传下来的优秀诗篇,正是充分地反映了当时普遍社会心理,它们在对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这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也正因如此,那些公开宣扬人生当及时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并有着本质的区别。

      由此看来,曹操这几句诗在人生短促的慨叹中蕴含着及时努力建功立业的思想同时,也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 ,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曹操这里只不过是用带着淡淡哀伤的低调来倾吐慷慨激烈的心曲罢了而这种低调的倾诉往往具有打动人心的动人魅力后四句承前四句“人生短促” “去日苦多”而来,进一步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以及立功创业,急需人才的焦虑和苦闷如果一首乐曲总是一个调子,则会显得呆板、平淡,就不会有起伏,从而也就不会有扣人心弦的魅力曹操此诗第一层前四句是低调,是抑,接着的“慨当以慷”扬了上去,使情感的抒发来了一个由抑到扬的顿挫而刚刚扬上去,又立即低下来:“忧思难忘” ,又由高到低犹如一首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乐曲在高低变化的音调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勃郁难抑的复杂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层抒写自己对贤才的真诚思慕以及归来贤才的欢迎和重视前四句写自己对贤才的真诚思慕 “青青”二句:“青青”黑色的 “子”你 “矜”衣领周代读书人穿青色衣领的服装,后来用“青衿”指代读书人,这里泛指贤才。

      “悠悠” ,长远貌,形容感情深沉这两句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的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本是这一个姑娘对她心中所爱慕的男子的思念曹操用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并且还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说自己只为了想念贤才的缘故,一直把“子衿”诗在低低地吟诵,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对“贤才”的思慕,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略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 ,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曹操那求取“贤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后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境,但不是实写,而是借用《诗经·小雅·鹿鸣》篇成句来表达自己对归来的贤才的欢迎和重视 “呦呦” ,鹿的欢叫声苹” ,艾蒿草 “鼓瑟” ,弹瑟这四句意谓:鹿群在呦呦欢叫,吃着原野上的艾蒿草我家来了尊贵的客人,便弹瑟吹笙表示热烈欢迎 《鹿鸣》篇本是宴宾客的诗,这里用以表示招纳贤才的意思曹操的用意在于说明: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以上八句,前后意思各有侧重,两相对照,极为分明如上“青青”写色, “呦呦”写声使诗中有声有色,使人毫无单调之感,而觉得词采鲜艳,音韵悠扬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这一层八句是对以上两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则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 ,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照应第一层,用以强调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后四句照应第二层,强调自己要待贤以礼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3变奏,而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先看前四句辍:①停止②一作“掇” ,拾取我们取第二种诗人因思慕贤才而忧心如焚,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当举头望见一轮皎洁的月亮时,便产生了联想:贤士如皎洁的明月高悬长空,清辉熠熠,光彩照人,什么时候能把它采摘到手呢?这两句写得十分精彩一方面,将贤士比之为明月在贤士的才能与明月的光辉之间构成一种对应关系,从而暗含了对贤能之士的赞美一方面,以“何时可辍”构成反诘,在强调的语气中充分表现了诗人为求得贤才实现抱负的焦虑。

      正因为在青天,不知何时可及所以诗人不禁“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见他的忧伤是何等深沉前四句写的是贤才不得之忧接下来四句写贤才到来之喜 “越” 、 “度”:翻越 “陌阡”: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枉”:屈驾,屈尊 “用”:以,来 “存”:探望,问候 “契阔”:久别重逢契”:相会 “阔”:离别 “讌”:通“宴” “心念”:回想着 “旧恩”:旧日的情谊这四句写客人远道来访,诗人客人久别重逢,饮酒谈心,共话旧情但这都是诗人的想象,想像中诗人因贤才远道来归附自己而喜不自胜这与前四句“之忧”相对应,贤才不得则忧,贤才归来则喜一喜一忧,完满地表现了诗人因求贤而急不可待的迫切心情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层,是诗的结尾,也是诗的主旨之所在诗人在最后希望贤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归附自己,同时表明自己竭诚以待贤士的态度和实现“天下归心”的理想抱负,揭示了诗的主旨月明”四句:“乌”:乌鸦 “鹊”:喜鹊匝:周、圈这几句意谓月明星稀,乌鸦喜鹊向南飞去,它们绕着树飞了几圈,飞来飞去,不知哪个枝头可以栖息诗人化情为景,以景写情,描绘出一幅南飞的乌鹊难择栖处的图景。

      这幅图景是有所寄托的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可见,诗人是以“乌鹊南飞”之景比喻那些犹豫不定、无可依托的贤士,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曹操以乌鹊绕树、 “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踌躇徘徊,要善于择枝而栖,选择明主贤君这四句诗生动地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彷者的处境和心情,流露出曹操对他们的关心和同情,是颇能打动人心的那么,在当今之世,谁是明主贤君呢?只能是诗人曹操自己最后四句即是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点明了诗人的主题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两句是比喻,意谓山不嫌弃尘土的堆积使它更高,水不嫌弃细流的汇集使它更深诗人以不厌高的山和不厌深的海比喻自己博大的胸怀,表明自己决不嫌弃贤才,决不轻视贤才贤才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管子·形势解》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两句诗的意思源于此但更为精炼概括有点铁成金之妙最后两句,哺:嘴里嚼着的食物归心:使人心服,真心归附引申为天下统一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韩诗外传》记载,周公自称,他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 他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中断数次。

      曹操在这里是用周公吐哺折节的精神以自勉,表达了他竭诚以求贤的耿耿赤忱和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这可以说是诗的主旨和归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在诗中所抒发的对待贤才的态度以及他以天下为已任,立志统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