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实用交际课程标准.doc
6页跨文化实用交际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060485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 新闻采编 授课单位: 西语语系学时: 12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付珊2016.11.12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是市场文化经营与管理和社区服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中英双语课程通过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先修课程:综合英语,英美文化概况,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1.2 课程设计思路作为一门双语课,跨文化双语课并非是把语言与文化简单叠加或者前者嵌入后者那么简单跨文化双语课程是要把双语、多元文化融入同一个教学过程中,把语言和文化紧密关联,同时把这种关系作为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的中心跨文化教学需要渗入教学大纲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将现有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论转化为跨文化交际技巧,将理解自己语言和文化下的交际能力与跨语言和文化下的交际能力同步提高。
而且在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同时,学习者的双语思维水平得到开发本课程教学环节围绕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模块: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跨文化情感能力培养及跨文化行为能力的培养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引领型的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和专业需求相结合,同时多方位培养学生双语信息获取,综合分析及表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课程目标2.1 跨文化交际学科知识习得(1)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等基本概念;(2)最具影响力的几个文化价值观理论;(3)跨文化言语交际和跨文化非言语交际;(4)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障碍和跨越障碍的桥梁;(5)国内最常见的两大跨文化情景2.1 跨文化交际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和他族文化意识;(2)提高学生对目的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态度、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的宽容性和接受程度;(3)提高跨文化意识,识别文化差异并能够发现文化多样性的优势;(4)了解学习新文化的风险性,培养适应新文化的愿望,能够克服文化不适应感2.3 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1)培养在相似文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技巧(2)培养观察和收集信息的技巧(3)将跨文化意识有效地运用在交际实践当中,将跨文化理论灵活运用到处理跨文化事务当中。
4)培养接纳变化的态度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终身教育和成长的自我适应能力,认识到文化休克是一个自然过程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12 学时,每个章节 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章 文化 ;第二章 交际;第三章 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掌握基本概念(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不同学者对文化的比喻; 文化的特征;用交际模式理论分析对话;交际的要素;跨文化交际要素第二部分 文化价值取向(12 学时,每个章节 4 学时)教学内容:第四章 克里克洪和斯多贝克模式;第五章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第六章 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教学目标:了解最具影响力的三个文化价值观理论,只有对这些“隐蔽文化”深刻了解才能深入洞察“外显文化”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系取向;活动取向;时间取向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异第三部分 言语交际(8 学时,每个章节 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七章 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第八章 社交中的规范教学目标:掌握基本定义(语言,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掌握问候,称谓,道别,感激的常用语教学重点、难点:文化内涵的分类第四部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12 学时,每个章节 4 学时)教学内容:第九章 身势语 第十章 时间语 第十一章 空间语教学目标:了解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描述体态语的不同意义,意识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而且要知道伴随恰当的体态语。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时间取向分类,时间系统分类,不同文化对私人空间的理解第五部分:障碍与桥梁(12 学时,每个章节 4 学时)教学内容:第十二章 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定式第十三章 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第十四章 文化合流与文化认同教学目标:掌握相关定义及理论(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式,文化冲击,文化适应,文化合流,文化认同)教学重点,难点:民族中心主义及文化定式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适应的过程典型的文化合流策略及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第六部分:两大跨文化情景(8 学时,每个章节 4 学时)教学内容:第十五章 教育情景 第十六章 商务情景教学目标:了解学习方式与文化的关系;教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4.课程实施4.1 教学条件 1. 任课教师的要求 由具有较高英语口语交际水平,语音语调标准,具有英语专业教育教学背景,具备多年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经验,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具有跨文化专业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等2. 教室的要求多媒体教师3. 学生的要求大二学生,在大一有前导课程(综合英语,中西文化比较,英美文化概况等)学习,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浅层知识体系,初步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及意愿。
4.2 教学方法建议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采用以下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示范学生如何运用理论比较、分析不同的文化现象;讨论法: 可就文化现象,文化理论等分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和问题、现象的重新认识;交际教学方法:变单向的"教"为双向的讨论与交流,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上共同进步;教学手段方面:可以在课上教师给学生展示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请相关专家来校给学生讲座等五、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课程的考核实施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总成绩是由平时成绩(50%)以及期末成绩(5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的 50%中,作业情况占 20% 和课内表现占 30%作业情况的考察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单词积累情况,演讲成绩,以及 PPT 制作课内表现主要依据学生的个人发言情况,角色扮演表现,小组讨论表现,英语辩论表现六、推荐教材及资源跨文化交际实用英语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黄育才 2013.01 出版跨文化交际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凤霞 2009.03 出版跨文化交际视听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樊葳葳 2009.03 出版教学参考资料:含各类媒体资料胡文仲 《跨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年版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年版 CNN 英语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通过学习,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主体地位立体化,多方位(第一、第二课堂) 、多层次(网上网下) ,多方法(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和多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立体化交互学习过程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覆盖面、交际真实性及相互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化,对学生视觉、听觉上产生了综合刺激,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智力功能,强有力的调动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欲望,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效果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