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doc
3页针灸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液反流所致由于老年人的食管功能降低,因此患本病的机会更多本组患者63 例,经过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1临 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63 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0 例,女 33例年龄20~62岁,平均32.8岁病程 6个月~5年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1.2临床表现1.2.1反流性食管炎往往伴有十二指 肠球部溃疡、食管裂孔疝等,并常互为因果1.2.2.主要症状 为胸骨后或胸 窝部不适、灼 热感、 嗳酸或疼痛,在食物通过时诱发或加重疼痛可放射至颈部或背部1.2.3.发病初期,由于炎症所致的局部痉挛,可出 现间歇性咽下困 难和呕吐;后期由于纤维瘢痕所致的狭窄,可出现持续性吞咽困 难和呕吐1.3辅助检查1.3.1吞钡检查 :食管下段痉挛性收缩或狭窄, 边缘光滑、 规则 或稍粗糙,二侧对称;针刺足三里穴时,可见狭窄处仍有相当程度的舒 张功能狭窄段以上的食管多有轻度扩张有时同时出现胃、食管反流和食管裂孔疝的X线表现1.3.2食管镜检查:食管黏膜示充血、水肿,表面糜烂和浅小溃疡1.4治 疗1.4.1体针疗法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 节段内的穴位,如心 俞、督俞、膈俞、謚禧、膈关等;第二组取胸腹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上脘、建里、下脘、幽门等;第三 组取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阴陵泉、太溪、公孙;第四组取下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1.4.2灸法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 节段内的穴位,如心 俞、督俞、膈俞、膈关等;第二组取胸腹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上脘、中脘、下脘、幽门等;第三组取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内庭、太溪、公孙三组穴位交替使用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 1次1.4.3耳针疗法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1)主穴:取一 侧的食管区、胃、十二指肠2)配穴:取另一 侧的缘中、脑干、交感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 ~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针刺食管区时, 应从食道区的前部向后透刺至贲门区,或从食管区的后部向前透刺,亦可这两种透刺方法交替使用针刺十二指肠时,亦可采用透刺法针刺胃区时由胃区中部向十二指肠方向透刺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20 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 次,均用中等强度的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 秒2结果 本组患者63例经过治疗基本痊愈, 2次治愈者10例, 3次治愈者8例,总有效率100%3.讨论 本病是由胃或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而引起的。
正常人有防止胃 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机理;即使有反流,食管还有将反流物送回胃内的 继发性蠕动防止反流的解剖生理结构以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最为重要目前 认为,本病的 发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下端横过膈肌部分为一长2~5cm的高压区, 该处压力低于胃底部胃内 压力增高时,LES压力也随之增高,以防止胃肠内容物向食管内反流 LES受迷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吞咽食物时迷走神经的作用是使INS压力减低, 让食物进入胃内胃泌素是维持LES压力的重要因素食物,特别是蛋白质在胃里刺激胃泌素的分泌,从而增 强LES的压力当食物从胃 进入十二指肠时,胰液泌素开始分泌,它削弱胃泌素的作用,从而减低LES的压力LES功能减弱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②食管蠕动障碍:正常情况下,当 较多的食物或液体从胃反流人食管 时,由于张力影响,在食管的上端就出现自上而下的蠕 动波,迅速将反流物送回胃内若食管蠕 动减弱或发生障碍,可致反流物存在较久而使食管炎持 续存在食管炎又可累及LES 而进一步降低LES的功能,加重反流,使食管炎恶化,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食管蠕动障碍是食管炎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LES功能减弱和食管蠕动 障碍是其自身发病的关键,而LES又受迷走神经和激素( 胃泌素、胰液泌素)的调节,所以除了取食管区为主穴外,还需取胃、十二指肠区(十二指肠仅仅是小肠的一部分,考虑到取穴的方便,在定位耳穴时将其独立了出来 )作主穴。
针胃区是为了调节胃泌素的分泌,针十二指肠是为了调节 胰液泌素的分泌通 过对这 两种激素分泌的调节以获得维持LES的正常压力所必需的最适平衡度之所以要透刺食管穴,是因为不但要调节局部LES的功能,而且还应考虑到整个食管蠕动功能的恢复向十二指 肠穴的方向透刺胃区,是为了重点针刺胃窦部的投射区,因为分泌胃泌素的 G细胞分布于胃窦区针刺缘中、脑干、交感区旨在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进一步对 LES正常压力的维持施加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