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陕南民歌资源开发对策的研究.docx
4页有关陕南民歌资源开发对策的研究陕南是山西南部汉中、商洛与安康的总称陕南民歌早在三千多年前已有传唱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及战乱等原因,流传在辖区内的传统民歌内容等不断演变,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性色彩,受到历代文人学者专家的关注陕南民歌历史悠久,题材丰富,是激励陕南人民劳动生活、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的催化剂,渗透出特殊的历史传承价值安康旬阳民歌、汉中镇巴民歌与商洛民歌被列为首批陕西非遗,安康紫阳民歌被列入国家非遗陕西省政府抽调专家组团调研确定陕南以旅游为突破口发展,陕南民歌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其具有明显的产业价值一、陕南民歌的艺术价值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文化原创性、本土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陕南民歌是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周边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通过民间文艺选择欢乐愉快的特色情感方式,形成独特的民歌陕南民歌是流行于我国陕西秦岭以南地区的汉族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融入了陇南文化等多种地方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陕南民歌歌词多用当地俚语,高低音结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1]陕南民歌与其依存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如民歌传唱者与其地理特征联系地处秦岭之南的陕南民歌风格独特,其民歌主题涉及生活的各方面,曲调婉转舒展,感情细腻柔和。
在陕南镇巴大山深沟中,农民的一些劳动方式非常艰苦,民歌的传唱使他们在单调的劳作中有了精神调节陕南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宝贵的艺术价值镇巴民歌等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遗,证明陕南民歌具有重要的保护传承价值二、陕南民歌的发展历程1949年后,民歌发展保护工作受到党中央政府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解放军54师进入汉中红星歌剧团的音乐工作者对传统民歌进行收集整理1954年,前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民间音乐组同红星歌剧团人员深入巴中深处进行采风,共收集到各类劳动号子等一千多首1956年,高泽精选出三百余首民歌集结成《茅山歌》在作家出版社出版1956年镇巴县委秘书室干部付文学收集数十首红军时期时政民歌《十送红军》在1958年《民间文艺》杂志全文刊载,随后被全国多家《红色歌谣集》转载,1958年《人民日报》要求响应毛泽东号召大规模搜集民歌在政府的倡导推动下,全国性搜集民歌运动大规模开展[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民间音乐抢救整理工作重现生机1978年汉中文教局在宁强县举办民歌现场会,县民间歌手参会献艺,在代家坝会议中为民歌正名,对收集整理民歌等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1984年共收集民歌3000余首,宗教音乐110余首,还有汉调二簧、八岔等民间音乐资料。
1997年汉中音乐家协会成立后,民歌收集整理工作进入新阶段音协经常组织会员深入农村开展采风,挖掘民间音乐资源,指导各县区开展民歌演唱比赛音协募资对获奖选手给予物质奖励,协会成立十周年会同汉中市文化文物局等,组织人力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收集整理的民间音乐资料进行整理,精选526首制作60余首演唱录音CD歌碟,为陕南民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汉中市委市政府举办陕南民歌节,各县区百余位民歌选手参赛,各省音协领导参与指导活动,首届陕南民歌节将汉中民间音乐开发创新推向了新的阶段2007年镇巴民歌被列入第二批非遗项目,为陕南民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三、陕南民歌发展现状陕南民歌因其历史地理特殊性不同于北方民歌风音乐与舞蹈格,字句音韵体现陕南独特的婉约饱满的地域特色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陕南民歌发展受到多元文化冲击,陕南民歌传承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目前陕南民歌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演唱民歌优秀艺人年高辞世,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得陕南民歌发展缺少传承人才,多元文化发展减弱了陕南民歌的吸引力,生产方式转变使得民歌演唱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3]大批优秀民歌艺人年事已高,很多民歌艺人辞世使得民歌文化氛围消散。
陕南民歌中绝大部分是情歌主题,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青年外出打工无人演唱民歌民歌演唱必须使用方言,演唱内容只有在人物景观等元素统一环境中才能生动地表现出其魅力民歌承传发展必须在当地环境中进行,当地年轻人离乡导致相关的文化活动无法有效开展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各种传媒内容形式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民歌艺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多元音乐文化激烈竞争中丧失优势地位社会的进步使得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如抬石头使用装载机,导致民歌劳动号子失去了展现平台,封山育林使得许多山歌失去了表现对象如《砍柴调》等演唱内容无法与时代接轨,年轻人无法接受传统的民歌艺术新的生活观念使得许多小调失去了听众的认同,如自由恋爱观盛行使得《哭嫁歌》等旧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民歌失去了思想认同基础,劳动妇女解放使得《晚上看见姐脱鞋》等歌曲得不到年轻听众的理解我国是农业古国,民歌是农耕文明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形式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是在农业社会人们劳动生活中创作的浩如烟海的民歌表达的内容反映出与农耕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想情感改革开放后,城市文化娱乐为主导的城市民谣、校园歌曲大量涌现,在多媒体平台推动下,反映城市生活的流行歌曲迅速覆盖全国,与现实生活不适应的民歌逐渐被人们遗忘。
四、陕南民歌艺术的传承发展路径陕南民歌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音乐的宝贵资源财富当前陕南民歌在现代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建设下受到多元音乐文化的严峻威胁,陕南民歌要想不断发展必须深挖民歌资源,加强民歌人才培养,创新民歌形式内容,更好地推动民歌艺术的发展传承[4]政治路线确立后决定因素是人才资源,保护开发陕南民歌资源,必须建立人才培训体系仅靠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满足民歌持续发展的要求,应采取全方位保护措施,建立以民歌为专题的资料库,为民歌继承发展奠定基础工作人们对陕南民歌的冷落,主要原因是歌词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文化需求创作者应针对性地开展陕南民歌翻新改造工程,加强新词的填写创新,增强歌词的趣味性、感染力,音调编写中民歌曲调应保持原调,避免不当的改造破坏民歌的纯正性民歌的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大力推广,只有使民众了解民歌才能营造民歌推广氛围陕南民歌艺术发展要走进中小学基础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编写当地教材,使学生充分接触陕南民歌,全面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要对陕南民歌进行全方位的搜集整理,组织挖掘创作反映陕南民歌的文艺作品,将陕南民歌融入歌剧、舞蹈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多角度展示陕南民歌艺术。
加工整理出版陕南民歌精选,建立民歌档案,采用摄像等现代化手段保存流传于民间的原始民歌,决不能丢失民歌传统艺术要保持陕南民歌的基本特质,使陕南民歌与时俱进,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世代传唱西南少数民族热爱演唱民歌,主要原因是演唱与比赛结合紧密,歌者参与对唱活动可以相互切磋技艺,增强趣味性陕南民歌的发展可以借鉴先进的经验,根据陕南风俗习惯创立民歌赛事,为歌手演唱交流搭建平台,推动陕南民歌的发展举办陕南民歌节进行相互交流,加强陕南三地市对外交流,使更多人了解熟悉陕南民歌,将陕南民歌推向全国陕南民歌是中国传统民俗音乐艺术的瑰宝当前陕南民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利于其传承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要保护好陕南民歌关键是保证民歌生存发展的土壤,使广大民众从传唱陕南民歌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感受到陕南民歌与其生活的密切陕南民歌原生态优秀民俗文化在发展中面临全新的挑战,必须加强陕南民歌保护创新,解决影响陕南民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陕南民歌获得全新生机参考文献:[1]刘娜.陕南民歌在高等院校音乐欣赏课堂的传承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2]雷贞.陕南民歌艺术生存状态分析与研究[J].北方音乐,2017(23):37.[3]雷贞.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10):11,13.[4]高俐.陕南民歌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7.谢言.陕南民歌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策略[J].大观,2020,(2):38-39.。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