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案.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55864055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7.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案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活动——“社戏”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2.《呐喊》简介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3.背景简介《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4.文体简介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强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明确: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目标导学二:揣摩语句,感受童真童趣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目标导学三:拓展对比,探究思想情感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

      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三、板书设计 /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