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建筑上的柱础.doc
4页浅析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建筑上的柱础浅析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建筑上的柱础摘耍: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柱础是其中 一种颇具特色的建筑构件,其题材多样,造型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 价值关键词:柱础,古建筑,李家大院工程概况:龙溪村李家大院位于祁阳县城北三十公里的潘市镇,它是一个拥 有510年悠久的历史古村落,始建于明弘历十一年(1498年),为李 氏先祖李文敬所创建龙溪《李氏宗谱》记载:李文敬之先祖李思立 自元末明初从江西迁祁后,至李文敬始定居于此,生应聪、应伦二子 聪、伦分别生四、五子,共九房李家素以木材买卖为主,生意兴隆, 家运亨通而富甲一方经万历至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各朝,经 历350余年间,李氏祖孙13代,陆续拓展营造,终于清咸丰二年(1852 年)形成了占地近3万平方米,由老屋院、吊竹院、上院、下院、品 字书屋等组成的庞大规模的民居宅院因院左侧有一条常年流水不断 地龙溪,故名“龙溪院”,又因宗族血缘关系历代聚居于此的皆为李 姓子孙,又称“龙溪李家大院”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现存的李家大院仅有上院、下院和品 字书屋和李氏宗祠,建筑规模仍然十分庞大,至今保存较好的房屋有 36栋,大厅36间,游亭17座,建筑而积达7100平方米。
平面呈长 方形,东西长,南北短上下院正堂屋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房屋以 此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间通过游亭、 巷道和回廊连通柱础的构件特点:柱础作为古代建筑构件,其作用主耍是防止来自于台基以下的潮 气延木柱上升,隔离湿气,保护柱子本身柱础的造型丰富,题材多 样,富有特色在明末清初的建筑上出现的木质柱础,大多为方形, 也有碩行清中晚期、民国吋期则有方形、圆形、瓜棱形、瓜瓣形等 多种形式的石柱础湖南民居的柱础…般都较华丽祠堂多为兽形、 圆盘形、方形,民居大多为花瓣形、方形、圆形、,并雕刻有动物、 植物、人物、儿何纹等在保证支撑柱子作用的同时,兼具装饰功能柱础的尺寸作为承载柱子压力向下传递的石构件,柱础的尺寸决定于柱子的 直径《营造法式》中记载:“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 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 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即方柱础的边长或圆柱础的直径是其上 木柱直径的2倍边长在一尺四寸以下的,每长一尺,柱础的厚度就 加八寸;边长三尺以上的,厚度是边长的一半边长四尺以上的柱础 厚度均为三尺《营造算例》对柱础的规定则简单的多柱顶见方 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
柱础边长仍是柱子直径的两倍,厚度则与 柱径相同这些都是假设柱础在卵石夯土的地基之上地面的坚实程 度不同,柱础的尺寸也应适当调整柱础的结构柱础一般由上至下可以分为顶、肚、腰、脚等四部分柱础的造型宝瓶式柱础:宝瓶式柱础是宋代出现的柱础形式之一,典型的宝 瓶形体细高,瓶颈处比其上的柱子还要细一些看上去给人以单薄感, 脆弱、不稳定、容易倾覆等特点圆柱形柱础:柱础与其上柱子的形式相近,粗细相差不大,其表 面通常素平,不施雕刻纹饰,为清初早期的风格复合式柱础:把多种简单形式组合在一•起,成为比较复杂的柱础 样式比如圆鼓与基座、基座与覆盆、八角形与鼓形等,基座还有方 形、六角形、八角形等鼓形也有扁形和瘦高型等符合式柱础大都 雕刻精细从整体造型来看,有上圆下圆型,上圆下八而、六面体形、 上部为折角曲面方石鼓型等其中,以上圆下方型柱础居多,体现了 “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圭角雕饰有龙、兽头、儿何式等,束 腰部位雕饰有人物故事、动物、植物、吉祥图案、“八宝”器物雕饰 等方柱四角雕饰大都有狮子、麒麟、老虎、龙、蝙蝠等动物及花卉、 瓜果等图案上面石鼓面雕饰,有动物、植物博物器物及素面装饰 等判断一个柱础的形式吋主要看它得础肚,础脚、础腰的部位形状 如何是次要的。
柱础的地域性特征柱础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柱础的主要功用就是防潮隔湿我 国南北方气候差异明显,北方干旱少雨,南方潮湿多雨,因此北方建 筑对柱础的高度要求不是很高,大都为鼓镜式柱础,且高度较低,装 饰图案简单,没有多余的花饰雕刻南方建筑对柱础的高度要求较高, 这么长的距离为装饰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即满足了功能的需要,乂达 到了装饰的目的柱础的雕刻手法《营造法式》中记载,前代雕刻手法有,“其雕镌制度有四等: 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很;四曰素平” O其中 素平就是把柱础表面打磨光滑,不加任何纹饰其它三种都属于浮雕 范畴,只是雕琢面的深度不同,即浮雕被压缩的空间不同,可分为高、 低、薄三种,剔地起突就相当于高浮雕,压缩比例较小,纹饰凸起较 大,立体感很强压地隐起华相当于低浮雕,形体较单薄,压缩比例 较大减地平破相当于薄浮雕,压缩比例最大,只将图案之外的背景 薄薄刻去一层柱础的装饰纹样题材装饰纹样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任何吋期的装饰纹样都表现了 当时民族的精神特质《营造法式》中总结了古代十一种雕饰纹样,“其所造华文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 华,四曰蕙草,五曰云纹,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 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H^一曰宝装莲华。
或于华文之内,间以龙凤 狮兽及化牛:之类者,随其所宜,分布用之实际中,柱础的装饰纹 样还远远不止这些莲花纹:是柱础中常见的纹饰,寓意高洁,早在春秋战国吋就被 拿來用作装饰的题材,中原文化对于莲花的美好寓意莲华雕饰纹样 花瓣的数量多为16、20、24、32等四的倍数,加T吋比较好操作, 分铺地莲花、仰覆莲花和宝装莲花三种结语李家大院柱础早期的形式,民居以圆柱形为主,祠堂以石质方形 和兽爪形为主,表面多索面或饰以简单的花纹、线条等浅浮雕装饰, 显得朴素淡雅中后期的柱础,其形式则有变化,外形较早期为高 出现了花瓣形、多边形、复合形等样式光绪之后,外形已可明显的 区分为顶、肚、腰、脚等四部分在上段的础肚,常饰以图纹,纹饰 的变化也较以往丰富,题材更加多样化,有花鸟、动物、吉祥图案及 反映风土人情的内容等,雕饰华丽、精巧李家大院柱础形式的发展 还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层式柱础,有鼓式、兽式等;另一类 是多层式柱础,是由二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单层式柱础重叠而成,后者 在李家大院相对较多柱础的艺术本质而言属于石刻艺术,但柱础本身却是为木构建筑 体系提供辅助性功能的建筑构件,它是石刻艺术与建筑艺术天然的结 合点。
柱础的造型和雕饰纷繁多样,通过对柱础的研究,反映了人们 对美的不断追求,对吉祥、富贵、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是人们一 种很好的精神上的寄托参考文献:陈晓燕,《建筑览古》杂志,永嘉古建筑上的柱础韩旭梅,硕上学位论文,中国传统建筑柱础艺术研究常亚平、郑庆春,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复合式柱础复合式柱础宝瓶式柱础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