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ppt
63页流行病学第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概述☻1. 传染病防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Ø消灭天花 、 脊灰、I和M均下降☻2. 仍是危害人类健康十分严重的疾病Ø白喉、鼠疫时有爆发 ØWHO “结核病全球告急” ☻3. 新发现传染病不断出现ØAIDS、O157∶H7 、疯牛病概述☻4. 与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Ø微生物感染 →动脉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Ⅱ型糖尿病、某些癌症关系密切☻5. 仍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Ø性病死灰复燃 HIV呈几何级数增长 感染腹泻☻6. 传染病的新课题Ø温室效应、环境改变、人口流动、不良行为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定义☻感染症( infectious disease )Ø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传染病 ( communicable disease )Ø由人传人或动物传给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症 F“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内经 · 素问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1. 活的致病因子引起 感染与免疫☻2. 进化问题复杂: 病原体、宿主、关系☻3. 可以传播:传染源、传播途径、疫源地☻4. 放松防治,发病率就会上升☻5. 防治有区别 “只治不防,愈治愈忙”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过程( infection process )Ø病原体侵入机体,二者相互作用、斗争过程☻感染谱( spectrum of infection ) 机体反应轻重频率Ø1. 以隐性感染为主 冰山现象 iceberg phenomenonFeg:脊灰、乙脑、流脑、AIDSØ2. 以显性感染为主 麻疹、水痘Ø3. 大部分以死亡为结局 狂犬病“冰山”现象(iceberg phenomenon)☻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仅有小部分感染者有明显临床征象出现,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的尖顶部分,而绝大部分感染者在临床上无法观察到,如同隐于海平面下的庞大山体。
此种感染状态称为“冰山”现象流行过程 ( epidemic process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Ø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 →新感染→不断发生、发展☻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两因素:自然因素 环境因素一、传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 & reservoir of infection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病原体来源:恒温动物(人、动物)病人作为传染源☻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是否排出病原体:量、频率潜伏期 ( incubation period )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意义Ø1. 流行特征 短:爆发;长:持续时间长Ø2. 推断感染时间,寻找传染源Ø3. 确定留验、检疫、医学观察时间Ø4. 确定预防接种时间F 狂犬病狂犬病: 72h 麻疹麻疹: 5dØ5.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临床症状期 ( clinical stage)☻出现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大量繁殖,易于排出☻途径多 慢性过程→持续时间长☻最主要的传染期,传染源意义最大。
恢复期 ( convalescent stage)☻某些传染病临床症状消失后仍可排出病原体Ø白喉、伤寒、痢疾、乙肝☻部分病例→慢性带菌者→终身传染源Ø“伤寒玛丽”传染期 ( communicable period )☻即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短:续发病例成簇发生☻长:续发病例陆续发生☻判定传染期:病原学、流行病学调查病原携带者( carrier )作为传染源☻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Øincubatory carrierØconvalescent carrierØhealthy carrierCarrier作为传染源意义☻职业、个人卫生习惯、社会活动范围Ø1927年,加拿大Montreal伤寒奶型爆发奶场一名 carrier引起 5000人发病Ø1980年,英国牛奶引起的弯曲菌爆发流行13起,病人达4560人喝生牛奶习惯动物作为传染源☻动物源性传染病 人畜共患病Ø1. 动物为主:森林脑炎、狂犬病、钩体病Ø2. 人类为主:人型TB、阿米巴痢疾Ø3. 人畜并重:血吸虫Ø4. 真性人畜共患病:牛、猪绦虫病流行特征☻1. 人群中多散发,也可大流行:鼠疫☻2. 较明显地区分布☻3. 有严格季节性☻4. 病原体多样性二、传播机制与传播途径( 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 route of transmission )传播机制☻即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
☻三个阶段:Ø1. 病原体自宿主排出 与其定位有关F四类定位:肠道、呼吸道、血液、体表Ø2. 停留在外界环境中Ø3. 侵入新的易感者 同样与定位有关F 肠道:吃 呼吸道:吸F 体表:接触 血液:叮咬 例外少数例外☻钩虫:卵入土,经发育为幼虫,皮肤侵入☻血吸虫:卵入水,孵出毛蚴钻入钉螺,形成尾蚴,皮肤侵入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必须借助一定物体→传播因素Ø水、空气、食物、节肢动物等经空气传播 ( airborne transmission)☻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因素Ø飞沫传播:流脑、流感、百日咳Ø尘埃传播:TB、炭疽经空气传播的流行特征☻1. 传播广、发病率高,传播易于实现☻2. 季节性明显 冬、春☻3.儿童多见,抵抗力低☻4.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和易感者比例等有关经水传播 ( water-borne transmission )☻经饮用水传播的流行特征:Ø1.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Ø2.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差异Ø3. 停用/净化水源后,爆发/流行可平息☻1. 有接触疫水历史☻2. 有季节性和地区性☻3. 处理疫水或加强防护可控制发生经疫水传播的流行特征:经食物传播 ( food-borne transmission )☻肠道、呼吸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流行特征:Ø1. 有吃某污染食物历史,不吃不发病Ø2. 易形成爆发 Ø3. 停止食用,即可平息Ø4. 持续时间短接触传播 ( contact transmission )☻1. 直接接触传播:性病、狂犬病等☻2. 间接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流行特征:Ø1. 多散发Ø2. 与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差有关Ø3. 流行过程缓慢,无季节性Ø4. 控制对策:加强管理 严格消毒 注意卫生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 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 )☻1. 机械携带传播:苍蝇、蟑螂☻2. 生物性传播:吸血 蚊子、蚤☻流行特征:Ø1. 地区性、季节性Ø2. 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Ø3. 有职业、年龄分布特点 Ø4.人与人之间不相互传播 经土壤传播 ( soil-borne transmission )☻土壤在肠道寄生虫病中具有特殊意义Ø如:蛔虫、钩虫、鞭虫病☻能形成芽孢的病原体可在土壤中生存Ø如: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杆菌☻取决于存活力、接触机会、卫生习惯医源性传播 ( iatrogenic transmission )☻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原因:Ø1. 器械消毒不严格Ø2. 药品、生物制品污染Ø3. 血制品污染垂直传播 ( vertical transmission )☻在产前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Ø1. 经胎盘传播:风疹、乙肝、腮腺炎、AIDS、巨细胞病毒Ø2. 上行性传播: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球菌、白色念珠菌 Ø3. 分娩引起的传播: 淋球菌、包涵体、疱疹病毒三、 人群易感性( herd susceptibility )☻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Ø 人群易感性←→群体免疫性影响因素 ( 1 )☻使易感性升高的因素:Ø1. 新生儿增加Ø2. 易感人口迁入Ø3. 免疫人口免疫力消退Ø4. 免疫人口迁出/死亡影响因素 ( 2 )☻使易感性降低的因素:Ø1. 计划免疫Ø2. 传染病流行后,因感染而获得免疫力Ø3. 隐性感染后四、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epidemic focus & epidemic process )几个名词☻1. 疫源地:波及范围☻2. 疫点: 小范围的疫源地☻3. 疫区: 范围大或几个疫源地连成片☻疫源地的范围取决因素:Ø活动的范围、途径的特点、人群的免疫 消灭疫源地的条件☻1. 消灭或移走传染源;☻2. 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清除;☻3. 易感接触者经过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新感染。
流行过程☻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流行强度Ø1. 散发 ( sporadic )Ø2. 流行 ( epidemic )Ø3. 大流行 ( pandemic )Ø4. 爆发( outbreak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Ø自然因素对传染源、途径、易感人群影响Ø社会因素较复杂:F制度、生制度、生产、居住、居住 、、营养、养、经济文化、人口密度、文化、人口密度、社会社会动荡、、风俗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宗教信仰等风俗与宗教☻新疆 锡伯族人→ 察布查尔病 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眼肌及咽肌瘫痪,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Ø制备面酱(米送乎乎)染肉毒杆菌毒素☻新几内亚东部高地人 女性和小孩中流行Kuru病(小脑变性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Ø食人俗葬仪 病原:一种慢病毒《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提出:“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第二节 传染病的防治一、一、传传染病的染病的预预防和控制策略防和控制策略☻预防策略:1.预防为主2.加强传染病监测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方针: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Ø1.免疫预防,预防接种Ø2.改善卫生条件,经常性预防措施Ø3.健康教育Ø4.病原携带者检查及国境卫生检疫预防为主加加强传强传染病染病监测监测☻监测内容:Ø传染病发病、死亡;Ø病原体型别、特性;Ø媒介生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Ø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资料等☻流行病学研究,并评价防疫措施效果☻常规报告和哨点监测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三类共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传传染病的全球控制染病的全球控制☻1980年全球宣布消灭天花,☻1988年WHO启动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至2002年全球病例下降了99.8%,发病国家由125个降至10个中国在2000年也正式被WHO列入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国家☻2001年WHO发起了全球“终止结核病”活动☻艾滋病、疟疾和麻风的全球性策略也在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展开全球化预防效果明显体现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Ø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报告种类 2004年8月人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甲、乙、丙,共37种Ø甲类:鼠疫、霍乱 强制管理Ø乙类:SARS、病毒性肝炎、AIDS、疟疾…25种 严格管理 F对 SARS、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采取甲类的防制措施的防制措施Ø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10种 监测管理(一)(一) 疫情疫情报报告告☻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检验人员皆为报告人☻责任报告机构:医疗卫生、疾病控制、采供血机构☻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发现后,城镇 6h、农村 12h 内(现在要求2小时内网络报告,同时以最快的方式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 )☻乙类:城镇 12h,农村24h 内(现在要求24小时内网络报告)☻丙类:24h 内(现在要求24小时内网络报告)☻无条件的,填卡,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上网报告。
2 2))责责任任报报告人及告人及报报告告时时限限(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① 病人:五早 早发现、诊断、报告、隔离、治疗② 病原携带者:登记管理,指导、随访、调离③ 接触者:留验、观察、药物预防、应急接种④ 动物传染源:消灭 如灭鼠灭犬 隔离治疗☻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的措施:Ø肠道:物品及环境——消毒Ø呼吸道:空气——通风,空气消毒Ø虫媒:杀虫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三)(三)针对传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播途径的措施①免疫预防/应急接种 胎盘球蛋白、丙球②药物预防磺胺 →流脑 金刚烷胺→甲型流感③ 个人防护 口罩、鞋套、护腿、蚊帐、 WHO 提倡使用安全套,预防性病、AIDS(四)(四)对对易感者的措施易感者的措施(五)(五)传传染病爆染病爆发发流行的流行的紧紧急措施急措施1.限制或停止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医院和有关部门应立即组织开展传染病爆发调查,采取措施控制疫情,隔离传染源,治疗病人,检验和分离病原体,控制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和应急接种等 第三节 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对策 (一)新发现或再燃的传染病(二)病原体耐药(三)病原体基因突变与抗原变异 一、病原体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二、传染病流行三环节新问题☻(一)传染源Ø发病谱的变化、流动性☻(二)传播途径Ø播散的快速性、途径的多样性、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三)易感人群Ø人口流动、基础免疫水平下降三、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一)社会因素Ø生活水平和行为方式变化☻(二)自然因素Ø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四、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传染病防治的新要求☻不仅个体不患传染病,而且要求社会与环境中无传染病威胁五、新时期传染病防治对策(一)医学预防到社会预防(二)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三)加强科学研究(四)注重科学决策与科学防治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