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美德故事完整版汇编.docx
9页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 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三):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
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四):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五):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就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六): 百善孝为先的历史小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百善孝为先的历史小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七):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就应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持续肃穆恭敬的态度之后,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礼貌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必须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到达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必须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此刻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持续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 生取义证明为了重信义能够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
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用心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八): 严慈有方,中华传统美德父母教子故事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务必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必须要其改过才罢休 中华传统美德父母教子故事:严慈有方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样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样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
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