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秦岭的文化基因——秦岭与中华文明.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1627354
  • 上传时间:2021-12-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4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秦觸的文化基因r QINLINGDE.•…[WENHUAJIYIN •本期策划:张会心柱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是 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气候学家眼里,秦蛉是北亚 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生物学家眼里,秦岭是两类 截然不同的动植物资源的界线,且将两者容纳于一身; 在历史文化学家眼里,秦岭是俊秀江南与粗犷北国的分 隔,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甚至被称作华夏文明 的“龙,泳”……秦岭之于中国,意味着太多它不仅在中国 自然与人文地理上具有南;I匕分界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是 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和塑造者,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 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莽莽秦岭,横亘于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南北方文化、 东西部文化的聚合点和交汇点半坡人、蓝田人、那西人和 仰韶人在这里生活,伏義、女姻、后羿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奔突着春秋战国、秦汉盛唐的 时代风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东 方帝国都诞生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里,老子、秦始皇、刘 邦、刘彻、李世民曾在这里成就他们的千秋伟业,道教文 化、秦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陀文化和佛教文化 都与它密不可分……这座绵延一千五百公里的高峻山岭, 就像一位襟怀宽广、仁慈睿智的圣贤,向我们展示一个民 族高贵丰满的灵魂孕育成长的全部历程。

      秦岭与中华文阴vvv打开《中国地形图〉,在莽莽昆仑 山脉收住脚步的青藏高原东缘,又一 座苍茫突兀的山岭拔地而起,集合起 千山万岭,莽莽苍苍,逶迤东去,绵延 1600多公里,将中圉内陆分为南北两 半这条如奔腾巨龙般横亘中国内陆 中央的山岭,就是秦岭秦岭与中国农业文明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根源于“农业 文明”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首先需 要的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即温度、 湿度适中的气候条件找国大陆基本 处在北纬20度到北纬50度之间,厲 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温度湿度适宜农 业文明的发展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 部呈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成为中国 自然地理上最为重要的一条分界线, 尤其是在气候上,高峻的秦岭成为一 道天然屏障,造成了南北多样的先天 条件由此,秦岭造成了中国农业文明 南稻北粟的多样性格局由于南北截然不同的先天条件, 自史前时期和商周以来,秦岭南北大 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文明:一是 以中原黄河流域为核心,包括陕西、山 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旱地农业 文明,以粟作农业为主,兼营多种杂 谷,辅以多种家畜饲养和狩猎等,二是 以长江流域为核心的水田农业文明, 以稻作农业为主,兼有渔猎、狩猎等 这种南稻北粟的多样性格局目前也已 得到相关考古发现的普遍印证。

      在公 元前10000年左右,伴随着冰河期的 结束,秦岭南北开始了农业种植据目 前考古发现,最早进行谷物利用和栽 培的是公元前8000年的河北省徐水 南庄头遗址其后,黄河中游地区在磁 山、裴李岗文化中又出土了公元前 6000年的粟和石制农具,其后又有西 安半坡遗址、宝鸡北首岭遗址、铜川李 家沟遗址、姜寨遗址等为代表的公元 前5000年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湖南 道县玉螞岩遗址和江西万年仙人洞、 吊桶环遗址出土了约公元前10000年 的稻谷,其后有公元前6000年长江中 游的彭头山、城背溪文化等江苏苏州 草鞋山遗址则首次发现了公元前 4000年马家浜文化的稻作水田遗迹, 另外还有长江中游大溪文化、湖南澧 县城头山遗址等秦岭造就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多样 性格局,但是南北农业文明并非截然 分开从公元前3000年末期开始,一 方面中原文化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张, 另一方面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建立 的酋邦社会相继瓦解,南北农业文明 的交流逐渐深入到公元前2000年左 右的二里冈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已波 及到长江流域,至晚商时期,以殷墟为 中心大约已形成了半径600公里的文 化区域商周以后,中国农业文明的南 北互补则更加密切。

      春秋战国时代,秦 国逐渐占领渭河流域,开始从半农半 牧时代一跃而成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 的开拓者,其后秦国从褒斜道翻越秦 蛉,吞并了富饶的巴国和蜀国,并修建 了都江堰,使后世司马迁感叹“水旱 从人,不知饥馒,时无荒年,天下谓之 天府也”,后秦国又在渭河流域修 郑国渠,最终使秦国凭借着两个”天 府”一渭河平原和成都平原,而得以 一统天下因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在 地理及农业上的密切联系,致使古代 一度曾将渭河平原和巴蜀之地并称为 “关中”经过千余年的开发利用,至唐 代中晚期,处在秦岭之北的黄河流域, 水文、土壞、植被等方面,均已遭到巨 大改变,水源日衰,植被大减;巴蜀、江 淮、苏湖等江南地区,则因处秦岭之南 而占据了更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水源 丰沛,热量充足与之相应地,江南的 农业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至安史之 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秦岭之北的绝对经济优势在保持了千 余年之后,逐渐被秦岭之南的江南所 取代至于明清,“苏湖熟,天下足”的 名谣,则已是流布于大江南北而家喻 户晓纵观历史发展,如果说自炎黄时 代及商周以来一直到盛唐时代,中国 古代农业文明形成了以秦岭之北的黄 河流域为主、以秦岭之南的长江流域 为辅的格局,那么,在中晩磨以后,中 国古代农业文明则已是以秦岭之南的 长江流域为賣、秦岭之北的黄河流域 辅之的态势。

      不难发现,秦岭不仅造成 了中国农业文明南稻北粟的多样性格 局,而且还使这种多样性格局在历史 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互补作用事实上, 亦是藉此农业文明的多样性互补,才 使得神州大地多元的农业文明最终走 入了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大格局秦岭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先后有周、 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我 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 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 迹也最丰富的古代政治中心那么,长 安何以如此受到古代帝王的青睐,成 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的 呢?这要归咎为长安周边的山川地势 及其独特的水土资源一秦岭的屏障 和水土涵养,由此才有了关中的战略 地理优势,才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 沃富饶,才孕育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 的首选之地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雄胜—— 关中四面环山、山藏险隘,“四塞以为 固”关中的••四塞”犹以秦岭最为险 要,成为关中优良的天然防线,在这 “四塞”当中,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 山脉所成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 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隧,这些 关隘皆为天险,均有“一夫当关,万夫 莫敌”之效,成为关中易守难攻的门 户。

      举其要者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 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潼 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 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并 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 连接,谷深崖绝;函谷关则扼埔函之 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 喉;武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 岭南裁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叠, 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 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蜀秦往来之 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北方的箫关 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 要道因恃秦岭,关中占据了突出的战 略地理优势,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 “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 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 州“咽喉”,这是古人建都的重要出发 点《史记•高祖本纪》有言:据关中“犹 居高屋之上建鉅水也清代地理学家 华湛恩在《天下形势考〉里更是直截了 当地说「都长安,为建密之势"正所 谓是:“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有 也”;“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 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 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 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 水和渭水,秦岭北釐又发源了六条河 流一漏水、沪水、洋水、漓水、満水和 涝水,泾水与灌水等六条河流在环绕 长安之后一并汇入渭水,形成了著名 的“八水绕长安”的形胜。

      关中八百里 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有着“天府 之国”的肥沃富庶它土质疏松肥沃, 地势舒展平坦,再加八水贯穿及历代 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 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以及汉唐诸运河、湖泊的开凿,不仅为 古都长安提供了与东方之地必要的便 利水运,又使关中平原的漫溉条件获 得更大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 条件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 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史记》亦载: 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 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称其 实,秦岭本身也是一处物产极为丰富 之地,充分显示了其“古都之南”的先 天优势另外,秦岭的山林以及这些河流、 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还对改善关中环境和调节关中气候起 到了很大作用,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 水相间,风景如画,给帝王之都增加了 无限风采秦岭山水自古即是长安的 “后花园”,成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 的首选之地,秦时的阿房宫,汉代的上 林苑,隋朝的凤凰宫、仙游宫、宜寿宫、 甘泉宫、太平宫,唐代的太和宮、万泉 宫、华清宫等均修建于此;山水之畔更 是吸引了不少帝都人士前来游弋、赋 诗,留下众多文人星客的足迹笔迹, “南山当户牖,痒水映园林”,“杨柳含 烟灌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仅一本 《全唐诗》就留下诗篇百余首。

      由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 秦岭与“八水绕长安”的富庶及风采诸 条件的集结饱和,关中成为中国古代 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就是理所当然 的了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及秦 文、缪居苑……昭治咸阳”,“汉兴,立 都长安”,及至隋扈,仍定鼎关中,成就 ,了周、秦、汉、唐等先后13个王朝在此 建都的辉煌历史,长安的政治中心地 位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多年,以致古人 称秦岭为“龙脉”悠悠历史当中,金田 猿人、半坡仰韶文化等文化遗址,见证 了此地的文明起源;传说中的炎黄、神 农、后稷等亦曾活动于此地带,描绘了 中华文明的远古时代;周公姬旦辅佐 成王在此“制礼作乐”,从此奠定了中 华文明的根基;华夏民族的塑造与“多 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亦是在以 此为中心的历史时期内得以成就;秦汉 在此则形成了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开创 并奠定了中华民族忠于“一统”的优良 传统;隋唐帝国在此又重开盛世,磅礴 之气达于世界各国,至今流芳……秦 岭,之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孕育,之 于周秦汉唐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的 创造,功不可没泰岭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的最高价值追求,这种观念最核心的 承载体就是〈周易〉,其最高境界是“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 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古人关于天 人关系的思考并不是始于〈周易》,传 说最早试图将自然界进行整体把握的 是伏羲氏,他创作了八卦,将所有自然 界的一切现象归结到八卦,认为了解 八卦就能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八卦 作为观察自然界和天入关系的一种理 论思考,毫无疑问是一种了不起的发 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古人把握 自然与社会的一种工具但将古人关 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予以系统化并系统 论速天人合一思想的则泉〈周易>〈周 易》由64卦和384爻以及卦辞、爻辞 组成,已经是对八卦复合关系成熟的 整理,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天人关系 的基本框架,成为历代思想家进一步 阐述天人关系的主要依据而《周易》 与周文王、周公旦有很密切的关系太 史公谓“西伯拘而演〈周易》”,认为六 十四卦以及卦辞、爻辞都是周文王所 作《左传〉载,韩宣子观《易象》发出周 礼之慨叹,学者亦认为《易象 > 所系之 卦爻辞应为周公所作是地处秦岭山 水之间的西周王朝的周文王、周公旦, 将数千年以来古人探索天人关系的成 果予以凝练,从而形成论述天人关系 的经典性作品中国古代政治重要的价值信念就 是仁义教化,而这种观念最核心的载 体就是《周礼〉〈周礼〉认为政治文明 的最高理想是天下大同,而实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