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升初语文80首古诗词.docx
54页1 .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T):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煜(kil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耍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苜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2 .七步诗曹植(三国•魏)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1.釜(fii):古代的一种锅2.煎:煎熬,隐喻迫害[简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一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前两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箕”“豆”的尖锐矛盾,及豆箕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箕''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 .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4.苍苍:青色[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臼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4 .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注释]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2.项:颈的后部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简析]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杯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5.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3.衰:疏落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简析]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致的6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简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苜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7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简析]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成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日:“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耍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介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8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时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4.穷:尽[简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漠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