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电影《建国大业》的后现代元素.docx
7页论电影《建国大业》的后现代元素 在建国六十周年的特殊背景之下,任何人看到《建国大业》[]这样的电影片名,不免有敬而远之的畏惧感一则畏惧其一板一眼的严肃态度,二则畏惧其中规中矩的政治角色但是这一切都从张国立扮演的蒋介石出场之刻起,宣告了它的“寿终正寝”毕竟历史永远是今天的历史在很多时候,转换一种讲述历史的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接受效果即便像《建国大业》这样如此具有强烈主旋律色彩的影片,即便它的镜头语言依然是老套的全景化叙事、史诗性建构,但韩三平和黄健新两位导演还是独辟蹊径,用后现代的元素来重新演绎那段规规矩矩、堪比教科书一般的革命历史,使这道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习以为常的“家常菜”瞬间衍化成一席娱乐“盛宴”何谓“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西方许多文化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有的指出,后现代的特征是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零散化、无深度的概念有的则认为它的特征是非连续性、分裂性、非稳定性、非因果性、反整体性套用上述之观点,《建国大业》不能说完全具备如上特性,但是它还是隐隐透出一些后现代的特质,这便是区别于传统主旋律题材创作的史诗结构细节化、革命人物娱乐化、影片运作商业化后现代元素之一:拒绝符码的大众化人物毋庸置疑,《建国大业》的整体叙事风格是传统的。
它按照时间的先后,描述白1945年国共和谈破裂起至1949年建国止,前后5年间的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其结构线索依然秉承了自宋元话本小说开始便擅长的圆形叙事模式,即由分而合的大团圆结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胜败箴言但是这条主线索并没有使整部电影流于俗套,它的新鲜活力来源于串联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情如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周恩来的和蔼亲切、冯玉祥的果敢坚毅;开国大典在即,宋庆龄的持重温婉、张澜的刚直不阿、李济深的疑犹谦逊无论是开国元勋还是各界名士都在每个历史转折关头呈现其性格的核心特质,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逼真传神这种将人物嵌入历史,以情感来佐证过去的电影语言,在2000年之后的中国电影创作中屡见不鲜如2004年尹力导演的《张思德》,用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诗意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小人物张思德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T作的热诚和忘我精神;2006年尹力执导的另一部影片《云水谣》更加抒情浪漫地以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来透射历史发展之变迁;《太行山上》《东京审判》都无一例外地将历史置于背景,将人物置于前台以每个心灵的情感波动去充盈、丰富观众的精神世界,而不再固守着空洞的呐喊、苍白的标语口号。
应该说,《建国大业》是遵循着这条道路走来的,只是它更加着力地将历史人物还原本真色彩,拒绝符码式塑造,尽可能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毕竟,一味强化历史人物的核心特质只能使人物趋于扁平,而不能立体、多元地展现其精神世界,使他虚而不实、空而不满如阅兵仪式上,老兵歇斯底里地喊出:“向前、向前、向前!”这背后负载着太多革命烈士的遗志而在同一个场景下,毛泽东在检阅部队时流下的眼泪,这里面也蕴涵着几多感慨,有激动但更多也有伤感这里没有太多英雄式的豪言壮语、繁复的故事情节,仅是男儿服中抑制不住的泪水便告诉观众,战争是如何惨烈,和平是何等珍贵由此不免令人类比于国外的战争题材在《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等诸多影片中,西方电影导演擅长于直接的感官刺激来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炮火连天、血肉横飞,无数的人在为求生而拼尽最后一丝气力但是中国电影导演在同类题材中往往弱化太过残酷的血腥场景,而以生还者难以抑制的痛楚来表现战争带给人的精神层面的创伤这种虚写战场实景的镜头语言是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观的,也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建国大业》中通过老兵和毛泽东两个人物相似的行为告诉观众,无论是普通一兵还是开国元勋,在情感层面上是相通的。
符码式的人物往往给读者先人为主的精神框架,他离间了与真实的距离,悬空了与大众的根基还原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不是要人为拔高英雄,亦不能随意贬低敌人,才是新时期以来主旋律题材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的突破而《建国大业》在这方面堪称表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形象的再造作为国民党方面的最高领导者,蒋介石的性格特点在以往的主旋律题材中往往被描绘成狡诈愚蠢,甚至有些政治流氓的色彩但是,在《建国大业》中还给观众一个更生活化、更具有悲情色彩的蒋中正他有政治上的雄心伟略,只可惜曲高和寡;他有肃清贪污腐败的想法,但也只能无奈的言道,“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了,这不是一个孔家的问题反贪腐是件大事,要讲求时机,讲求分寸,难呐!反,要亡党;不反,亡国!难!”当他败守在台湾一隅,获悉开国大典召开在即时,曾经气宇轩昂、神采奕奕的他在偌大一个窗前只留有形单影只的身影,无限萧索、寥落尽在这暗影憧憧的镜像之中后现代元素之二:消解肃穆的娱乐性语言迈克尔·伍德曾言:“文学心存历史,就像我们心存一个概念一样文学也心存自己,永远不乏对话或娱乐,它以更加激进的形式引发历史去做再度思考,有谁能够及时地认为他与自己或任何人是同时代的呢?”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戏仿式的历史题材创作风起云涌,而在2009年出现的这部《建国大业》同样将这种戏仿性,或者说娱乐性的演说历史的方式承袭过来,只是里面多了一些解构的味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便是这部电影的台词,它凝结了中国当今众多电影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比如,陈凯歌扮演的冯玉祥大白天打着灯笼去蒋介石的办公室,说道:“黑暗啊!不打灯笼我找不着道!”分明让人忆起《梅兰芳》中福芝芳那句话:“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再如,冯小刚扮演的杜月笙对蒋经国说:“老虎好打,冰山,只怕小蒋先生,搬不动吧?!”这种戏谑调侃的味道颇具有京味色彩,而少了些海派味道,这又是冯氏语言的登台亮相最出彩的则是姜文饰演的毛人凤,此君在《建国大业》中的每一句对白都是用来抢戏的必要的时候,个别的人,我看能不能清理一下…‘张澜打死也不去台湾,留下肯定是祸害”,尤其是那句“这种事怎么他妈的能公开?”将这位赫赫有名的军统特务头目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这些普通的对白以姜文独特的话语节奏表达出来时,具有突出的喜剧效果历史其实并不肃穆,它虽然像一位老者在气定神闲地讲述那曾经发生的故事,但在故事中的人们却也曾经纵酒狂欢,也穷愁潦倒,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建国大业》中,历史不再如教科书一般严谨呆板,反而如评书一般生动有趣它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三方面平行叙事、交叉剪接,突破种种局限,野史与正史结合,每个人物都活得可亲、可爱、真实、可信。
通盘看来,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方面,影片强化了历史的趣味性成分,如“开黑会”和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它以跳跃性的音乐旋律和小品式的人物对白烘托出一代开国元勋们浪漫乐观、幽默率真的精神侧面在国民党方面,影片加重了历史的情境化色彩蒋介石有这么一句台词:国民党是输给了国民党自己一语强调,当时的国民党大员们,内政夺权纷争、官员腐化堕落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虽然有强大的美国全力支援,可不争气的国民党人就如扶不起的阿斗,“政权腐败和社会腐败”双重现象让其一败再败在民主党派方面,影片突出了历史的生活化成分如闻一多最后演讲时的义愤填膺,宋庆龄迟迟不肯到北京的难言苦楚,都将历史背后的故事生活化地再现出来,令人如温旧梦却似见新人后现代元素之三:拆解深度的明星式杂烩韩三平曾讲,他要让80后、90后的年轻人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从这里便可预见,《建国大业》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依然不能背离当今的流行文化,走娱乐路线从它参演明星多达170人之多,既有内地实力演员,也包括港澳台当红明星的演员阵容,便可知它的娱乐味道在不断地升级冲撞着主旋律味道走进影院的观众即便不为成龙而来,也有为黄晓明而来的;不为陈坤而来,也有为王宝强而来的。
哪怕就是为了进电影院来数数明星的人头,也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况且,这些一线演员确实演技不俗这里面有刘烨含泪敬军礼的震撼,有王宝强错把城墙当地主大院的滑稽,有冯小刚插科打诨版的“杜月笙”,也有成龙“麦当劳大叔”版的“某记者”不管这些明星多么熠熠生辉,在这里他们都成了这个辽阔天幕中的一颗星辰,哪怕是一闪即逝的流星,也会激发观众的审美快感,不至于陷于类似主旋律题材影片的拖沓冗长的怪圈之中在后现代主义的时代,电影实质成为一场封闭的游戏影片中的“人物大多是平面的叙事因素,他们激化并最终从属于情节的运转,当那个早就为观众预备好的叙事高潮到来以后,一个善恶分明、赏罚公正、有志者事竟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便翩翩而至,随着永恒正义的回复,叙事游戏也就吹响了暂停的哨声…在《建国大业》这场游戏中,明星具有双重身份一者他们是娱乐明星,具有被大众媒体赋予的情感色彩如成龙的硬汉形象、李连杰的正义色彩、冯巩的“草根”情结、王宝强的“傻根”特质这些明星脸谱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社会最流行的表述,强调了当今流行文化的时尚元素另一重身份在于他们以强加于其身上的明星特质去重新演绎历史上的“政治明星”这两重“明星”身份、两种“流行”元素的不期而遇产生一种“间离效果”,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有脱离剧情的错觉。
既用当今娱乐的眼睛看明星,又用过去政治的框架品角色在古与今、深与浅、红色经典与流行时尚之间穿行往复这便如同郭德纲的相声,在传统相声的框架中注入现代流行元素,增添时代气息,即便是一些无厘头的模式,也同样完成了相声使人发笑的第一娱乐功能而主旋律电影加上后现代元素也同样具有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建国大业》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电影的主旋律题材终于突破了长期以来禁锢其发展的瓶颈——要严肃而不可戏谑,要真实而不可杜撰,要高雅而不可媚俗,要崇高而不可猥琐这些历来的“不可”之举,今天“小试牛刀”,它在慢慢学会戴着传统正史性的镣铐跳舞尽管舞姿还有些蹩手蹩脚,但今天的跳跃必将迎来明天的狂欢我们翘首以待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