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复习(1、4、6、7、8、9、10).docx
12页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复习(1、4、6、7、8、9、10) ?第一章 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学问、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实力和习惯在内的困难整体《辞海》的说明:文化就是在历史上必须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根底上发生和开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构造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详细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标准自身行为和调整相互关系的准那么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为所欲为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 1〕外在特点 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开展的长河中,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聚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开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开展的C.包涵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意和谐与中庸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第四章 姓氏和名、字、号1. 姓氏是标记社会构造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特别长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2)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汲取和容纳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 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4. 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假设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分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5. 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假设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分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 1“氏”6. 姓氏最初的区分:(1)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2)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3) 姓区分血统,氏区分子孙。
7.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记8. 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 二、名词说明1.姓氏:姓氏是标记社会构造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开展过程中,社会成员给予姓氏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构造,于是形成一种姓氏制度由于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制度是多种多样的如西方国家的姓氏更多地带有宗教色调,而中国的姓氏那么主要是宗法色调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是特别丰富的;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综合性的文化特征又是特别明显的 2.郡望:郡望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视,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人们注意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如韩愈自称“昌黎人”,李白为其父仲卿作碑称其为“南阳人”,是因当时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此外,刘姓以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为郡望,陈姓以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今河南省上蔡一带〕为郡望,张姓以南阳〔今属河南〕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杜姓以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为郡望等不管这些姓氏分布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会以“彭城刘”“汝南周”“颖川陈”“太原王”“京兆杜”为荣耀。
3.“名、字、号”的“号”: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兴旺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干脆相关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钦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志向和情趣正因为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说明环境,显示保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如:唐代诗人杜甫号“少陵野老”,南宋史学家郑樵号“西溪遗民”,元代冯子振号“怪怪道人”,明末朱耷号“八大山人”,唐代诗人李白因生长于青莲乡而号“青莲居士”,宋代文学家苏轼因贬黄州居于东坡而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清代画家金农以其藏砚丰富而号“二百砚田富翁”,清代刘庠以其治经学而号“十三经老人”,明代画家祝允明因由十一指而号“枝指生”,清代诗僧寄禅那么号“八指头陀”,清代诗人朱彝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陈鸿寿那么自号“梦饲千八百鹤斋”,明代画家唐寅号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徐渭那么号“水田月老人”,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号“青藤门下走狗”等。
三、问答1.简述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特别长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假如某个姓想要追根溯源,差不多可以回到数千年以前这在世界史上是不多见的 2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教相结合,标榜同宗同姓,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盛行的“门阀制度”那样,还有古时婚姻讲究的“门当户对”三、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汲取和容纳了很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在历史中有少数民族改姓汉姓,也有臣子被皇帝赐予“国姓”,因此姓张的不必须都是汉族,姓慕容的也不必须就是少数民族2.介绍姓氏的几种主要来源一、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嬴等二、以国邑为氏如周朝建立后,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很多诸侯国,鲁、卫、晋、滕、虞等属姬姓国;宋、齐、陈、杞、焦等属异姓国诸侯国的君主还可将自己的土地再分封给卿大夫,谓之“采邑”这些卿大夫势力壮大后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如韩、赵、魏等这些国名后来都成为氏三、以官职为姓姓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依据宗法制的规定,天子的儿子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孙的儿子那么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如周景王为天子,其子为王子,名朝,王子朝的孙子就以朝为氏,后写作晁;宋桓公为诸侯,其子为公子,名夷,字子鱼,公子夷之子为公孙友,公孙友的两个儿子就以鱼为氏这类姓有牛、关、柯、丰、乐、仇、廖等五、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表达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可以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六、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特殊是王氏的来源不止一处,但都与先祖封王或称王有关,故有姬姓王、姒姓王、子姓王,还有少数民族的王,在中国成为一大姓谥号如文、武、宣、穆、闵、简等如宋武公之后人以武为氏,宋穆公后人以穆为氏,齐桓公后人以桓为氏,等等七、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就以居住的地方为氏如居住在傅岩的人以傅为氏,居住在池边的人以池为氏,住在柳下的人就以柳为氏,此外还有西门、东方、东郭、南宫、西闾等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在夏商周时代,这些人属于低级贵族,不得封土,但可称氏,当时称作“百工”,后人即以其从事的职业为氏。
九、以事为氏这类姓氏不多见,但很好玩如李氏,其祖为少昊的后裔皋陶,本姓嬴,在尧、舜时任理官,掌刑狱,后人以官为氏,称“理氏”商末理征因得罪纣王被杀,其子理利真逃亡山中躲藏,以一种树的果子为食,即木子,谐音“理”,其后人改为李氏林氏,其祖比干被杀,比干之妻有孕逃亡林中,产下一子,周代寻封比干之后,以此事赐氏林汉武帝时有丞相田千秋,年老而未退休,皇帝特许他乘车入宫,时人称为“车丞相”,后人即以车为氏明末山东的一支朱氏王族乱中出逃,到了一地天色已晚,深感前途黯淡,遂改朱氏为昃氏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唐李隆基即位,姬姓改为周姓;唐宪宗李纯即位,淳于姓改为于姓等因有功而赐“国姓”以表殊荣:唐代徐世勣改为李勣,世字因避讳李世民而不称;明末郑胜利被赐姓朱等另外,赐姓也可以作为一种镇压手段,如隋代杨玄感谋反被枭,赐其后人为枭氏;武那么天即位,赐唐中宗的 3王皇后为蟒氏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称为汉姓的一个组成局部如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等、北魏孝文帝实行民族溶化政策,令鲜卑人改姓,皇族拓跋改姓元,其他贵族改姓穆、陆、贺、刘、楼、于、尉等隋唐时有西域九姓小国,归唐后以其国名改为康、曹、石、何、史、安等九姓。
事实上,此时此刻许多的姓,如张、王、李、赵、刘、曹、吴、罗、包、何、慕、金、关、佟、康等既是汉族的姓,也是少数民族的姓3.谈谈名与字的关系古代的中国人不仅出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意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那么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状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状况看,名与字有亲密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那么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一、名与字意义一样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原同义;诸葛亮字孔明;唐代柳公绰字宽;汉代周权字衡之;清方东树字植之二、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排行老二,故字仲尼;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游与观相关;三国赵云字子龙,因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 三、名与字意义相反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黑与白意义相反;晋国赵衰字子余,衰意为削减,余意为丰余,衰与余字意相反;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隐昭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等等 四、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名壬子辛,取水生于金之意明代帝王那么以金木水火土取名,如明成祖朱棣〔木〕,其子仁宗朱高炽〔火〕,其孙宣宗朱瞻基〔土〕,其后为英宗朱祈镇〔金〕,宪宗朱见深〔水〕五、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汉高祖刘邦字季,汉代文学家班固字孟坚,宋欧阳修字永叔,明冯从吾字仲好等 六、取于古语或成语等状况第六章 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2.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开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德修养 孔子:①中心思想:仁;②政治思想:正名、立信、道德教化治国;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④局限性: 复原周礼、鄙视体力劳动和妇女3.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开展的其次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4.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①思想理论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