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经济区、中心城市与城镇体系.ppt

42页
  • 卖家[上传人]:tian****1990
  • 文档编号:72630509
  • 上传时间:2019-01-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95.50K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第三章 城市经济区、中心城市与城镇体系,,2,,第一节 城市经济区、经济中心与中心城市 第二节 城镇体系的概念、类型及理论进展,3,1 城市经济区 1.1 城市经济区的形成原理 1.2 城市与区域的互动作用 1.3 城市经济区的范围与边界特征 2 经济中心 3 中心城市 3.1 中心城市的地位与类别 3.2 中心城市的确定标准 3.3 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第一节 城市经济区、经济中心与中心城市,4,城市经济区的形成原理,城市经济区是由区域“发展极”(中心城市)经济力大小和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强度所决定的,是一定经济综合体存在与活动的地理空间 城市经济区,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包括若干中小城市、众多的城镇和大片农村的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经济区域 其形成是经济力作用的结果 城市经济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诸要素的综合作用,是一种城市位能5,城市经济区的形成原理,城市本身的经济力对其周围地区的影响力和作用强度,有三种形式:城市吸引力、城市辐射力和城市中介力 城市经济区是由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中介力综合组成的城市影响力及其作用场自然形成的地理空间,它的大小基本决定于中心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

      这是城市经济区域形成的根本机制6,城市与区域的互动作用,城市与区域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推动 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城镇功能的增强、城镇体系的完善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它对区域经济起着带头、示范、牵引作用,一般称为“龙头”或“窗口” 城市的发展也一时一刻离不开区域的基础、保障、制约和支援作用,一般称区域是城市的“腹地”7,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区域的中心城市犹如区域的“心脏”,一般处于交通最发达、信息最灵通的地方它是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枢纽,一般也是生产中心 它具有技术、人才、资金输出和辐射的本能,具有区域内生产组织者和调节者的功能区域中心城市的分配活动,对整个经济地区的经济活动具有带动和支配的作用 中心城市自然也是一定区域的消费中心它的消费意向和消费品市场动态也是区域经济活动的导向仪和晴雨表 所以,经济中心城市,具有社会再生产中心的完整功能,对整个区域经济具有组织、协调、推动的巨大作用8,区域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在重视城市对区域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区域对城市发展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例如,城市区位、规模和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形态无不与区域的特点有关从古代到现代,交通、气候和资源对城市发展都有较大影响,因而,城市经济区域比较发达的地方,也往往就是交通发达的沿海地区与河口三角洲地区,以及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生产分工发达的地方由于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作用,在集中型和扩散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地域分布形态和结构也是多样的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平原地区,城市区域系统一般是块状城市群9,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和边界特征,城市经济区的范围与边界,由它的形成机制和互动作用所决定,一般兼具有明确性、弹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城市经济区域范围具有明确性,因为:其一,它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加以科学度量和测定;其二,它的基层区域一般是与基层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具有明确的边界 城市经济区域范围具有弹性,这是因为它是随城市能量大小为主要变量进行划定的,而城市是在不断增长变化的,因而城市经济区域也具有动态变化的明显特点 城市经济区域范围又具有模糊性,边界具有互相浸润的特点10,11,经济中心,经济中心是经济区的灵魂与核心,是经济区赖以形成的根本任何经济区都有一个或若干个经济中心,它们往往是大中型城市;同样,任何经济中心都必须有一定范围的经济腹地相支撑,二者互为因果。

      经济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工业生产中心 商品流通中心 交通运输中心 金融中心 信息中心 科学技术中心 文化教育中心,,12,中心城市的地位,中心城市是指处于区域中心位置、具有带动区域发展功能的城市,是城市经济系统的核心,在经济内在关联的城市经济系统中发挥中心组织职能的城市 在任何城市体系中,都有一个(少数情况下是多个)城市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中心城市对于其所在的经济区来说,就是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形成的依托与“心脏” 中心城市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生产力宏观布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早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等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特殊作用是无法替代、更是不可或缺的13,中心城市的类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城市都是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在国家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大枢纽作用 具有跨省影响力的地区性城市都是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在国家的地区性经济活动(如省际经济区)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能带动周围数省区的发展 省级中心城市在一个省域范围内承担经济中心的功能,一般是市区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一般是各省省会和大型工矿城市、港口城市、经济发达的城市 省内中心城市在一个省份的局部地区承担经济中心的功能,行政级别上往往是地级市(但并非所有的地级市都能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14,中心城市的确定标准,当前,确定中心城市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以城市经济总量为标准,在城市经济体系中按照投资集聚规模和市场规模及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劳动要素使用量等指标进行加权,依据总量规模分级排序,将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确定为中心城市 (2)以城市职能为标准,将城市经济系统中基本职能最大的城市确定为中心城市从本质上讲,这种方法是以该城市的对外服务和区域市场组织职能为划分标准的,它将城市对区域市场的服务能力作为依据此方法曾被早期区位理论中的市场学派在研究城市经济辐射范围时所沿用15,中心城市的确定标准,(3)以城市规模等级为标准,实践表明,一定的城镇体系都由不同等级的城镇构成,并且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在空间分布上都遵从明显的统计规律可以选取首位城市为城市经济体系的中心城市 综合上述确定中心城市的不同标准,可以归纳出中心城市所应具备的共同经济特征,即中心城市是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化另外根据上述对中心城市确定标准的概括可知,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空间系统的极化作用无非表现为扩散作用和回流作用两个方面。

      由此不难推论出,中心城市应该是其所在区域系统的空间增长极,中心城市是城市经济区中综合外部效应最强的地区16,中心城市的确定标准,在上述标准中,城市职能是确定区域体系中心城市的基本判定标准这是因为:第一,城市的基础职能是产生城市外部联系的根本原因作为地区系统的核心,中心城市首先应是该区域经济协调和组织的中心第二,中心城市的城市职能决定了该城市的性质、历史作用和现实地位;同时,这个决定关系还将随城市职能的变迁而不断演化所以,以城市职能作为判断该城市是否符合区域中心城市标准的尺度符合城市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 最能真实反映中心城市职能动态发展的是流量标准以流量标准反映中心城市,具体应包含描述性的和分析性的两类指标17,中心城市的确定标准,总体而言,城市间职能和规模等级的差异不外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经济规模;二是城市对外部经济的组织能力在分析中选择: (1)以城市GDP总量和城市人口规模两个指标作为对城市经济规模的描述性指标根据西方国家对城市化区域的统计分析,在成熟的经济区域中,中心城市GDP一般占该经济区域GDP总量比重的1/3据此,将城市经济体系中,上述两个指标最高的首位城市规定为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

      18,中心城市的确定标准,(2)以货物的对外交流总量作为城市对外部经济影响和辐射能力的分析性指标而货物对外交流总量由输入量和输出量两项组成若以I表示货物从域外的输入量;以O表示货物向城外的输出量则城市i的货物对外交流总量为: 物流总量T=Iji+Oij (j=1,2,3,…,n) 式中,ij表示货物的空间流动方向是由i地→j地 因此,当Ti=Max(Iji+Oij) (j=1,2,3,…,n)时,规定物流首位城市Ti为该城市区域体系中的中心城市19,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中心城市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聚集性、扩散性、商品性、高效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它在发展大市场、大流通中具有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心城市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必然居于主导和先导的作用 中心城市市场主体(各类企业)集中,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中心城市科技力量雄厚,具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巨大潜力;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外向化程度高,具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扩张力;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较好,经济管理机构较健全,具有成为大市场、大流通枢纽的条件20,1 城镇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1.1 城镇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1.2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2 城镇体系的形成、发育阶段与类型 2.1 城镇体系的形成 2.2 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2.3 城镇体系的类型 3 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兴起、发展、深化,,第二节 城镇体系的概念、类型及理论进展,21,城镇体系的概念和内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或空间系统。

      以下几层含义:(l)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通过不同区位、等级、规模、职能,城镇之间形成纵向和横向的各种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2,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联系流和联系区域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结构性城镇体系内的各城镇均具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分工和联系,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的开放系统 (3)等级层次性系统由不同等级层次的子系统构成城镇体系按其区域系统及其作用大小可以分成若干等级这些等级层次可以是按照行政区划对应的范围,也可以是跨行政区划的特定地域类型城镇体系23,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4)重叠性即一个城镇可能成为不同层级城镇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如无锡市既是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的普通一员,又是苏锡常地区城镇体系的中心 (5)开放性城镇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它是一个开放系统,随时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6)动态性城镇体系内的各城镇其功能和形态都是变化的,城市有机体的生长发育会使某些城市发展壮大,而另一些城市衰落萎缩,这是与市场区(资源区)的扩张或收缩以及产业(企业)散点的集结或迁移有密切关系的。

      24,城镇体系的形成,既然两个相邻城市间存在着空间相互作用,那它们又根据什么原则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城镇体系呢?对此,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详细阐述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他在韦伯工业区位论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启发下,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从而以抽象演绎的方法创立了主要根据城市向它周围的腹地所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之为“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25,中心地理论基础及其假设,中心地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为便于研究,克利斯泰勒提出了以下假设:土地表面是平坦、均质的,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匀分布,无边界,人口密度、对货物的需求、消费方式都是一致的;同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镇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向各个方向的移动都可行;生产者、消费者都具有合理的消费行为,生产者为谋求最大利润,尽可能扩大市场区,消费者为减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