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pdf
54页第4章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换气过程—排出废气和充入新气的全过程◎周期性、非稳态流动过程(不同于其它热机)◎从“量”的方面影响动力性和经济性)2)(()()2)(1)(()1(0000τφφηηητφφφφηηηηni TRpVlHni ll TRpVlHHGPsss sc au mtcaasss sc au mtcummete=+ +==发动机构造图对换气过程的要求:1.最大限度地吸入新鲜充量——φc是核心问题;2.最小的换气损失;3. 各缸进气均匀性;4.在缸内形成合理的流场,以控制混合气形成和 燃烧4.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4.1.1 换气过程与换气系统1. 如图4-1,换气过程从膨胀冲程末期排气门开启 (a’点)时算起,直到进气门关闭(b’点)时为 止,大约为410ºCA~480ºCA;2. 换气系统包括:气缸加上进气和排气系统,组 成的以大气为边界的流动的开式热力系统; (增压机和有排气后处理装置时更复杂)图4 - 1 四冲程机的换气系统和换气过程4 . 1. 2 换气过程及其分期换气过程=排气阶段+ 进气阶段+ 气门重叠阶段(展开图表示更明确)1.排气过程=自由排气+强制排气1) 自由排气阶段排气门开启初期,缸内压力p远大于排气管压力 ( p=0.2MPa~0.5MPa ),在此压差下废气流出,因此称 为自由排气阶段。
根据气体力学孔口节流的规律,当排气阀两端压力 之比大于1.83时,喉口处出现音速流动,也称为超临超临 界状态界状态(排气门开启时,缸内压力p=0 . 2 MP a  ̄0 . 5MP a , 而 pe=0 . 11MP a  ̄0 . 12 MP a ,所以一般发动机都要经历超临界排气 阶段)超临界排气超临界排气时,气门喉口(最小截面)始终保持当 地音速状态,a=(kRT)0.5,即排气流量只与缸内状 态和流通截面积有关,而与压差无关排气初期 T =7 0 0 K  ̄110 0 K ,则a =50 0  ̄7 0 0 m/ s ,形成发动机排气噪声 的主要来源)随汽缸压力下降,当排气阀两端压力之比小于1.83 时,喉口流速低于音速,进入亚临界自由排气阶段, 流量大小取决于压差和流通截面,但仍保持高的排气 速度自由排气阶段大约到下止点后10ºCA~30ºCA结束 (一般排气提前角排气提前角为30ºCA~80ºCA)占总排气时间 的1/3左右,但排气量达60%以上所以这一时期也是 排气阻力、噪声最大的时期2) 强制排气阶段自由排气结束后,缸内压力大大降低,必须依靠活 塞上行强制排气这一阶段中,缸内与排气管的平均 压差约为0.01~0.02MPa,时间占总排气时期的2/3。
排气后期到上止点时,压力略有上升(图4-1), 这是气门流通截面减小排气不畅的缘故排气上止点时,气流仍有向外流动的惯性惯性,所以一 般排气门晚关排气门晚关10ºCA~35ºCA 2.进气过程缸内进气压力线呈中凹形初期压力较大下降, 是活塞下行加速度加大,使真空度加大的结果;后期压力上升,则是高速流入气缸的充量,其 动能转变为势能(压力)的结果进气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充量系数充量系数φφc的问题(本 章后面要重点分析)3. 气门重叠过程图4-1d-r′段是气门重叠期气门重叠期(!展开图),气门重叠期=排气门晚关角+进气门早开角(后面要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Residual gas control (Gas exchange of 4-stroke engine at TDC)E5975VK2pIpELimit: W/o valve overlapWith valve overlap pI pEor high speed (Dynamic)TDC换气损失 =泵气损失功+ 膨胀损失功或:换气损失=排气损失功+ 进气损失功=( 7 5 ̄8 0 ) % + ( 2 0  ̄2 5) %E2024Gas exchange losses of 4-stroke engineVK1, VK22EVO41IVC IVO1′ ′EVCppuTDCBDCV34.1.3 进排气相位角及其对性能的影响1、相位角及其功用、相位角及其功用进、排气门相对于上、下止点早开、晚关的四个角度叫做进、 排气相位角。
它们的取值关系到增大进气充量、减小换气损失 和阻力等性能的优化1)排气早开角◎排气早开角的必要性;◎主要影响换气损失,对充量系数影响较小;◎存在一个使换气损失为最小的最佳排气早开角(如图4-3);◎不同转速时要求的最佳排气早开角不同4.1.3 进排气相位角及其对性能的影响2)排气晚关角◎排气晚关角的必要性——利用气流惯性;◎主要影响充量系数和换气质量;◎存在最佳排气晚关角,过小,惯性利用不足,过大,废气倒流3)进气早开角◎排气早开角的必要性——减小进气节流;◎对泵气损失和充量系数均有影响;◎存在一个使换气损失为最小的最佳进气早开角,过小,进气节流大,过大,易回火4)进气晚关角◎排气早开角的必要性——利用气流惯性;◎主要影响充量系数;◎存在最佳进气晚关角,过小,惯性利用不足,过小,回流5)共性问题◎随转速升高,最佳相位角应增大;◎四个相位角中,进气晚关角对充量系数影响最大,排气 早开角对换气损失影响最大;◎最佳相位角,增压机与非增压机不同(图4-5);◎气门重叠角,汽油机<柴油机<增压机4.2 充量系数的解析式1、充量系数充量系数Φc的基本定义Φc=实际进气质量ma/ 理论进气质量(当前大气条件)※按标准大气条件计算时,为充气系数充气系数,如不同海拔标定2、 Φc 的获得方法 :实测ma(热线、节流、层流、涡列)以及当前大气条件3、为便于分析影响因素,引入Φc的解析式:括号内第一项与进气相关,影响最大,第二项与排气相关。
′′′−′∆+′∆+∆−−= rrrasaassssacTRp TTRppppRTKϕεζεφζ )() 1(换气过程示意图4.3 充量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4.3.1 Δpa的影响假定进气过程为准稳定过程(不考虑动态效应),则 Δpa为进气流动总压力损失自吸式发动机的Δpa/ps为0.1~0.2,汽油机中低负荷时 更大,因而Δpa为Φc的最大影响因素1、 Δpa等于沿程阻力与局部阻力之和,降低各部流损;2、 Δpa应与进气涡流取得平衡关系;4.3 充量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3、进气马赫数(MACH Index)◎ Δpa=0.5λρu2λ—阻力系数,与结构形状、表面粗糙度有关ρ—密度, u —流速流速u取决于流通截面的大小,而最小截面在进气门处◎设进气门处的平均流速为vtm,当地音速为a,则平均进气马赫数平均进气马赫数为: Mam= vtm/a(4-10)◎如图4-8,Mam>0.5后, Φc会急速下降因为:虽然平均流速未达到音速,但某些小升程段的 流速已接近“壅塞”进气系统设计原则Flow areas at intake valveGeometric cross-section AFlow cross-section ψ ψ.AVValveE2035-2VK2图4-8 充量系数与进气马赫数4.3 充量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式(4-12)和(4-13)可知:马赫数主要与D/ds、转速n、冲程s、进气门口流量系 数μs、当地音速a=f(T)有关。
为提高Φc有:◆提高进气门流通截面积◆提高进气门流通截面积,多气门(国内与国外主要差距),2气门(ds/D)2 = 20-25%,4气门则30%以上见表4-2,气门数↑,转矩↑,允许最高转速↑,则最大功率↑↑◆提高气门处流量系数μs ◆提高气门处流量系数μs ◇也可减小冲程s◇也可减小冲程sE5844EWM, VK1, VK2Passenger car gasoline engine MB V6-3V with dual-spark ignitionFord Zetec-SE engineE5821EWMVW 4-valve cylinder headE5143VK2FZR 750 engine with 5 valvesE5757VK24.3.2 进气温升对Φc的影响进气温升△Ta ′↑,工质密度↓, Φc ↓进气温升△Ta′由下列四项组成,△Ta′=△Tw+△TL+△Tr+△Tg——(4-17)式中,△Tw—高温壁面传热所引起的温升;合理冷却,降低热负荷;△TL—压力损失变为摩擦热引起的温升;减小Δpa ;△Tr—残余废气与新气混合引起的温升;减小残余废气系数△Tg——进气过程中,燃料汽化、吸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 (注意,柴油机为0、汽油机为负值)。
4.3.3 其它因素对Φc的影响◎进排气相位角,通过ζ和ψ起作用◎压缩比ε◎Valve timing (4-stroke engine)Gasoline engine (°°EVO 60 (70) - 40 BBDCEVC4 - 30 (40) ATDCIVO40 (30) - 10 (5) BTDCIVC40 - 60 (80) ABDCCA)Diesel engine (°°CAEVO 50 - 40 BBDCEVC5 - 30 ATDCIVO0 - 25 BTDCIVC30 - 40 (70) ABDC)E3077VK24.4 充量系数随转速的变化规律以上讨论了设计参数对Φc 的影响,本节将讨论工况 的影响1、进气速度特性—Φc随发动机转速n的变化规律;如图4-12 ◎全负荷进气速度特性(进气外特性)—油门全开◎部分负荷速度特性—油门小于标定位置图4-12 进气速度特性曲线2、对Φc-n曲线的分析(1) Φc-n曲线基本决定了各转速下的最大输出功率;(2)汽、柴油机变化规律有很大不同:汽油机: n↑, Φc ↓;部分负荷时, 随n↑,Φc ↓↓(斜率更大)柴油机: n↑, Φc ↓(但斜率小于汽油机);部分负荷时, Φc 略升?为什么?为什么(3)运转稳定性:汽油机好于柴油机。
4.5 进排气系统的动态效应以上分析的是换气过程的静态特性静态特性,而实际压力是瞬变(波动)的 例如,去掉进气管和空滤器Pe反而下降;再如,摩托车去掉排气管Pe反 而下降压力波动对进排气过程的影响称为动态效应4.5.2 单缸机进气管动态效应的利用既用于分析单缸机,也用于简化多缸机的分析1、本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惯性效应)图4-16设进气门开启时间为Δts,压力波传播周期为Δt=2L/a,(b) Δt > Δts 时,反射波对进气无影响;(c) Δt < Δts 时,当反射波在进气后期到达气门口时, Φc 提高Φc 提高图4-16 单缸机本循环进气动态效应2、上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波动效应)上循环残余压力波动的正压波如能处于本循环进气时期, 则会对Φc 有利,否则有负作用记:气门口处压力波动频率为f1= a/(4L),进气门开启频率为f2= n/120,则:频率比q= f1/f2= 30a/(nL)频率比q= f1/f2= 30a/(nL)由图4-18可知:q=1、2、3、、、正整数时,残余负波到达,对Φc 不利;q=1.5 、2.5 、 、 、时,残余正波到达,对Φc 不利图图4-18 上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上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3、惯性效应+ 波动效应 →→“增压”,可使Φc>1(见图4-20)问题:Φc随转速和进气 管长变化,仅在 某一狭窄区域得 到改善。
所以:可变进气管长度 技术(见图例)Switch-over intake manifold Audi V6 (schematic)Torque positionPower positionE5635-2VK2Full load performance of an Audi V6 engine300Nm27024021018015012000200040008000Engine speedrpmClosed flaps, long intake manifold Opened flaps, 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