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园区场馆后续利用研究.docx
8页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园区场馆后续利用研究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于2021年7月3日精彩落幕,为崇明留下10平方公里园区及世纪馆、复兴馆等大型标志性建筑通过研究园区后续利用的过往案例和实施路径,将有助于更好地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要平台和引擎 一、研究背景 (一)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概况以“花开中国梦”为主题,共设180个室外展园和64个室内展区,其中世纪馆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复兴馆总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会期参观达212.6万人次,是花博史上园区规模最大、展园最多、会期最长、国际展商最丰富的花博盛会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花博园区在道路、电力、停车和酒店、餐饮等方面具备成熟配套条件,如何精心用好园区场地场馆设施,将其作为生态发展的重要平台、展现形象的重要舞台、产业比拼的重要擂台,后续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型园区会后利用案例 (一)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1999年昆明世园会为我国首次世界级园艺盛会(A1级)总投资134.1亿元,184天会期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日运维费25万余元,工作人员3000余人,门票收入3.4亿元,达成经贸合作协议325个,投资交易总额150亿元。
园区位于昆明东北4A级金殿风景名胜区,总用地规模2.18平方公里,距市中心7公里会后根据中央领导指示,采用全园保留利用方式,更名为第五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公园闭幕至2000年3月,每日游客数4000人次左右,无法盈利为此,云南省委省政府转变经营策略,由云南省园艺博览集团取得世园会园区独立管理经营权,再投资约2亿元进行深度开发,创新实践“一园三基地”构想(即世界名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展示基地),园内引进大型游乐设施,并在节假日举办多种主题活动云南世博集团于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此后,游客量依然保持较低水平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同意世博园为核心、周边27平方公里范围为“世博新区”,列入“云南省四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旅游度假、休闲康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高端旅游新区2020年6月,世博园改造提升项目启动,改变封闭公园定位,保留主要场馆,进行适度开发,按照1个十分钟、3个五分钟生活圈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 (二)荷兰芬洛世界园艺博览会自1960年起,荷兰每10年举办1届A1级世园会2012年芬洛园区距离市区6.2公里,占地0.66平方公里。
闭幕后更名为芬洛绿色公园,中国、印尼、以色列等7个国家展园永久保留,并作为公园重要景观及特殊教育培训、文艺展览主要场所园内标志性筑世园塔和室内展馆均已租赁给各类公司作为办公场所温室用于花卉园艺企业科研生产使用园区归属芬洛绿色公园公司定期维护管理,向公众免费开放,日常举办音乐节、教育培训、文化艺术等活动通过举办世园会,芬洛加快城市发展,园区得到有效使用,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资建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留下了一座具有休闲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三)其他花卉园艺博览会 1.北京延庆世界园艺博览会2019年北京世园会距市中心84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于2020年4月更名为北京世园公园,获评4A级景区,保留原有主要场馆、室外展园等,并新建展园展区约2万平方米闭幕后,先后举办北京国际花园节(会期6个月)、世园文化庙会暨大型灯会、草莓音乐节、斯巴达勇士赛等170余场不同类型活动 2.宁夏银川中国花卉博览会2017年银川花博会占地3.9平方公里,距市中心6公里根据规划,园区为未来城市发展储备区域,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原则引进企业2019年,启动花博园提档升级工作,定位成休闲娱乐、生态旅游大型综合性公园。
目前,园区周边为待开发地区,现有少量房地产项目 3.江苏常州中国花卉博览会2013年常州武进花博会占地2平方公里,距市中心25公里闭幕后,五大场馆和展园都得以保留原规划将主场馆“蝶恋花”改造为集会议、会展、酒店于一体的多功能场馆,但近年来整个园区及场馆未有效改造利用,原签约大型酒店等项目至今未落地园区闭幕后即进行闭园改造,先后举办西太湖国际车展、常州市郁金香节,每年定期举办主题花卉展,场馆平日不完全开放 (四)会后利用模式分析通过对历届花卉园艺博览会利用分析,可概括为3种模式 1.公园绿地型转变成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休息空间的绿地,依托原有景观建设和形式,完善区域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绿化事业的发展该模式最为直接、便捷,极大减少中间转换步骤和工程 2.旅游产业型向旅游景区景点转变或转变成为生态植物主题园供科普教育使用该模式最大限度保存花博会文化形式,但随着举办花卉园艺博览会的城市越来越多,花博会对游客吸引力越来低 3.二次开发型利用园区内景观和基础设施,结合区域综合规划,对园区以及园区周边的地区进行二次规划开发可转型为城市新区、商务办公区、休闲活动区以及生态产业区等几种模式。
该模式与城市建设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当前欧洲国家采用率较高需要地区相关规划、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以及过程中持续的运营管理 三、会后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会后维护成本较高,持续运营难度较大园区规模过大会后内容和活动瘦身,无法给大规模区域空间带来相匹配的亮点,故无法吸引足够客流,且维护成本耗资巨大,如缺乏强有力的营利点,将导致园区无法自给自足、持续运营所处地理区位面临挑战园区距离机场、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和上海市区、南通、苏州等人口密集区域有较长空间距离,导致出行意愿衰减同时,距离要素较为集中的崇明城区约15公里,造成运营服务等工作人员通行、物资配送等成本增加 (二)会后场地使用率较低场地布局弊端显现原有布局直接影响会后的利用方式为应对展会时大量的游客流量,展馆,展园和配套建筑等分布过于分散,对会后的集中利用造成一定困难客流强度无法持续大规模园区的经营需要持续不断的客流强度,离开强大的社会动员组织形式、展会期间增设的交通出行手段,将大大减少了潜在客流 (三)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尚不成熟会后运营模式有待建立如行政干预过多,将限制场地深度发展,对建立市场化经营模式形成障碍;如过度放权,受资本逐利性影响,存在短视、低端化或偏离生态发展定位风险。
资产权属复杂,限制开发路径南北园分属不同管辖主体,土地、建筑、资产等要素构成复杂地方政府与市属国企因政绩考核导向、资源调动能力、未来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将制约园区和场馆整体性、综合性、长远性开发 四、花博会后可持续利用有关建议 (一)后续开发利用原则 1.尊重市场规律,建立高效管理机制推进由政府组织办展向企业开发经营运作转换,探索符合崇明生态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花博会品牌优势,研究定制招商引资模式,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性、主观能动性和资源调配能力 2.瞄准未来定位,及时调整规划对照崇明总规,园区部分土地性质有待根据现状和后续功能进行调整规划调整应注重与周边区域配合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发展合力和规模效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 3.注重场地和展园弹性功能、灵活应用后续利用应留足场地和建筑空间弹性,使其具备多用途开发使用的潜力,在规划时充分结合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趋势和功能设置,注重开发节奏、功能匹配及环境承载力 4.节约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改造成本尽量体现生态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减少重建、新建工程,最大程度减少材料资源浪费,努力使拆除的材料运用到新建的建筑和设施中,力争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5.建立园区经济效益评估体系作为衡量其经济、社会贡献的有效手段,定期对园区后续利用开发开展量化评估,及时发现不同阶段的相对优势和不足,以便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改进不足 (二)后续开发利用建议路径 1.打造会展公园,对标建设本市会展业重要平台随着疫情长期共存,国际间人员流动逐步放开,未来对低密度、开放式会展空间需求将大幅增加可以充分发挥园区大面积室外展园与大型场馆融合优势,打造会展公园对照会展业标准,加强与行业机构、协会组织的沟通争取,引入农产品、大型设备、户外旅游产品等展览项目,建成上海乃至全国会展业的重要场地平台同时,继续用好花博举办经验,发挥生态优势,承办单项园林、园艺、花卉、花园及更高规格(A1、A2级)展会 2.打造开放性文艺空间,培育崇明生态文旅新增长极通过文化艺术形式,无中生有,创造崇明吸引外界的新亮点,打造动态开放的文艺创作、演艺、欣赏、游览平台,将花博园转变成为文化品牌符号利用室外广场、草坪引入户外音乐节参考伍德斯托克、迷笛、草莓等国内外知名音乐节模式,商洽大型演艺企业参与运作设计,充分融入生态自然主题,瞄准细分音乐市场,强化产业链开发利用世纪、复兴等大型展馆引入当代艺术、超设计展。
加强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机构和知名策展人、艺术家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场馆大跨度、大空间和生态环境融合度高等特点,引入市区无法展开的大体量作品,不断培育优秀作品甚至爆品 3.打造花卉产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展示销售窗口在全区商品花卉总种植面积2.8万亩,花卉总产量达3245.29万枝的产能基础上,通过以花博园区为纽带,将花卉产业、花卉文化等元素进行有机整合,打造看得见、买得到、可打卡、有乐趣的花卉和崇明优质绿色农产品的展示销售窗口同时,将全区各旅游景区与花博园进行空间旅游线路设计,打造符合文化体验、亲子互动、商务接待等不同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以花博园区为引领的生态旅游集群。












